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料器登峰之作——宋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
2022-04-2109-42-03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⑨

  文博界将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统称为料器。料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时代艺术的结晶,它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艺术语言。它穿越3000多年的时空,积淀着五光十色的历史底色,用今天传世的一件件料器文物诉说其丰富的内涵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今天,让我们近距离观赏这件宋朝料器的登峰之作——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

1650505657327469.png

  它让全国文物专家眼前一亮

  这件宋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它的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高2.5厘米,可放置于成人的手掌中,其腹部呈24片菊瓣形,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此碟以孔雀蓝料浇筑成型,器型规整,呈半透明状,颜色纯正艳丽。口沿处镶有银箍,扣银厚度均匀,与器身贴合得比较好,显示出中国宋代成熟的扣银工艺。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扣银工艺一是为了装饰和品质,二是为了修口,避免因口沿不规整而影响美观和使用。可以想象到,这件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刚造出来时,浓郁的孔雀蓝缀以雪白光亮的银边,一定是非常漂亮夺目的。

  “中国古代的料器用料特殊、工艺复杂、成品率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为皇室贵族所专用。”张振玉说,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抽调全国各地资深的鉴定专家组成了文物一级品专家鉴定小组,对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进行鉴定。1995年,当这些专家们来到福州时,福州市博物馆送鉴的这件宋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让专家们眼前一亮,并异口同声地给出了鉴定意见:一级文物!

  “我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已有二十多年,走南闯北,亲自鉴定过的文物不计其数,但保存如此完好的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还是第一次见到。福州市博物馆作为市一级的博物馆能有如此收藏真是不容易。”张振玉向记者复述了当时一位鉴定专家的原话。

  这件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是在1980年福州考古挖掘的宋代墓群中被发现的,1995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全国馆藏文物中也堪称稀世珍品。

1650505696760400.png

1650505712198976.png

  料器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唐朝诗人韦应物在《咏琉璃》中曾对琉璃不吝夸奖。在市博展厅内,这件蓝料小碟在光线下呈现出半透明的朦胧之美,随着欣赏角度的转换,小碟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立体的视觉效果。凑近一看,琉璃内的气泡仿佛在告诉观赏者它正在呼吸,是有生命的。

  在业内,关于料器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普遍认为,至少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料器的制作工艺。有专家推测,古人在铸造青铜器时,溅出的铅铜溶液与陶土混合,意外地形成了料器的雏形。工匠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料器的制作工艺。

  早在商代,当时的冶金、炼丹、原始瓷工艺是玻璃制造的重要萌芽条件。到了西周,玻璃烧制技术真正成型,目前国内从西周时期多处墓葬中发现的玻璃珠、管可以印

  证。战国至秦汉时期,玻璃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品种增加,色彩也较之前华丽。玻璃仿玉制品开始成为风尚,并通贯整个中国古代玻璃史。

  唐代起,玻璃制品开始扮演起重要角色,如唐代的各式三彩器。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腕上戴着一串透明的饰物,也被专家们认为是料器手钏。

  到了宋代,料器在民间的使用趋于普遍。由于宋代制瓷业十分发达,瓷器成为了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而料器则多被用在了装饰品和佛教用品上。宋代制造的料器发簪色彩明丽、重量轻,适合插在发髻上,是中国宋代妇女喜爱的发饰。

  清代是中国古代琉璃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琉璃品种繁多,工艺技术高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诏令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置琉璃器皿“作坊”,为区别烧制琉璃砖瓦厂而新取名为“玻璃厂”。从此,“玻璃”之称广为流传。

  中西方玻璃和而不同

  前面说过,市博收藏的这个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也是宋代制作的。它采用浇铸法成型,由于原料中所含成分的问题,中国古代料器遇热易碎裂,而且化学稳定性较差,时间长了,大多会失去往日的光泽,因此保存非常困难。这件出土于宋代墓葬中的蓝料小碟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十分不易。

  专家介绍,这些中国古代出土的玻璃经鉴定多为铅、钡成分的玻璃。这就要讲到中国玻璃与西方玻璃的区别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玉的国家,但受限于玉石产量的局限性和地理上的分布不均,所以中国古代的料器,尤其是战汉时期,多以模仿玉的特性为目标,料器的透光度比较低,但色泽更加鲜艳亮丽。而西方的玻璃以钙、钠为原料,透光性更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玻璃与西方玻璃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交流融合。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汉朝时西域各国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方玻璃传到了中国;唐朝时不仅陆上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来的还有天竺玻璃;两宋时的大食诸国、清代早中期的西欧传教士都曾将琉璃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对我国的琉璃制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菊花纹为什么在宋代大流行?

  这件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以菊花花瓣为造型,这在中国宋代的日用器皿中并不少见,它体现了宋代人对菊花的喜爱。中国宋代以前菊花主要因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而被关注,但随着宋代园艺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菊花,以供观赏。

  除此之外,从宋代开始,重阳节赏菊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宋代人眼中,与大多数的花卉不同,秋天开放的菊花象征着高洁脱俗的精神;又由于中国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爱菊,菊花更成为隐逸风范的象征。恬淡高雅的菊花,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非常符合宋代文人朴素、恬淡、自然的审美情趣。所以,从宋代开始,菊花纹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成为继牡丹纹、莲花纹之后的流行纹样。

  菊花造型的器物或华贵艳丽或朴素自然,体现了宋代人多元化的审美取向,而这件蓝料菊瓣纹扣银小碟更因其雅致的装饰、蓝料的运用和特殊的扣银设计而显得与众不同。它不仅表现出中国宋代料器制作的高超水平,也向后人展示了宋代人的审美风尚。

  □专家品宝

  精美绝伦的蓝料精品

  ■特邀专家:福州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振玉

  玻璃被誉为古代贵族的珍宝,在当时是比黄金还贵的奢侈品,堪称古代的高科技产品。在汉代,玻璃被称为“五色之玉”,元代玻璃仿玉已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到清代,康熙皇帝专设清宫造办处玻璃厂,造出的料器被称为“宫料”或“御玻璃”,足见其珍贵。

  在玻璃中添加蓝色颜料并加工制作出蓝料器皿,那更是贵上加贵。因为提取蓝色的原材料来源于异国他乡的天然矿石,资源稀少,开采也十分困难,极难获得,故自古以来蓝色在艺术家眼中都是奢侈的色彩。这件文物珍品,以珍贵的玻璃原料为材质,融合在古代被称为比黄金还贵的蓝色颜料,通过被誉为“火中的指尖绝技”的料器工匠精湛技艺,成就了精美绝伦传世千年的蓝料精品,贵气不失稳重,精巧不失品质,品鉴不失神韵。珍贵!珍稀!珍罕!

  (记者 管澍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2年4月21日 A08版 榕博探秘 镇馆之宝)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