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难道真的这样看福建人?
2022-08-0410-44-1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郭进绍

1659581117527759.png

王安石画像。

  《宋史》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曾经宰执天下、实施变法的大宋重臣王安石晚年辞去相位,居于南京,常常奋笔疾书“福建子”这三个字。“福建子”是当时对福建人的一种蔑称,据说这故事里的“福建子”指的是福建人吕惠卿。王安石是以此表达对吕的怨恨云云。

  有人根据上述故事,就说王安石是个地域黑,歧视福建人。不过在笔者看来,《宋史》这个故事不大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咱先从当时存在的地域歧视说起。

  宋朝的地域黑与福建人的高光时刻

  中国古代本来就有歧视南方“南蛮”之地的刻板印象。到了宋朝,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北方人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南北士人之争也发展到了高峰期。赵宋王朝兴于中原,早先的军政班子多是北方人,对南方士子多有歧视、打压。甚至有传说宋太祖赵匡胤还留下了不准南方人当宰相的祖训,陕西人寇准也曾公然宣称来自“南方下国”的南方学子不适合中状元。可见北宋中原士大夫一开始对南方人的偏见之深。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远离中原、交通闭塞的福建人更是被黑得很惨。“福建子”即是对福建人带有歧视性的一种称呼(有时候用法比较中性),含有些贬义或戏谑的意味。文献史料中对此多有反映,如“福建子难容”“幸非福建子”“平生不喜与福建子交涉”“福建子不可信”等语句时有所见。这些论调放到现在,无疑就是赤裸裸的地域黑。

  不过随着福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福建人在全国崭露头角。从科举来看,两宋三百年,福建一共考中进士7000多名(据《福建通志》),状元20名,数量居全国前列,甚至有“龙门一半在闽川”的谚语。当过宰相副宰相级别的福建籍官员多达51人,其中不乏梁克家、李纲、陈文龙等名相。比较中国历朝历代,可以说,福建人在宋朝是最为扬眉吐气的,宋朝算得上是古代闽人的高光时刻。

  即使如此,宋朝士人还是乐于用“福建子”来挖苦、讽刺福建人。这是朝廷党派斗争和大众刻板印象使然,与福建人本身品格无关。但说王安石也歧视福建人,乃至用“福建子”来表达对吕惠卿的不满,则不太可信。

  被福建人“包围了”的王安石

  也许宋时有些人的确歧视福建人,但王安石明显不在此列。王安石是江西人,江西与福建同为南方,大家难兄难弟,平时就一起不太受北方人待见。山西人司马光不仅会砸缸,还会开地图炮,曾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一下子打击了一大片南方人。王安石有着被别人拿南方籍贯开涮的经历,照理他应该反对这种地域歧视才对。

  而且,最重要的是,从其生平经历来看,福建人在王安石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曾经举荐王安石接替相位的前宰相曾公亮是福建人,获得王安石推荐并支持变法的大臣吕惠卿、章惇、蔡确等都是福建人,连王安石的两个女婿吴安持、蔡卞也皆为福建人。

  总之,福建人有恩于王安石,王安石也施恩于福建人,王安石还选择了福建人做女婿,王安石简直被福建人包围了。如此密切地主动与福建人接触、共事、生活,说王安石偏爱福建人还差不多,哪有歧视福建人的迹象?

  王安石与吕惠卿有什么仇什么怨

  《宋史》的王安石“福建子”故事来源于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邵伯温是反对新法的旧党人士,他攻击起变法派,那可是不遗余力。其著作《邵氏闻见录》也因为编造、歪曲了一些事例,被后人视为“毁谤之书”。

  众所周知,王安石早年非常赏识吕惠卿,极力推荐提拔重用吕,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推行变法,关系之好,甚至有“孔子与颜回”的美誉。可惜之后由于政见分歧等原因,王吕产生了隔阂,也因而分道扬镳。邵伯温这些保守派利用王安石与吕惠卿的失和,恶意夸大他们的矛盾,大肆进行挑拨离间。其实,王安石与吕惠卿后来已经重新和好了,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友好的书信来往,信中不乏“与公同心”“常若交臂”等温情之语。

  所以,王安石与吕惠卿曾经的不愉快都是因为公事(“皆缘国事”),并非私怨,而且在晚年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两人在这方面都表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风度。但在保守派笔下,好像他们有什么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似的,居然编排说王安石罢相后如同怨妇一般,整天大写特写“福建子”来泄愤。这不仅极度丑化了王吕关系,也太小看了“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的心胸了吧!

  退一步说,就算王安石一度不满吕惠卿,但他用“福建子”骂吕干什么?这岂不是连包括两位女婿在内的跟他有关系的所有福建人一起骂了?很难想象,胸怀天下的伟大政治家王安石居然如此糊涂,满嘴“福建子”,难道不担心误伤到跟他关系良好的其他福建人吗?可能保守派乐于宣传王安石因痛恨吕惠卿而丧失理智,但那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大学者梁启超说过,《宋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芜秽”。而其中“舛谬最甚”的,就是对王安石的记述。由于保守派最终掌握了历史话语权,在史书中塞入了很多对变法派的造谣攻击之辞。我们仅从书写“福建子”一事,就可以见微知著,感受王安石遭到的恶意抹黑。可叹的是,这则历史段子还会继续流传下去,然而,王安石何辜?福建人何辜?

  《福州晚报》(2022年8月4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