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丰敏
古苍霞洲位于台江区南部江滨(简称南台),宋代以前的地理范围仅是万寿桥(今解放大桥)至中平路一带的闽江沿岸,呈长方形沙洲,隔江与龙潭角、仓前街、上渡街相望。这里原为闽江水域,其后,因泥沙淤积,遂成沙洲,后与陆地相连后渐有人烟,船民多至此栖息。福州上游各府商贩坐船到此停泊,港内小舟络绎,集散货物,极为繁盛,市肆渐开,一派水乡风光。
《南唐书》《淳熙三山志》《榕城考古略》《闽都别记》记载,古苍霞洲盛产白虾,地名俗称“白虾浦”。后晋年间(946年),吴越军队来福州支援闽叛将李仁达时,从白虾浦登岸。当时的白虾浦还是海岸,因泥泞难行,须铺一层竹布席方可通行。在城南与吴越对打的南唐将领冯延鲁没有竹布席可铺路,无法进攻,不禁感慨道:“城所以不降,恃此救也。”谁能想到,当时保护福州城的原因竟是苍霞洲还是海岸无法登陆呢?
后“虾”讹作“霞”,该地名又称作“霞浦”。《福州府志乾隆本》记载,雍正十二年,市内的海防同知厅移驻南台霞浦街。霞浦街上有霞浦驿。《福州掌故》解释:“距南唐兵马攻国的时间——公元945年,已七八百年。难怪人们只知苍霞洲和苍霞,却不太知道霞浦和虾浦。有人解释,虾和霞,福州方言同音,互相使用,情有可原;有人解释,书面称虾不雅、改为称霞,以除俗称。众说不一,却都与福州话的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分有关,习惯上大家都明白,也都能接受。这种地名的称谓现象较为常见。”
《全闽明诗传》记载,明朝,南台江的对岸是盐仓山(今仓山区),江南江北,遥相呼应,江北故名“仓下洲”。
纵观多本古籍记载可知,明朝以前,苍霞洲曾有多个地名,如“白虾浦”“霞浦”“仓下”等。这些地名应是不同历史时期所使用,某个时期可能也同时使用,如福州又称作闽都、三山。
为何又名为“苍霞”?《福州百科全书》记载:“泛指中平路以南至闽江北岸,西至支前路一带,古为冲积洲,后淤成陆地。相传由观赏仓山晚霞倒映江中而得名,苍霞晚照是明代南台十景之一。”那么,南台十景是谁选出的呢?为之取名“苍霞”的人是谁?
古苍霞洲多松竹泉石之胜,有大庙山、弥陀岩、观音岩、泗洲岩、石门箑等,洲渚碧翠、近城亦郊,引人入胜,吸引不少文人雅士隐居于此。尤其每年重阳节登高时,“全闽第一江山”的大庙山更是热闹非凡。
明代苍霞洲诞生一个著名诗人陈振狂,在苍霞洲构筑“吸江亭”,请叶向高、闽剧儒林始祖曹学佺、福建文坛领袖徐兴公、工部侍郎董应举等相聚,一起诗酒唱和。
叶向高是福清人,著有《苍霞草全集》。该书名与朱熹、福清市有关。朱熹的诸多诗句中都有“苍霞”二字,比如“危亭披豁对苍霞,策杖重来日未斜。”“素雪留清壁,苍霞对赤城。”在朱熹的眼中,满目江山如一樽酒,苍霞披照山川不仅是一种美景,还是他心中治国之道应同太极之道相符的美好理念。朱熹曾为福清市的灵石山题“苍霞”二字,后人建“苍霞亭”纪念他。“苍霞晚照”成为福清八景之一。
当归鸟穿林,芳洲日欲斜时,夕阳把仓山的层层叠叠的翠色、高高低低的天宁寺红墙、一树一树的雪梅倒映在南台江中,江面上渔舟唱晚,万顷银波照烟村,半江晴霞。叶向高想起了家乡的“苍霞晚照”,又满怀与朱熹相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情不自禁地与曹学佺等名士念起朱熹的“苍霞”诗句。
叶向高、曹学佺、徐兴公、陈振狂等名士共同为南台赋诗,由此诞生了南台十景。因名士诗唱“苍霞晚照”,从此白虾浦的“仓下洲”华丽转身为“苍霞洲”,有了文化底蕴与诗意气质。从此福州评话序头中也有了“梅鹊争春白鹭岭,落霞晚照苍霞洲”的唱词。
斗转星移,古今苍霞洲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人们多已忘记它曾经盛产白虾,曾名“霞浦”,但它的精彩故事都被包裹在了它的地名里,依旧令它闪闪发光。
《福州晚报》(2022年5月3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