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西湖公园里的“铁拐李”
2022-05-1311-06-1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蔡林

20220513_A15_01_37.jpg

西湖公园喷水池里的铁拐李石雕像。王度 摄

  福州西湖公园开化寺前的假山喷泉池可谓家喻户晓。圆形池中堆叠着齐天大圣的“花果山”,石猴们在喷泉中呈欢快嬉闹的模样。但稍微上点年纪的福州人可能会知道,上世纪60年代,这假山喷泉池可不是猴儿们的天下,这儿竖立着一尊衣裳褴褛的“老公公”青石雕像。老公公身旁立着个葫芦,喷泉水洒落在他敞胸露腹的身上,一张胡子拉碴的脸仰天迎着水花,咧着大嘴开怀笑着,聚集的水花顺着瘦骨嶙峋的躯干跌落,汩汩地流入池中……

  当年我家临近西湖北岸,大人带着我们去游西湖时,弟弟总是直奔假山喷泉池,口里喃着:“老公公小便。”一双大眼睛盯着葫芦里外喷的水花,皱起的小眉头似乎在思考。说来也是好笑,弟弟为了等“老公公”嘘嘘完,总是久久不肯离去。

  一次,一张福州摄影界已故的“老法师”王度先生的摄影作品《西湖公园开化寺前假山喷泉池铁拐李青石雕像》出现在我眼前,拨动起童年轻纱般的记忆。“老公公”坐在一片芭蕉残叶上,那仰着天的脸依然胡子拉碴,神情惬意又迷离。身旁的酒葫芦没有喷出弟弟百思不得其解的水。石雕像在天光下比笼在喷泉水雾中看起来清晰了不少,凌厉的雕塑感刷新了停留在我记忆中的朦胧影像。哦,童年印记中的“老公公”原来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传说中的八仙来自于民间传说,由凡人得道成仙,深受百姓喜爱。铁拐李原名李凝阳,是战国时期巴国津琨(今重庆江津)人,幼年曾受太上老君点化。巴国被秦灭后,他出走华山求学,晚年修道成仙,精于药理,恩泽百姓。这位八仙中最早成仙的凡人,在西湖开化寺门前喷水池中,形象被塑得全然没有了仙气。仅是身旁扎着飘带的葫芦显得不寻常,那是他的法器。相传葫芦内有乾坤,可装万物,或为美酒,或为仙药,视求助者所需。必要时这葫芦可变大,载着仗剑的吕洞宾、手持荷花的何仙姑、持扇的汉钟离、吹箫的韩湘子、骑驴的张果老等八位仙人飘洋过海,各显神通。此类传统艺术形象已在民间深入人心。

  然而,这件铁拐李石雕人物与传统形式并不相同,是一尊集传统石刻技艺与写实主义雕塑语言为一身的“人间拐仙”。作者以明代瓷塑家何朝宗流畅的褶纹刀刻技艺,刻划了铁拐李褴褛的衣衫、健硕的腿脚、纹理清晰的草鞋……这位塑造者便是福州“蒋源成”石雕世家第三代掌门人——蒋仁文。

  蒋仁文祖籍惠安,生于福州。其祖父蒋山斗在清道光年间,因农村经济衰落,从惠安来到福州,伴着繁华的南后街在安泰河澳门桥头开设了一间小小的石铺,铺名“蒋源成”,以打制墓碑、牌坊为主要业务。蒋仁文自幼承继祖业,有着扎实的传统石刻工艺基础。五口通商时期,西风东渐,他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突破中国传统神造像的固有观念,从西方艺术中理解到神也可以是人,是有血有肉,同形同性。所不同的只是民间赋予他们长生不老之身,拥有超能力以抵御灾难与邪恶。因此,善于思考和学习的蒋仁文在认知层面超越了普通石匠。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33岁的蒋仁文就在慈禧太后举办的颐和园全国工艺比赛中摘取青石雕刻的桂冠。随后,他又参与广州黄花冈烈士墓、中山陵建设,留下了许多堪称上乘之作的石雕作品。万国博览会上,他再一次凭借石雕作品“和平鸽”捧回金奖。小石雕老铺“蒋源成”在蒋仁文这一代名声大噪,市场的旺盛需求也促成了蒋仁文创造了个更多不朽的石雕艺术作品。

  上世纪30年代后,一座砖木结构的“洋门脸”建筑跻身于三坊七巷传统深宅大院片区南面的澳门路上,“蒋源成”招牌引人注目。这面阔三开间、有三层的青砖楼建在勒刻的石基上,门脸上开着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拱形窗,矩形大门两侧为方形石头门柱,檐下有砖砌叠涩。三层中部悬挑着一欧式小阳台,蒋家女子可在此北望三坊七巷的繁华,或如欧洲女孩那般把玫瑰抛向阳台下的意中人……

  解放后,“蒋源成”石雕参与了公私合营,传承了蒋仁文的雕塑艺术和工艺,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福州老百姓服务。“蒋源成”的品牌效应在后代蒋瑞生手上延续,他参与建造了陈嘉庚先生的墓园——鳌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鳌园里,一幅幅精美的浮雕艺术作品,无声地展示和传递着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品德。

  历经百多年的“蒋源成”终结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立于澳门路西侧的小洋楼也渐渐在风雨中破败。2007年,洋门脸和欧式小阳台于原址上修复保护起来,成为了许多潮流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地方。

  如今,“蒋源成”的石雕艺术精品在福州还可以找到的有位于连江青芝山的林森藏骨塔,而他带有西方人物雕塑语言的“铁拐李”却不见了踪影。曾有传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西湖垦荒为田时,铁拐李石雕像被沉入西湖湖底。之后西湖疏浚,排干湖水直至露出了湖底淤泥也未有发现雕像的踪迹,可见这种说法有待考证。另有说法石雕已迁往他处,具体落户点未知。后又阅得一文,惊悉石雕像或已解体西归了!

  西湖开化寺前的铁拐李石雕像连同他法力无比的宝葫芦到底去了哪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定居异国的弟弟如今也已成为了三个孙儿的爷爷,他是否曾为绕膝的孙儿们讲述过童年记忆中“老公公”的雕像?

  西湖里喷水的“铁拐李”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是乡愁之所依。或许不必纠结那雕像去了哪儿,就让它留在老照片的影像中,待在我们那代人的记忆里。

20220513_A15_01_43.jpg

福州澳门路上的的洋门脸。 单单 摄

  《福州晚报》(2022年5月13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