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危砖黄 穆睦
张元幹故居。
朱熹在鼓山绝顶峰的“天风海涛”石刻。
赵汝愚在鼓山石门的诗刻。
李弥逊:榕叶满川飞白鹭
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着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这是宋代李弥逊的词作《蝶恋花·横山阁》。横山阁,位于乌石山南坡,亦称横山馆,今已不存。
李弥逊是福建连江人,两宋之间的爱国诗人。《蝶恋花·横山阁》是他晚年的词作。作者曾官居户部侍郎,对秦桧与金兵苟和提出批评,被贬为漳州知府,而后归隐连江西山,不时出门游玩,借以排遣郁闷。这首词赞美了在横山阁所见的美景,同时流露出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懑。
夏日,登上横山阁,只见远处层峦叠嶂,而闽江好似一条丝带。南台一带,道路弯曲,十里人家,星落散居。榕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江面,时而可见一行白鹭飞起飞落。黄昏时分,天空中飘起了细雨,只好把窗帘放下半卷。山势高峻,楼势突出,带有荷菱香气的凉风,习习吹来,消解了暑天的闷热。既然天底下没有老夫的去处,只好手持酒杯,姑且来做横山阁的主人了。
李纲是李弥逊的好友。他在《水调歌头·和李似之横山对月》(李弥逊字似之)中写道:
秋杪暑方退,清若玉壶冰。高楼对月,天上宫阙不曾扃。散下凄然风露,影照江山如昼,浑觉俗缘轻。弋者欲何慕,鸿羽正冥冥。
世间法,惟此事,最堪凭。太虚心量,聊假梨枣制颓龄。但使心安身健,静看草根泉际,吟蚓与飞萤。一坐小千劫,无念契无生。
张元幹也与李弥逊相交甚厚,他有一首词《八声甘州·陪筠翁小酌横山阁》(筠翁,即李弥逊):
倚凌空、飞观展营邱,卧轴恍移时。渐微云点缀,参横斗转,野阔天垂。草树萦回岛屿,杳霭数峰低。共一尊明月,顾影为谁?
俯仰乾坤今古,正嫩凉生处,浓露初霏。据胡床残夜,惟我与公知。念老去、风流未减,见向来、人物几兴衰。身常健,何妨游戏,莫问栖迟。
他们都为福州乌石山横山阁赋词,寄托壮志难伸、同病相怜的情怀。
李纲:万里闽山,不从海道,寄声何处
在南宋初建的朝廷中,一代名臣李纲,曾经闪耀一时,像一颗流星,划破长空。赵构称帝一个月,即任命李纲为相。李纲极力主张把首都选在北方,在赵构无意北返的情况下,他就着手在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进行整顿,包括机构设置、国赋税收、募兵买马、训练军队等等,使新的宋王朝初现生机。但是,赵构只求自保,忠臣良将终究无用武之地。李纲担任宰相仅75天就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免。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罢相后离京,担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李纲在一首词作《水龙吟·次韵任世初,送林商叟海道还闽中》写道:
际天云海无涯,径从一叶舟中渡。天容海色,浪平风稳,何尝有飓。鳞甲千山,笙钟群籁,了无遮护。笑读君佳阕,追寻往事,须信道、忘来去。
闻说钓鲸公子,为才名、鹗书交举。高怀淡泊,柏台兰省,留连莫住。万里闽山,不从海道,寄声何处?怅七年、契阔无因,握手与开怀语。
“万里闽山,不从海道,寄声何处?”彼时李纲自己也颇为怀念故土。据考证,李纲一生六次入闽。其中后三次入闽,都寓居福州。
1140年,李纲病逝于福州,谥“忠定”。闽侯有李纲墓,福州西湖的“桂斋”,是林则徐借李纲的书斋名命名的。桂斋院内的李纲祠,也是林则徐从屏山迁来的。林则徐题李纲祠联曰: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
张元幹:万里江山知何处
靖康之变前夕,主战派代表李纲的身边有一名得力助手,即张元幹。张元幹是福州永福(今永泰县)人,其词多慷慨郁勃之气,豪迈刚健,自成一家,为南宋爱国词人的先声。
张元幹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即有壮志。当时他在李纲的行营做属官,率众拒敌,浴血奋战。后来李纲受排挤被免职,张元幹也因此获罪。
宋高宗绍兴年间,朝廷与金人议和。胡铨上书请斩投降派代表人物秦桧,天下震动,胡铨因此获罪,一再遭贬,最后被贬新州(广东新兴县)。胡铨在赴新州的路上,途经永福嵩口(此前胡铨曾被贬任福州签判),退居在家的张元幹为他送行,并激于义愤作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以壮其行色,显示出一股浩然正气。
这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把对民族危亡的关注与对个人身世的感伤融合起来,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慷慨悲凉,波澜起伏,在当时广为流传,自然也激怒了权臣秦桧。后来秦桧就找了个理由把张元幹除名削籍。
福州乌石山有一座道山亭,是北宋知州程师孟所建。程师孟认为乌石山可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称其为道山,他还请曾巩作《道山亭记》。张元幹曾经在道山亭与友人饯别,有《谒金门·道山亭饯张椿老赴行在》词云:
风露底。石上岸巾愁起。月到房心天似水。乱峰清影里。
此去登瀛须记。今夕道山同醉。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他与张椿话别,希望张椿得到朝廷的重用。
又有一次,中秋已过,重阳将近,张元幹陪福州长官宴集,席间赋词《水调歌头·陪福帅宴集,口占授官奴》云:
缥缈九仙阁,壮观在人间。凉飚乍起,四围晴黛入阑干。已过中秋时候,便是菊花重九,为寿一尊欢。今古登高意,玉帐正清闲。
引三巴,连五岭,控百蛮。元戎小队,旧游曾记并龙山。闽峤尤宽南顾,闻道天边雨露,持橐诏新颁。且拥笙歌醉,廊庙更徐还。
九仙阁,于山有九仙观,建于北宋,其后殿即称为“九仙阁”。口占授官奴,可能是当时官方放归官奴,张元幹有感而发。
福州古来盛产荔枝。张元幹有《诉衷情·荔支》词云:
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对客呼为红蕊,此兴已偏浓。
嗟白首,抗尘容。费牢笼。星毬何在,鹤顶长丹,谁寄南风?
