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晓
下杭路的民国风韵,在那深深浅浅的开春绿意中渐次展开的那一刻,着实让我惊艳。
道路两旁遍植梧桐树,枝叶纷披,浓荫匝地。阳光把绿树的浓荫泼洒在灰砖墙、青石板路上,张扬着盎然的春意。踏在青石板上,在浓淡不一的婆娑绿影里走着,很踏实,一路闲逛过去,阳光和煦,凉而不寒,仿若伴着春光走向时光的深处,在雍容华贵而又敦厚的建筑间曲折绕行,听任时光在市井坊巷间安然流逝。
东西走向的下杭路位于上杭路与星安桥巷之间,从东头到隆平路,长约三百多米,路面宽阔,相较于狭窄的上杭路和星安桥巷,下杭路可以称得上通衢大道。修整后的下杭路楼宇轩昂,店铺林立,依稀呈现其鼎盛时期的风貌,堪称清代和民国时期福州城的中央商务大街。北宋之前,大庙山以南区域尚是闽江水域。在大庙山南麓,沿岸沙滩成为当时来往船只的天然道头,此为下杭路的前身。宋代以后,福州内河夹杂着大批泥沙冲积成苍霞洲、瀛洲、义洲、帮洲等汀渚,至明初连为一片陆地,下杭路凭地利之便,逐渐成为万商云集之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道理,虽然此时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只是不动声色地呈现在我眼前,但在时光长河里却是气势磅礴……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在漫溢的春光中,疾步快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下杭路东头逛到隆平路,再拐到上杭路西段,从上杭路148号走到235号,再折返下杭路,一路灿烂温润,意气风发,“春服既成,咏而归”。上杭路西段游人寥寥,有些许的凄清落寞,像一个洗尽铅华的妇人,倚在深巷曲径里,在鸟雀呼晴的啁啾声里,看繁华落尽,一腔幽愁暗恨只得付与春天的姹紫嫣红,只是无从说起,更不知与何人说起……
在滚滚红尘的终点等待尘埃落定后,觅得那个芳华年代的一丝雪泥鸿爪,无疑是一桩雅事。上下杭的很多宅院在店铺的外表下,深藏着功与名,不显山不露水,让人想象不出它的规模有多大。任何一座宅院,它的正门(或门面)可能在星安桥巷或下杭路,那么它的后门(或门面)就可能在下杭路或上杭路。只有见识过上下杭的宅院后,才懂得何为“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何为“庭院深深深几许”。
初春的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在深深浅浅的树影里穿行着,两旁的宅院是一水的灰砖外墙,中庸、质朴,毫无奢华之感,里子却透着一份典雅的气息,不做作、敦厚、实在、踏实,而这也是商家所看重的经营之道。
下杭路169号也就是星安桥巷74号就是这样一座注重里子的宅院,建筑面积499平方米,正落前后两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采用福州地方建筑传统手法建造而成,山墙墙体为乱毛石墙基,夯土墙身上覆墙头帽。花岗石柱础,梁架均为杉木制作而成。该建筑细部雕刻精美,图案考究,传承传统的建筑手法及工艺,有着“前店后仓”的上下杭民居特色。
在平庸的外表下,你很难想象内部的富丽堂皇。从下杭路进入,穿过阴暗的门厅,转过插屏门,豁然敞亮的庭院呈现在眼前,铺砌着长条石,气度不凡。庭院的另一头应是供主人日常起居的内宅,三开间,上下两层,正中是中堂,屋顶有一个镂空的上小下大的四方藻井,在二楼开了个围着栏杆的四方天井,穿堂的光线尚充足。穿堂两边是厢房,门扉上有精美的棂格,局部有雕刻着描金的人物,可惜人物的面目衣褶被人为地凿去,已看不到原貌,真是可惜了!
尤为难得的是这宅院里不可移动的老物件大致完整,烟熏火燎的,有着厚厚的包浆。如今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已不多见了,见惯了不古不今的所谓“老”宅院后,愈发觉得这座宅院的厚重与质感。我想,建造这座宅院的主人应是一位亦商亦儒的人物,敦厚内敛而不浮夸浅薄,一切细节都臻于至善至美,似乎在努力地把玩着世间的美好,用心地营建一座宅院,为着天长地久,为着美轮美奂,让光阴在岁月里沉淀、凝固,直至生成包浆,直至老物件蜕变成既灿烂又厚重的风物或意象。
从藻井透下的光斜映在柱子上的楹联上,红底阳凸篆刻着边缘描金的黑字顿时有了神圣的光芒,惶恐之下,来不及细品。有着玻璃格子的门扉显示着那时候豪门大户西风东渐之风气,与有着窗棂的门扉相搭,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处处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息。中堂西侧厢房有楼梯可上二楼,扶梯而上,转朱阁,低绮户,看得我手足无措,步步惊心……
行走在空荡的厅堂、厢房、边廊、阁楼……庭院深深,想象着原有的布置格局,一一给予归位。那些大巧若拙的线条、气韵飞扬的空间,先是让人迷失在遗失的美好中,继而像是在春风中被唤醒一般,令人心灵苏醒,有一种走向觉悟的喜悦和快乐。
南向的星安桥巷74号朱门是垂花式,门外便是小桥流水,只是门锁着,只听到人声鼎沸,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尽集于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恍然间觉得世事终将风流云散,陡然间感伤虚增岁月,突然有了世事沧桑之感。还好在灿烂的春光中一路走着,想着,静好安乐,累了,倦了,便懒洋洋坐在春风轻拂的树荫下、小桥边,消磨着悠悠岁月,看着细水长流的三捷河,慢慢地就恢复了元气……
《福建日报》(2022年4月22日 第11版:武夷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