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林浩藩的民主革命生涯
2022-05-1311-10-1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苏静

  南台东南、乌龙江畔伫立着一座千年古镇螺洲。关于螺洲之名,或云“东晋永和年间,居民谢端娶螺女而取此名”,或说“川光镜静,而洲澹拖隐约,状如青螺,故云”。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螺洲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螺洲下辖洲尾、店前、吴厝、杜园、鳌山、乾元、天福七村及螺洲社区。临江而立的洲尾村文物古迹不少,古民居错落其中,一座建于清末的古厝因其主人的身份颇为传奇而令人印象深刻。

  这座古厝是洲尾村洲尾街26号,乃林浩藩故居。这是一座单进式四合院落,前有天井,中间厅堂,左右两厢房,后为小花园。如今,林浩藩家族早已迁居省城内,人去楼空,老房子也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只有后院的一棵百年芒果树还在守望着,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林浩藩,字孟屏,1910年出生于洲尾街这座林家院落的右厢房。虽说这座院落在当地还算宽敞,但因林氏家族庞大,人多房挤。幼时家道贫困,但他人穷志坚,刻苦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跟中共党员陈葆光是舍友,朝夕相处,受其革命思想熏陶,他悄然立下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目标。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林浩藩回乡担任几年小学教员,后因不满现状,更加发奋努力,又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大学期间,他依旧保持勤奋学习的好习惯,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和欧氏奖学金。此外,他还兼职在上海证券业小学教书,并介绍地下党员杜星垣到该校任教。在两人交往过程中,林浩藩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久,经杜星垣引荐,林浩藩参加了沈钧儒、史良等“七君子”发起的抗日民主运动。

  1937年抗战爆发后,林浩藩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闽为家乡教育振兴献力。在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干得有声有色,深得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赏识。

  抗战时期,永安作为当时我国东南文化的重地,进步思潮蓬勃发展。1938年5月,林浩藩随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当时有不少在永安中学兼任教师的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教育厅科员,他们怀着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在学校开展抗日宣传。1938年10月,林浩藩与永中兼任教师、共产党人陈培光等一起自费创办通俗报纸《老百姓》,宣传抗日,披露国民党的阴暗面,揭开了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序幕。1939年初,林浩藩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生活教育社等进步组织。同年11月,《老百姓》刊物因纪念孙中山诞辰发表了题为《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社论,被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认为是替共产党说话,勒令停刊。仅出版1年4个月的《老百姓》就这样被扼杀了。

  没有了宣传抗战的“喉舌”,林浩藩等骨干教师就转为组织话剧演出,宣传抗日思想。他们怀着“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爱国热情,先后公演了《为国牺牲》《同一战线》《还我河山》《生死线》等话剧,唤起了热血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也激起了无数百姓的猛省。

  1940年,林浩藩被任命为省立龙岩师范学校校长,续掌教鞭,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后来,他离开龙岩师范,前往设在南平的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继续他的教书生涯。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他回到福州,接任设在大庙山的福州私立福商小学校长。担任校长一年多,福商小学就由一所小学扩建成中学,定名为“私立福商学校”(福州四中前身)。1947年8月,因办学能力出色,他被任命为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州一中前身)校长。同年,林浩藩加入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成为核心人物,同时与刘通、许显时等人组建福建民联地下组织。后因学潮运动,当局认为他镇压不力,免去其省福中校长职务。他的“老东家”福商校董会闻讯后,立即邀请林浩藩回福商复任校长。

  在校长任上,林浩藩在我党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工作,迎接福州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林浩藩离开福商学校,先后担任福州市民政局局长,民革福建省委会秘书长、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中央监委常委等职。

  1994年,林浩藩病逝福州,享年85岁,其民主革命和教育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今,这座古厝还在默默注视着螺洲的沧桑巨变,依然守望着这一片清朗的天空。

  《福州晚报》(2022年5月13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