他的另一首咏荔枝的词作《采桑子·和秦楚材使君荔支词》写道:
华堂清暑榕阴重,梦里江寒。火齐星繁。兴在冰壶玉井栏。
风枝露叶谁新采?欲饱防悭。遗恨空盘。留取香红满地看。
前一首从“儿时”写到“白首”,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后一首写到“欲饱防悭”“遗恨空盘”,不仅喜爱,还富有情趣。
朱熹: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朱熹《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朱熹是大儒,多次到福州讲学。他在这首词中既赞赏闽地的风物,又追怀好友赵汝愚在福州任上的德政和功绩。珠幢,翰林的旌旗;玉节,使节的凭证。词中的“丞相”,指的是赵汝愚。
赵汝愚,字子直,江西余干人。他曾先后两次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职务,是对福州有功的太守。第一次是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五月,赵汝愚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的身份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离任。第二次是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这年十一月,他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的身份再次来福州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这次任期不到一年时间,第二年十月被朝廷“召为吏部尚书”,1195年特进右丞相,不久被罢,身后谥“忠定”。
邵武人严仁,工于词作,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他有一首《水龙吟·题天风海涛,呈潘料院》:
飙车飞上蓬莱,不须更跨琴高鲤。砉然长啸,天风澒洞,云涛无际。我欲乘桴,从兹浮海,约任公子。办虹竿千丈,犗钩五十,亲点对、连鳌饵。
谁榜佳名空翠,紫阳仙去骑箕尾。银钩铁画,龙怒凤峙,留人间世。更忆东山,哀筝一曲,洒沾襟泪。到而今,幸有高亭遗爱,寓甘棠意。
词题中的“天风海涛”,涉及赵汝愚的诗作《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人生衹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鼓山灵源洞有密集的摩崖石刻,除了蔡襄、朱熹等人的字迹,还有南宋福州太守赵汝愚的名诗《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游鼓山》。
绍熙辛亥,即宋光宗二年(1191),赵汝愚再次在福州任上。故人,指好友朱熹。赵汝愚第一次入闽时,朱熹在武夷山,赵汝愚曾寄赠食用品。裴回,即“徘徊”。
此诗是赵汝愚第二次出任福州太守时写的,诗后小记云:“绍熙辛亥九月二十日,赵子直同林择之、姚宏甫来游,崇宪、崇范、崇度侍,王子充、林井伯不至。”崇宪、崇范、崇度均为赵汝愚之子。面对名山胜迹,故旧离去,作者感慨丛生,题诗刻在鼓山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紧挨着朱熹的题刻。古人题刻,未必是当时题当时刻。“小记”刻在诗后,纯粹是叙述的口气。
1183年,朱熹到福州讲学,并看望女儿女婿(青年才子黄榦,既是他的学生,又是他的女婿),受到福州太守赵汝愚的礼遇,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187年,朱熹又一次从江西来福州拜访赵汝愚,不料赵已调任四川。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一方潇洒飘逸的行书石刻,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朱熹的这方题刻,赵汝愚几年后再任福州太守时才看到,老友未遇,不禁感慨赋诗。古人交往不像现在有电话和短信这样方便,赵汝愚与朱熹以石刻留言,虽是无奈,却成一段佳话。
后来朱熹又以诗中的“天风海涛”作为鼓山绝胜,将这四字书刻在鼓山绝顶峰。
于山万象亭。
辛弃疾:自是三山颜色好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这是辛弃疾的《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辛弃疾在福州任职前后约两年。1192年(绍熙三年)春,辛弃疾由上饶赴福州任福建提点刑狱。年底奉召赴行在,在临安受任太府卿。第二年秋,受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为了充实抗金的财力和武备,他厉行节约,准备打造一万副铠甲,招募士兵,训练一支精锐部队(此前他在湖南曾成功创建一支飞虎军,使湖南得保数十年安定稳定)。不料这些措施遭到阻挠和弹劾,被加上“残酷贪饕”的罪名,又一年后(1194年秋)辛弃疾就被罢了官,他只好回到江西上饶的旧居去。
在福州任职期间,辛弃疾给福州留下了30多首词作,他特别留恋福州西湖,赋予西湖最美的词章。《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是其中的一首,堪称经典。
