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行书四条屏——严复,被埋没了的书法家
2022-06-1205-33-44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13

行书四条屏——严复,被埋没了的书法家

1655113106153631.png

  “为启蒙思想家的巨大声名所淹没,人们尚少注意到他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卓越成就。”这是卢美松在其主编的《严复墨迹》前言中对严复书法与诗歌的评价。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州市文管会从严氏族亲中相继征集到一批严复的诗稿、条屏、对联等文物,这些墨迹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作为书法家与诗人的严复。这次要介绍的镇馆之宝正是收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的严复行书四条屏。

  辛苦著书成底用

  竖儒空白五分头

  严复行书四条屏,纸质,每幅纵高136.5厘米,横宽32.8厘米,行书直计二行,字径4~6厘米不等。

  文曰:“四條广路夹高楼,孤愤情怀总似秋。文物岂真随玉马,宪章何日下金牛。莫言天醉人原醉,欲哭声收泪不收。辛苦著书成底用,竖儒空白五分头。丙午弢庵道海上,伯严有赠,见而和之。”

  上款:“翊庭老兄先生双政”。下款署:“严复”。钤印二:白文“严复”,白文“尺盦长寿”。引首长方形白文章一:“鬼神守护烦撝呵”。

  四条屏中的诗为严复创作的《赠英华》,收录于严复长子严璩所编的严复诗集《瘉壄堂诗集补遗》中。四条屏的故事发生在1906年,“翊庭”为吴曾祺的字。其与严复同为福建侯官人,此时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严复也在上海,特将应知交之请先后八次在上海青年会演讲政治学的稿本,以《政治讲义》为题,自序刊行,交由吴曾祺所在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故二人交往甚密。严复在书稿出版之际,因好友良师“弢庵”(陈宝琛,号弢庵)抵沪,伯严有诗相赠,见而和之,书屏赠送给吴曾祺。

  “文物岂真随玉马,宪章何日下金牛。”中前半句的“文物”泛指文化,“玉马”指的是汉代高僧从国外驮回佛经到洛阳白马寺。后半句中的“金牛”则源自于《圣经》中记载的“金牛犊”故事,象征着基督教创立之初面临着各民族原始偶像崇拜的境遇。这一句,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严复西学东渐却频频碰壁的愤懑之情,感叹于“物尽天择”的思想于事无补。“辛苦著书成底用,竖儒空白五分头。”这一句也是严复当时的真情流露,充分体现了他对著书立说艰辛的体会和感慨。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即使泪流满面、头发半白,仍笔耕不辍,反复钻研,不言放弃。这句话也常常被后世读书人引用,成为名句。

  也有人说,这首诗严复还送给了曾参与过戊戌变法,并参与创办了《大公报》的英敛之,表达了当时严复与英敛之共同的情感与心声,成为家风,深远影响了英敛之的后代,包括我国著名翻译家、表演艺术家英若诚。

  严复与陈宝琛

  相知相交逾40年

  严复与陈宝琛相交长达40余年。陈宝琛是清末极为少见的清流派代表,清末最后一位帝师,尽管与身为新派官僚代表的严复地位迥异,却能相知相交。留学英国的严复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之后强盛的英国,回国之后看到清王朝的羸弱更是有心要为国尽忠,而这一点与陈宝琛相契合。探求中国的自强复兴之路,成为了二者的共同目标。

  严复从船政学堂调至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正是陈宝琛向李鸿章推荐的。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二者的友谊不仅源于翰墨缘、近乡情,陈宝琛之于严复是清流、佳友,而严复之于陈宝琛则是忧国之才、奋进之人。

  1904年,陈宝琛倡议敷设福建铁路,1906年得准成立官商合办的“福建铁路公司”,即出任“总理全闽路政”之职。据《闽县陈宝琛先生年谱》和《严几道年谱》等考证,陈宝琛曾于1905年、1906年两次抵沪,与严复多次相会,促膝谈心,以诗相赠,次韵作答。两位好友甚至通宵作诗,在陈宝琛《沪上逢几道有诗酬之》里“海上连宵重说诗”中可见一斑。

  与严复行书四条屏一样,收藏在福州市博物馆的严复三首《喜弢庵至》的诗稿,为1906年严复为陈宝琛在籍闲居二十余年后荣任“总理全闽路政”之职抵沪时所作相赠。通过诗稿我们可以看出严复对陈宝琛十分敬重,“尽黜才华见真情”道出了严复对陈宝琛才华与人品的肯定,视其为良师益友。

  1921年10月27日,严复病逝,陈宝琛十分悲恸,撰写了一篇情深谊长的《严君几道墓志铭》,悼念亡友,“予交君逾四十年,比岁京居,尤密洽。”

  被看世界“耽误”了的书法家

  严复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自小聪慧,先后师从胞叔严厚甫、宿儒黄宗彝,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素养和书法底蕴。严复的一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转型阶段,中西学的结合、边缘化的政治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层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性。

  明清以来,书家辈出,佳制纷呈。而严复的书法通过译稿、信札、家书、眉批等形式呈现于世。严复的书法有着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严复的书法以行草居多,他的书法透露着传统书法的清朗温润,笔端游刃有余,笔墨丰沛。他坚守帖学,与梁启超、郑孝胥等大书法家交往密切。严复书房里悬挂着郑孝胥为他书写的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言语”,如此豪言壮语,可见严复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带来的社会变革思想必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严复十分推崇二王、颜真卿和苏东坡,这也与他面临着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倡导变法维新思想有着深层的逻辑关系。

  严复的翰墨透露出其“绎新籀古”“推陈出新”的意态与思想境界。在当时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历史情境下,严复书法的这种风韵态度,就好比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使人想见其人的磊磊风骨,而对之神往不已。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开篇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今天我们通过严复留下的翻译经典、文学诗歌、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到,“信、达、雅”三字是严复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严复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遗产,他的书法、他的著述、他的人生,值得我们品味与思索。

  □专家品宝

  极具功力的“学者之书”

  ■特邀专家: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卢为峰

  严复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翻译家、诗人。他不以书法名世,但他的书法却极具功力,个性毕现,光彩夺目,足以为艺林增色。世人敬重其道德文章,因而也珍视其书法。严复的书法是学者之书,观赏此行书四条屏,可见其具有恂恂儒雅的书卷气,富于强烈的理性色彩,博采众长,兼涉百家,形成了他的刚柔相济,遒健俊爽的个人风格。他少年时代曾习馆阁体,打下了欧体楷书深厚的基本功,极大地左右了他日后个人书风的形成。他的行草书主要取法于二王、颜真卿及苏东坡,于《兰亭集序》《怀仁集圣教序》《苏东坡寒食帖》等心追手摹,孜孜矻矻,晚年仍临习不辍,为了避免学二王不善“流入轻隽,则近俗”,他有意识地融入了章草的笔法,点划肥重尤似颜鲁公与苏东坡,沉着朴茂。观其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种学者纯粹的理性与文雅脱俗的情趣。

  (记者 管澍)

  《福州晚报》(2022年6月12日 A08版 榕博探秘 镇馆之宝)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