​文物|清“同治拾年”船政车床:见证船政百年历史风云
2022-04-1501-54-47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⑧

  清“同治拾年”船政车床,一级文物,长365厘米、高132厘米,宽65厘米,导轨平面高94厘米,导轨间距30厘米。1997年从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的农具厂征集时还在使用。这台车床的主体部分原本是船政的一座刨床,从车床床身上的铭牌“福建船政同治十年”可以看出这台机器早在1871年就已是船政的在册设备。现收藏在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为镇馆之宝,它的存在是船政制造部门历史的生动佐证。

  它诞生于19世纪,流散于20世纪70年代,又于20世纪90年代被找寻重回故土。它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造船工业在一百多年前曾经达到的水平。它颠沛流离的一生,映射出船政文化的百年历史风云。

1650002337107665.png

  出生于“船政之最”的辉煌年代

  据马尾船政文化研究协会会长陈悦介绍,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提出在马尾兴办船政,“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当年10月,清廷下旨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船政工程随后启动。

  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原江西巡抚沈葆桢成为船政的主持者,到了1868年年底,船政的占地规模达到了600亩,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防近代化机构。

  短短几年内福建船政就在制船水平上超越了日本,成为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根据船政与日意格等洋员签订的协议,他们应该在合同期满时教会中国工人各种造船工艺,与此同时,船政还开办了船政学堂,用英文、法文等原版教材培养中国的工程师。新兴的船政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关切的“强国梦”实践典型。1870年,为实现左宗棠“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成百”的设想,创办仅四年的船政开始自制船用主机,于次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大型蒸汽机,功率为600马力,且工艺水平与当时欧洲的水平不相上下,被安装在船政制造的第五号轮船“安澜”号上。

  船政历史研究专家林樱尧表示,从时间上分析,“同治拾年”船政车床的前身肯定参与过为这台蒸汽机制造零部件的工作。

  这台带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的车床,最初是一台刨床,“落户”在马尾期间,船政也正在经历着在中国近代工业和科技教育等领域,打造近百个“船政之最”:“万年清”号是船政生产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舰船;“扬武”号是船政生产的当时远东最大的巡洋舰;中国第一艘铁胁船“威远”号,第一艘钢甲舰“平远”号等,皆由福建船政制造;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科学校;由船政生产的舰只完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远航;船政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厂;船政自制了中国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

1650002363259086.png

  耄耋之年被当作废旧设备处理

  时间到了1971年,福建北部罗源县一家小铁工厂的工人张瑞钧赶到省城福州。当时福建一些单位正在处理废旧金属物资,张瑞钧此行是为工厂淘宝,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再生利用的“宝贝”。废铁堆里一件长3.5米的“大钢锭”引起了张瑞钧的注意,根本的原因是“钢锭”的长度较大,可以用来加工改造使用。另外的原因则比较特殊,这件“钢锭”侧面有几个凸起的文字:“福建船政同治十年”,同治十年即1871年,清晰地说明了“它”的身份,张瑞钧通过这些文字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件真宝贝。

  “钢锭”后来就被张瑞钧运回罗源的小铁工厂,经过仔细端详、揣摩,从造型、尺寸等迹象分析,发现它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刨床的组成部分,是100年前船政一台刨床上的工作台。不知道后来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台刨床解体,剩下了这件工作台。

  据张瑞钧描述,他当时设想古为今用,变废为宝,赋予这件“钢锭”以生产功能,这样就能避免其再被废弃或者回炉炼钢。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以这件原本的船政刨床工作台作为床身,在底部焊接加上了两个自制的底座,再在台面上安装尾架、刀架、主轴箱,“钢锭”摇身一变成了一台电动车床。

  这件带着“福建船政同治十年”铭文的奇特车床,由于床身长达3.5米,可以加工大直径、大尺寸的工件,成了罗源小铁厂里重要的生产骨干,制造过造纸打浆机的机轴、海带包装机的丝杆、渔船的尾轴等等,为罗源当地的工业和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1979年,张瑞钧调离了该厂,当他再一次见到这台特殊的车床时,时间已经到了1993年。当时小铁厂经营不景气,已经关门歇业,曾经的车间里一片黯然寂静,老车床躲在车间的一角,被灰尘蛛网笼罩,和其他设备一起等待着被处理、变卖的未知命运,满是凄凉落寞。为了再一次救活这台车床,张瑞钧想到了这台设备最早的主人——船政,开始辗转托人,将这台设备的情况传递给船政制造的继承者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马尾造船厂,希望他们能够设法将这台设备购买运回马尾。

1650002383286730.png

1650002389488860.png

  一百多岁辗转回家成镇馆之宝

  1995年,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派马尾造船厂从事船政史研究的专家林樱尧等赶到罗源进行调查,没想到晚了一步,老车床已经被变卖。此后,林樱尧等踏上了一条苦苦寻找老车床去向的旅途。在罗源当地得到的消息是老车床被卖到了当时的宁德县一家单位,林樱尧一行来到宁德,又听说车床是在宁德北面的福安县,而到了福安县,依然没有见到老车床的踪影。经过不断辗转探听消息,最终是在古田县杉洋镇上的一家农具厂里见到了这台老车床,当时正在用于加工木棍。

  林樱尧回忆,当时厂主因为这台机器可以用于工作,因而并没有意向对外转售,转购车床的努力被迫暂告段落。时间再经过一年,福州市马尾区于1997年筹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后更名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林樱尧和参与博物馆建馆工作的张寒松等赴古田杉洋镇再次洽商,终于以8000元的代价将车床从农具厂购回,在马尾造船厂进行清洗、保护,搬入博物馆的展览大厅,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日益升温的船政文化一起备受关注。

  □专家品宝

  车床背后的故事更感人

  ■特邀专家: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协会会长 陈悦

  “同治拾年”车床是非常特别的近代工业文物,它的主体部分是历史上一件船政刨床的构件,见证了船政历史风云,几经变迁,流落多处,辗转被改造为车床,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发挥着生产价值。而这件特殊车床背后的故事更加感人,无论是从废铁堆里发现并保护它的保存者,还是之后锲而不舍寻找它,并把它接进博物馆的历史研究者,都体现了对船政历史和文物的真挚感情。

  (记者 梁凯鸿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2年4月15日 A09版 榕博探秘 镇馆之宝)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