赵丞相:指曾经在福州担任太守并疏浚西湖的赵汝愚。经始:开始营建,泛指开创事业,这里指赵汝愚疏浚西湖的功业。卧龙山:在福州城西北郊,当时福州西湖比现在广阔得多,延伸到卧龙山下。西湖社:西湖的诗社。重来手种:赵汝愚第二次来福州任太守,不仅继续疏浚西湖,还倡导并亲手在湖边种树。故国:指五代的闽国。水晶台榭:闽国王延钧喜爱西湖,在西湖建后宫,称为水晶宫。复道:从王宫通向西湖的夹道,1993年福州曾发现复道旧迹。粉黛:指闽王宫的妃子,当年闽王宠妃陈金凤在西湖观看龙舟竞渡,曾自编《乐游曲》,讨闽王欢心。
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景,写美景的同时,歌颂了赵丞相对福州西湖所做的贡献。下片重点感事,追述了闽王宫和水晶台榭的沧桑变化,暗示作者对南宋当局歌舞升平、贪图安乐的担忧。其中,“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这一句已经成为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
辛弃疾的另一首以福州西湖为题材的《贺新郎》,也写得很漂亮:
碧海成桑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诸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抛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得,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阴夏。
这首词,上阕写福州山水美景,“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着雨婚烟嫁”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下阕回望流逝的岁月,借西汉名将李广“灞陵呵夜”、未获重用的遭遇,表达自己壮志未展的忧愤。这是典型的辛弃疾词风。
词中的“拟向诗人求幼妇”一句,是借用曹娥碑的典故。“幼妇”这个词,代指“绝妙好辞”。“拟向诗人求幼妇”就是请诗人们用美妙的词句来描写福州山水之美。
除了对福州西湖的喜爱以外,在辛弃疾吟咏闽都风物的数十首词作当中,光是以“三山”为题的,就有14首之多,足见辛弃疾对福州的钟爱。
他在《西江月·三山作》中写道: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那得许多愁,只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从福州于山法雨堂向东往戚公祠方向,拾级而上,可以看见万象亭,后人为纪念辛弃疾而重新修建。据考证,宋代万象亭位于鼓楼附近。
这是1193年重阳节辛弃疾在万象亭饮酒后作的词,表达了壮志难伸、借酒浇愁的郁闷心情。
刘克庄:“福清道中”动乡愁
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二首):
橐泉夜断梦初长。别馆凄凉。细思二十年前事,叹人琴、已矣俱亡。改尽潘郎鬓发,销残荀令衣香。
多年布被冷如霜。到处同床。箫声一去无消息,但回首、天海茫茫。旧日风烟草树,而今总断人肠。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销愁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刘克庄,莆田人,字潜夫,号后村,南宋著名词人。他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二首,写满了旅人愁绪和人生感慨,亦含乡情之思。我们仿佛看到,词人旅居福清道中“野店”,晚风吹来,林木有声。他在灯前顾影自怜,此刻,陪伴他“同去同来”的,也只有自己的影子了。抑或有人认出他来,只觉“今回老似前回”。消散的是岁月,凝固的是乡愁。
福州盛产茉莉,刘克庄词《卜算子·茉莉》云:
老圃献花来,异域移根至。相对炎官火伞中,便有清凉意。
淡薄古梳妆,娴雅仙标致。欲起涪翁再品花,压了山矾弟。
此词上片写到茉莉花从“异域”引进,给人们的夏天生活带来清凉之意。下片写到福州女子对茉莉花的喜爱,把它用作梳妆打扮的饰品。
康与之:四面青芜,中是越王城
康与之《江城子·越台春游作》:
南溪二月雨初晴。四郊明。暖风轻。一雨一风、铺地落红英。枝上流莺啼劝我,春欲去,且留春。
登临行乐慰闲情。过长亭。暮潮平。四面青芜,中是越王城。信马行吟归路晚,山簇簇,柳阴阴。
福州大庙山的钓龙台,又名越王台,传说汉时东越王余善,在山上钓得白龙,所以又有“钓龙台”之称。
康与之,初名执权,字伯可,号顺庵,福宁人,南渡后以乐府受知高宗,凡朝庙乐章,两宫宴集,咸假其歌咏,故应制之作为多(据叶申芗《闽词钞》)。一说洛阳人,生平未详。
康与之虽多“应制之作”,这首游福州之词却写得自然清新。“一雨一风、铺地落红英”,极富画面感。“枝上流莺啼劝我,春欲去,且留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四面青芜,中是越王城”,正是福州城被围在青山之中的特色。“信马行吟归路晚,山簇簇,柳阴阴”,足见作者对福州山川和风物的喜爱,以及他“信马行吟”的自在和兴致。
《福州晚报》(2022年8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8月14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