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古人“读书处”
2022-08-1210-35-0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寿安

  古代的读书人,家境稍微富足的有个书房,叫书斋,亦称“读书处”,可以博览群书;贫穷人家,只好到野外找个风雨亭,甚至人迹罕至的山洞,面壁苦读。

  连江历来是文化昌达之地,读书人多,“读书处”也多。除书院和学堂外,古代连江传说中有规模最大和最小的读书处。最大的叫馆读村,最小的叫翠帘洞。

  馆读村,原先叫乌山境,是透堡镇一个自然村。相传,大儒朱熹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为避伪学党禁,蛰住连江宝林寺讲学。一天,途径透堡乌山境,村里传来琅琅读书声,遂进村察看。只见一群莘莘学子捧书就读于馆,且孜孜不倦。欣喜之下,进馆讲学,村民学子无不喜出望外。从此,读书崇尚文化蔚然成风。大儒提笔把村名改为“馆读村”并流传至今。缘此,馆读村成为古代连江最负盛名的读书处。据统计,古代从该村读书处走出了进士贡士举人太学生四十多人,庠生(秀才)四十一人。

  翠帘洞,是著名风景区青芝山上一个石洞,长宽高各丈许,上方斜覆一整块石板,上刻董国钦书写的“翠帘洞”三个朱红大字。洞口藤萝倒悬如帘,故名。立于洞口可见远处“仙人摇橹”“水牛下山”“皇帝帽”诸景,赏心悦目。洞右侧是“定光石室”,供奉定光佛。 翠帘洞僻静深幽,适宜静读。传说,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叶向高、李九我和户部兼工部侍郎董应举三人未仕之前一同在此攻读。李九我、叶向高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董应举于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三人共读一室,终成正果,也结下了深厚情谊。叶于1616年辞相后应董之邀重游青芝山,在观仙洞洞壁留下二首七律并序石刻。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当年的同学情。小小翠帘洞,走出三位栋梁之才,堪称传奇。

  叶向高未仕之前,有过驻石洞读书的经历。那是在闽江口连江县壶江岛东部海岸上,有一个高6米,宽12米的幽深石洞,冬暖夏凉。洞内有泉水,摆着石桌石凳。相传,叶向高幼年时择壶江岛为临时居住地。于是,山洞成了他僻静的读书处。经过一番苦读,叶向高于万历十一年(1584年)中进士,后一步步升为宰相。后人称此读书处为“叶相古洞”。清代此洞荒废,被海沙淹没了三百余载,直至1953年重见天日,成为名胜。

  寺庙往往建在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少深山老林之中,是一处静读的好地方。许多人选择到寺院看书学习。唐朝杜棠学子张莹开了个好头。他到宝应寺寄读,后来中举,成为连江史上第一位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月宫赋》《四灵赋》等。

  云居山享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之美誉。山中有三寺:上庵寺、下庵寺和静室寺。静室寺又名“净居寺”,该寺有一石室,雅致清幽,宁静舒适。相传,它是清代探花胡绍峄读书处。胡是毗邻“净居寺”的儒阳村人,自幼勤学不懈,可是年轻时屡试乡闱不第,乃寄居“净居寺”寒窗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终在乾隆二十四年上副榜,三十五年中举。中举那年,他已六十一岁了。次年恩科考中进士,列甲榜第三名,即榜眼。此时,胡年过花甲,鬓角霜白,被委任泉州府学,传经授史,诲人不倦,受人敬重。

  除了野外山洞石室,还有亭子、别墅等被选为读书处。清代刑部主事郑霄就把四面临风的亭子择为读书处。此亭叫“耕竹亭”,建在狮山风景区内,也就是梅溪与鳌冮交汇处。这里绿竹掩映,溪水泱泱,亦叫“秋浦”。郑霄隐居于斯。他少从陈元登学,成年宏才博识,曾任定陶县令,居官刚介。因丁父忧,归浦隐居,回到“耕竹亭”,纵酒引诗,自娱自在。雍正初年,霄已晚年,辞官归里,仍与“耕竹亭”朝夕相处,流连忘返。亭迎四面风,耳听梅溪水,竹沐春天雨,诗从笔端出。著有《木冈叶史》《燕山缄诗集》等留世。

  宋朝著作郎郑鑑是透堡东导村人。“东里别墅”是他的读书处。他之所以能胜任著作郎一职,这与他在“东里别墅”时博览群书和勤奋学习打下坚实知识基础是分不开的。

  在云居山南麓的山藏乡,有幢“易学山房”。门口两石捍门如鲸鱼状,石上有明朝宰相叶向高题刻“溪山环秀”四字。这里曾是明代教瑜孙宾的读书处,可惜今已倒塌。

  曾任渭源知县陈起为,家境虽不宽绰,仍设法辟出一角作读书处,名为“退思轩”。曾任石首县令的黄光彬,在老家青塘建“俸馀楼”以藏书,供自已和乡里学子读书。曾任清流知县的陈声遹,在宅中专设一室名为“赐砚斋”,旨在对书香瀚墨的缅怀和纪念。

  《福州晚报》(2022年8月12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