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浩茫
琅岐海丝文化长廊里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复制碑。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丝路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
历史上,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福建首府福州,更是丝路的重要一环。《后汉书·郑弘传》载:“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书中所载“东冶”就是福州。可见,早在汉代福州已是东方大港,在丝路中占有重要地位。
晋朝以后,由于地理和气候变化,福州这块冲积—海积平原向南扩大。冲积厚度从盆地西北向东南增厚,最厚处可达60多米,福州城随着自然变化渐成规模。但由于海面下降,福州海湾变得越来越浅。唐末,“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为节度使”。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王审知“岁自海道登、莱入贡,没溺者什四五”。船舶沉没的比例这么大,与福州湾出海口变得艰险或淤塞有关系。正如《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所载:“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王审知命凿之,经过六年开凿治理,“移其艰险,别注平流”“保千万艘”。唐皇帝赐其水为甘棠港。甘棠港开辟后,出海航道畅通无阻,蕃商船舶再不恐惧发生“覆舟害物”事件了。从此,甘棠港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欧洲以及美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界性的“丝路网络”,影响了世界,也促进了中国的繁荣。
琅岐海丝文化长廊建在琅岐九龙山麓南兜村南山公园内,村前田园外流淌着甘棠港出海口的闽江水。距王审知砸礁拓港重点地段金牌山,抬眼可及。
南山公园面积约十亩,园内绿树成荫,繁花遍地,桂花飘香,蒲叶送凉。园头半亩方塘,给园子平添了一股灵气。园中林木遮蔽着几座墅亭、宫宇,似仙山琼阁,又给园子增添了一股仙气。其中一座“白马王宫”,祭祀的是闽王王审知及其部将。部将唐绮是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入闽的部将,因功勋卓著封为“开闽昭义大元帅”,是村里唐氏村民的入闽始祖,村民建宫塑像祭祀于此。今天这一长廊是为了继承发扬先人开拓丝路的精神而建立。
长廊首先复制了《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此碑是唐皇帝敕建用来褒奖王审知的治闽功绩。王审知于公元897年主闽,为发展海外贸易,下令开凿疏通福州湾出海航道,历经六年,“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开辟出一条安全出海的航道,促进了商业和外贸大发展。此碑二千言,经勘核后将全文镌刻在两米五高的青石碑上。原碑破损模糊的文字,均可在此碑查到。碑文记载甘棠港的一段:“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鷁争驰,而长鲸饵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与夫召神人以鞭石,驱力士以凿山,不可同年而语矣。”“黄崎之劳,神助惊涛,役灵祇力,保千万艘”。
长廊的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幅古地图。地图绘画了从福州城到闽江出海口一带的形势图。从地图中可以看到在闽江出海口挡着一座山,此山标名为黄崎山,其位置正是在现在的琅岐岛。此图说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上所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的地方正是此地,也就是说凿石拓港移其艰险的地方就是这里。
长廊第二部分展示了王审知开凿治理福州湾出海口航道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留下的千年古迹。这部分主要在琅岐的金牌门,是福州湾出海航道咽喉,是福州船舶出海的“鬼门关”。经采用火烧水激法,排除巨石暗礁,拓宽航道,保千万艘航行安全,此后留下了金牌石和100多米火烧石的千年古迹。
长廊第三部分,展出《福州百科全书》和该书对“甘棠港”词条的注解。该书指明:甘棠港是“闽江出海古航道之一。是王审知主闽期间,为发展海上贸易而开发的……甘棠港当在今琅岐岛一带”。据此,福州·琅岐甘棠港研究会和琅岐经济区于2018年在琅岐金牌山设立甘棠港石碑,保护金牌石一带千年古迹,宣传琅岐海丝文化,推动甘棠港、琅岐金牌山遗迹列入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
《福州晚报》(2022年7月14日 A07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