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珍宝
船政后学堂。
1866年(清同治五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创办总理船政,也称“船政”,属清廷专设的轮船制造、轮船制造与驾驶专业教育、轮船水师海防等事务,集教育、工业、军政为一体的中央机构,主要辖船政学堂、船政十三厂(造船厂)、船政轮船水师等。船政对近代教育、造船等方面的影响已为世人周知,但船政自诞生之日起,与气象及气象科学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船政最早开展气象教学
船政对教育极为重视,船政创建之初就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在1866年12月船政的先期建设项目中优先安排船政学堂的建造,分为船政制造学堂和船政驾驶学堂,船政制造学堂又称法文学堂,船政驾驶学堂又称英文学堂,后因二者离船政衙门的距离远近,习惯称制造学堂为“前学堂”,驾驶学堂为“后学堂”。
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京师同文馆、船政学堂、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开办,天津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开办,北京大学前身)四所,其中京师同文馆创办时间早于船政学堂6年。京师同文馆早期只是一所开设了英、法、俄文三个班的学校,专门培养翻译人才。1867年增设了算学馆后,才渐次开始近代科学的教学,1878年添设天文馆,也就是说,京师同文馆开始气象教学的时间最早在1878年。
据《海军军官教育一百四十年(1866-2006)》载,首届(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船政后学堂学生的学习课程就有英文、算术、几何、地质学、天文学、地理、航海术等20门课程。我国的气象学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起步较晚,早期气象学专业知识涵括在航海天文、航海地理、航海数学、航海学等学科中。据此可以得知,船政学堂开始气象学的教学时间是在1867年1月左右,约比京师同文馆早12年,至于天津中西学堂、京师大学堂这两所具有现代大学雏形的学校开始有气象学科教学那就是更晚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开展气象教学的学校,首开中国气象科学教育的先河。
船政制造出第一批气象产品
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1个军工厂局,其中在1868年前创办的共有4家,分别是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总理船政和天津机器局。除了船政,其他三家主要生产制造枪炮、子弹、火药,只有船政主要制造轮船,兼有培养轮船制造及海军人才的职能。
船政初期工业主要为造船业,厂区俗称船政十三厂,是船政车间的统称,主要有铸铁厂、轮机厂、合拢厂、水缸厂、转锯厂等。
为了自制助航设备,1868年8月,船政建成钟表厂,制造精密仪器,如轮船中所用的钟表、星宿盘(星盘)、量天尺(经纬仪)、罗盘、水气表、风雨针(气压计)、寒暑表(温度计)、千里镜(望远镜)等等,国产品代替了舶来品。
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于1868年8月11日(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机器到工已齐并船厂现在情形折》中提到“风雨针、寒暑表皆轮船必需,其制法则钩心斗角,其器具或牛毛茧丝,当其游思无间,炫于日光,则目神散。有所隔蔽,则目力穷。其造作之所,塞向辟牗,阴阳向背,调度必由洋人。辰下业已完成,可以董率匠徒排列镂刻,因名之曰钟表之厂”。从折中可知船政造船车间早在1868年就设有专门制造船用气压表(风雨针)、温度表(寒暑表)的车间(钟表厂),并制造出了相关产品,风雨针、寒暑表正是监测气象工具仪器。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近代中国关于制造气象仪表的最早权威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近代中国第一家生产、制造出气象仪器产品的是船政。
船政注重气象科学的应用与实践
船政学堂办学的特点是厂校一体,极其重视教育与实践密切结合,提倡学以致用。学堂以工厂为学生提供“学习实验之地”,工厂则以“学堂为根本”,学堂与工厂在船政衙门统辖下,紧密结合为一体。
1870年9月,沈葆桢奏“吁请简派轮船统领,以资训练而靖海疆”,后上谕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轮船统领”,统一管辖船政舰船,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船政轮船水师成立。
1873年(同治十二年),船政后学堂教习德勒塞带学生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邓民昌、张成等8人乘练船北上,经浙江、上海、烟台、天津至牛庄,然后南返马尾。
1873年3月(同治十二年二月),德勒塞带他们南下,经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在马来西亚),历时4个月才回抵马尾,这是中国近代海军进行的第一次涉及公海大洋的远航。船政学子张成、吕翰“驾驶心细胆大”,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精于算法,熟练掌握量天尺。远航是一次对船政学子数年学习结果的综合测试,是一次有轮机、驾驶、数学、绘图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气象科学的运用与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船政培养出著名天文和气象科学家
船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启蒙思想家严复,“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陈季同、罗丰禄,造船专家魏瀚,矿务专家林应升,轮机专家陈兆翱;以及中国近代海军的大多数高级将领吕翰、许寿山、邓世昌、萨镇冰、黄钟瑛等等,其中成为我国著名天文和气象科学家的有高鲁和王绶琯。
高鲁(1877-1947年),字曙青,号叔钦,中国天文气象研究奠基人之一,福建福州长乐人。1897年毕业于船政学堂,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1909年以《关于飞机翼学计算问题》的论文毕业,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11年回国,任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13年创办《气象月刊》,普及气象学和天文学知识。1915年该刊改为《观象丛报》,1930年更名为《宇宙》。1922年与蒋丙然、竺可桢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并任首任会长。1927年筹划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参与组织1936年和1941年两次日全食观测。
王绶琯(1923-2021年),福建福州人。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前身为船政学堂)。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并被聘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后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福州晚报》(2022年6月14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