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秋明
白豸塔残址。
白豸塔老照片。
历史上,白豸塔、白豸寺、白豸书院是福清千年古镇东张的标志性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遗憾是风雨沧桑,旧址均已不存。为了丰富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该镇以“白豸”命名,建造了一座高大上的白豸公园,让古镇的文脉得以传承。
白豸塔
东张镇历史悠久,是福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旧东张镇,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七层石塔,即白豸塔,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原与东张水库南面山上的紫云宝塔遥相呼应。
白豸塔原高约15米,七层八角,实心。塔柱上镌刻着捐资者的名字,如“庠生陈文德奉银壹拾贰两正”“监生陈文忠奉银肆拾两正”“监生陈文杰奉银拾两正”“信士陈文兴奉银拾两正”“寿官陈宾奉银拾两正”等。
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白豸塔附近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证实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活动。1958年,修建东张水库时,白豸塔被毁并淹没于水库内,仅枯水期可见塔顶一小部分,故该塔也被叫做“湖中塔”。
2018年夏正值枯水期,笔者乘坐东张水库管理局的快艇接近白豸塔,看到该塔现存一层,高约3米,仿木结构楼阁式,采用层层垒砌的方式建造。笔者通过长焦照相机,拍摄塔壁设有佛龛,龛内放置一尊青石雕琢的佛像,惟妙惟肖,形态逼真。
据了解,该塔现存4尊佛像,其中两尊保存完好,依旧嵌在佛龛内。另两尊脱落后,暂存于福清市博物馆。
该塔与福清现存古塔一样,均系石构,建筑风格也大致相同,造型优美,充分展示了福清古代建筑文化的水平。
白豸寺
白豸寺位于镜洋镇光荣村,是由原白豸寺和五显庙组成的一个寺院。
原白豸寺位于旧东张街东南方向的白豸山上,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载,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1958年随旧东张镇区淹没于水库内。此外,清乾隆年间,附近还建有豸山书院,惜已不存。
原五显庙位于旧东张镇鲤尾村,相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也于1958年淹没于水库内。
1996年,齐云山下七爷宫被扩建为白豸寺、五显庙。1997年竣工,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前为戏台,后为大殿。主祀白豸寺大公、五显公、五方大帝、监雷法主、黑虎将军、大王公、临水夫人等。
白豸公园
2022年1月28日,由东张镇总投资55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白豸公园开园。该公园以白豸塔的“白豸”命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为了增加白豸公园的文化内涵,东张镇向社会征集白豸公园诗赋。笔者创作的《白豸公园赋》从众多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永久刻在石碑上。1957年,东张水库截水,万千群众配合移居他处。2021年,东张镇以宋代白豸塔为名,修建白豸公园。有感而赋之。
千年古镇,钟灵毓秀。古塔凌霄,映水带月。昔蒙党恩,倡建水库。撼山截河,造福千秋。万众移民,舍小顾大。朴朴情怀,天月可鉴。
今逢盛世,择地辟园。草木葱茏,春意盎然。花香柳影,惠风骀荡。童稚髦老,乐而忘返。匪啻善赏善游之怡,复承宜居宜游之夸。料兹胜境,远近无加。此乃“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美哉!文脉东乡。干群同歌,日照长河。
壮哉!风雅东张。人和政通,星曜长空。
全文从东张古镇等历史起笔,从白豸塔到白豸公园,歌颂了东张人民舍小家顾大家、迁一方惠全县的库区移民精神,以及福清人民举全县之力撼山截水、兴修水库的豪迈气魄,道出了文脉东乡(东张镇旧称)、风雅东张的乡愁情愫。
白豸公园分为入口形象景墙、绿影长廊、东张古镇形态地雕、对景影壁、南湖印象、宋窑遗址、特色雕塑、儿童活动区、挑高观景平台、环形慢跑道、灵石山文化景墙、南少林文化雕塑、龙江形态雕塑等部分,集文旅展示、市民休闲、西部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集中展示了环湖漫道、禅武少林、温情龙江、印象宋窑、云上岚湖、醉美灵石六张文旅名片,是即将建成的“三福绿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据了解,从动建到完工,仅历时两个月,就把荒地变成了惠民公园。
《福州晚报》(2022年8月9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