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若野 陈烁
北京大学近日换帅。根据北大官网显示,福建莆田人龚旗煌成为这所著名学府历史上的第29任校长。而这,并不是福建人第一次担任北大校长。
翻阅北大历任校长名单,还有两个福建侯官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们是张亨嘉和严复。那时候的侯官正是如今的福建闽侯县。据《闽侯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侯官县与闽县组成了福州城,并列为全省首邑。民国二年(1913),闽县、侯官县两县合并,取两县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县,闽侯县由此得名。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作为北京大学诞生期间两位重要人物,张亨嘉和严复对北大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然而,比起广为人知的老乡严复,张亨嘉的名字就有些低调,但他创造和见证了北大许多重要的“第一次”。
张亨嘉,字燮钧,福建侯官人。他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1847),光绪九年(1883)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光绪十二年(1886),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年(1904),张亨嘉以大理寺少卿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也就是北大史上的第四任校长。
据说,张亨嘉就职时,全校师生均着朝冠朝服行礼谒见。礼毕,照例要有训词。正当全校师生竖起耳朵,想听听新任总监督的慷慨陈词和高远宏论时,却只听到“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这短短的14个字。这份言简意赅的训词,堪称最短的演说,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张亨嘉的名士风范和务实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庚子事变期间,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学堂被迫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复办。张亨嘉任总监督期间,学堂初复不久,举步维艰。他亲自选定校舍、讲堂、操场,广收生徒,并参与制定学堂章程,拟定考试科目,设中文论著、中国史地、外国史地、翻译、算术、代数与平面几何、物理无机化学等7门。他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优礼厚遇学者。他对学生既关怀爱护,又严格要求。他亲手开创了京师大学堂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贡献良多。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学府中引领风气开设体育课程、举办运动会的先行者。在办学过程中,张亨嘉认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虽然“本大学堂学生平日课余皆令练习各种体育法”,但这还不够,况且当时“直隶、湖北等省屡开运动大会”,京师作为首善之区,更应引领风气。为此,“敝学堂特开运动会,使学生等渐知尚武,渐能耐劳……则凡德育、体育之方不可不求其完备矣……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已”。
于是,1905年5月,一场“仕子云集”的运动盛会拉开了序幕。运动会的参加者不仅包括本校师生,如大学堂的举人和贡生们,还有来自北京、天津乃至河北各地学堂的学生、学校职员和来宾,可谓是一场校际联赛。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更是丰富多元,两天共完成了32个项目的比赛,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色。
京师大学堂运动会,在当时的教育界首开风气。在其示范和倡导下,以各省大学堂为中心的区域、校际运动会也相继出现。体育课的开设、运动会的举办、体育活动的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近代各级各类学堂中逐渐推广开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亨嘉辞去总监督一职。此后,李家驹、朱益藩、刘廷愍、劳乃宣等相继出任总监督。宣统三年(1911)正月,张亨嘉以痰疾逝世,朝廷予谥文厚,有《张文厚公文集》4卷、《赋钞》2卷传世。
张亨嘉去世后的第二年(1912)2月,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继承和发展了张亨嘉等前任的办学理念,在京师大学堂继续推动改革。严复执掌北大期间,恰逢民国初年南北纷争,政局动荡,办学经费极其困难。他一面筹款办学,一面对北大进行整顿、改革。严复的努力保全了北大,为北大从清末大学堂向现代大学的平稳过渡作出了贡献。
“庶他日学成,有疗贫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於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百余年前,严复在《论教育书》一文中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和张亨嘉等先贤们为初生的北大带来曙光;百余年后,他的精神仍然熠耀不灭,至今仍为吾辈所追寻!
《福州晚报》(2022年6月30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