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国建都于冶地
2022-06-2712-39-14来源:《福州通史简编》

image.png

西汉 闽越王国地图(来源: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image.png

汉军入闽地图(来源: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楚汉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初登帝位的刘邦立刻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理闽中故地。闽越国从战国末年无诸称王,经历秦汉之战,至此恢复王位,重新立国,成为汉王朝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王。闽越国政权建制,缺乏专门记录,仅从《史记·东越列传》中人物、事件的记载看,其统治阶层的等级为王、相、宗族、侯、将军等。其中宗族应是与无诸同姓(即驺姓)的王族宗亲子弟,具有以血缘氏族关系为纽带的性质,其成员可兼任军政要职。考古发现资料中,还有“官长”“乾官”“胥须”“中门”等称谓,可能为司掌陶、铁冶、卫戍等中下层部门的职官,多为闽越国自创的。总之,闽越国的政权建制大体仿效汉王朝,但也带有自身的地方特色。

在闽越国政权建制中,都城的建设是中心环节。史籍记载,闽越国都称为东冶或治,考古发掘证实,其地理位置就在当今福州内城之地。闽越王无诸之所以选择此地建都,自有其天时、地利与人文诸因素。

战国秦汉时期,各民族交流融合,国家政治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闽越族崛起于东南,在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交往中,加快了文明发展的步伐。福州地处闽中,江海交汇,交通方便,是先秦古闽族的发祥地,聚落人口渐趋密集,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周礼·地官司徒》说:“凡造都邑,量其地,辨其物,而制域。”《管子·乘马》亦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闽越国建都于福州之地,既符合《周礼》的营国制度,又继承战国以来都城建设因地制宜的理念。战国至汉初,福州海湾内海水已渐消退,山丘台地出露水面,周围的沼泽盆地形势开阔,通江达海的地形地貌适宜闽越人聚落成邑、营建国都。

1656306319903469.png

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北入口城墙。林双伟摄(来源:《福州晚报》)

1656306945707684.png

已被挖掘并保护起来的汉代城东侧遗址。管澍摄(来源:《福州晚报》)

1612423951298777.png

位于新店古城遗址公园西北的汉代城西侧遗迹。林双伟摄(来源:《福州晚报》)

1656306419849155.png

位于晋安区新店镇古城北路的新店古城遗址公园一期全景。林双伟摄(来源:《福州晚报》)

福州北郊新店古城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掘,证实存在闽越国早期城址遗迹。城址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平面略呈梯形;内城居中部,依北城墙建筑,平面呈方形。城址中分布有柱洞、灰沟、灰坑、水井、铁炉等遗迹。出土许多日常生活用陶器瓮、釜、盅、罐、瓶、盆、盒、钵和建筑构件板瓦、简瓦、陶水管以及纺织工具陶纺轮等。整个遗址范围东西300多米、南北1000多米,发现有战国至汉初的遗物。该址应为闽越王自立时期的聚落遗址,可能是战国末年闽越国草创时期的聚落。

1656306438650815.png

福州闽越国宫殿遗址 

西汉闽越国之都,《史记·东越传》称为“东冶”,《汉书·闽越传》称为“冶”,简称冶城。考古发现的冶城遗址,主要集中在今屏山南麓一带,由北侧的越王山到南侧的冶山、云步山。在越王山南麓至冶山之间,已发现闽越国时期的大面积遗址。

在福州冶山路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闽越国时期大型建筑遗迹,一为大型夯土台基,南北长达100多米,东西宽30多米(两端未到边),夯土台基厚达1米左右,台基面揭露成排的柱洞,台基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排水沟。第二期建筑基本沿用第一期台基,局部有加宽,建筑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台基两侧沟边为建筑倒塌成层筒瓦、板瓦片等,明显为大型建筑被毁后一次性倒塌堆积。筒瓦、板瓦形制较大,均为泥质红陶,表饰粗绳纹,内印乳钉纹,部分板瓦内侧戳印有文字,均无法识读,瓦当印有“万岁”字样和卷云箭镞纹饰等。

1656306488810025.jpg 

闽越国筒瓦

1656306738474227.png

闽越国瓦当

1656306565858389.jpg

万岁未央瓦当 

在福州鼓屏路北部西侧省建行建筑工地发现汉代夯土台基,出土一批绳纹简瓦、板瓦、砖块、菱纹铺地砖、大口径排水管道等遗物,有15件筒、板瓦上戳印有文字。

在省建行北面不远的屏山农贸市场,出土大量绳纹筒瓦、板瓦片,其中还有“万岁未央”“万岁”“常乐万岁”文字瓦当和饰有卷云纹箭镞、龙凤纹“万岁”瓦当等,表明这片地区存在闽越国大型的宫署建筑遗迹。一些筒瓦、板瓦内侧印有的文字和符号目前无法识读,应是闽越国早期创造的文字。上述发现表明,这一带曾有大面积闽越国时期的宫殿建筑群。特别是地铁屏山站考古,发现大面积汉代王城遗址,发现长达100多米的夯土台基,出土大量汉代大型板瓦、筒瓦及大铁器、陶器等,证明屏山、冶山一带确是汉冶城的宫殿区和官署区。

福州地区属于闽越国时期的考古发现还有:北郊新店浮村的浮仓山建筑遗址,新店益凤山闽越贵族大墓,西郊牛头山闽越国宫署建筑遗址,以及福州新店和闽侯荆溪闽越小型墓葬等。考古发现证明:福州地区是闽越族聚居活动之域,是闽越王国都邑畿辅之区。

1656306801874966.png

冶山春秋园。池远摄(来源:《福州晚报》)

image.png

冶山古迹

秦汉时期,今屏山一带呈半岛地形,北有越王山耸立,东侧有天马山、冶山连绵,南面有云步山横亘,东、南、西三面环水,周围一派沼泽沮洳。宋梁克家《三山志·地理》记载:“闽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闽越国冶城的范围,北起越王山南麓(今华林寺一带),南至云步山(今省发改委大楼一带),东到冶山岭东侧,西到西湖东岸,目前尚未发现城墙遗迹,推测王城建筑可能是依山就势以为郭,其外借水域为屏障,中央一带为宫苑。 

由于闽越国建都东冶,所以汉代以后地理志书中留下许多闽越国时期宫署、台榭、坛庙、仓廪、陵墓等遗迹的记载和传说。福州地区作为闽中首邑,历代地方政权的衙署机构都在闽越旧址上兴建,遂使闽越遗迹、遗物被长期掩没地下。

根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景、武之世,闽越国与汉王朝的矛盾逐渐激化。武帝分别册封无诸孙繇君丑为闽越王、余善为东越王,二王并处,繇君丑居于故都东冶,余善则可能在闽北今之武夷山市郊城村(古粤城)地另立政治中心。

闽越国冶都及武夷山古粤城等城邑建设,改变了以往越人“非有城郭邑里”的落后状况,开启闽中地区文明社会的新篇章。

(本文来源:《福州通史简编》)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