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湘如 穆睦
闽山卓公祠牌匾。
闽山庙避暑
闽山庙的位置在闽山巷,两头分别与衣锦坊与光禄坊相通,因此,从传统的风水祠来看,两头通透,不但交通便利,而且四面风向都可流畅,尽管小巷民居密集,但巷中却有一座十分宽敞的闽山庙,成了周围居民夏天避暑乘凉的好地方。明代名人王应山在《闽山庙避暑》诗中写道:“选胜当三伏,言过里社中。山寒泉有白,林密日无红。(我)辈能歌雪,神君数借风。虽非河朔饮,不放酒杯空。”说明当时闽山庙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山上树木浓荫,遮住头顶的烈日,巷里吹来阵阵清风,仿佛是“神君”(卓祐之)“借”送来的。
王应山这首诗的标题中的“闽山庙”,指的是“卓公祠”,即卓家为纪念他们先祖在北宋时期担任秀州判官的清官卓祐之而建造的。众所周知,祠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一个姓氏家族人敬宗祭祖的场所。然而,一到炎夏酷暑,卓公祠(闽山庙)却开放让周围居民进祠纳凉,这说明卓家的人与周边邻里关系很好。
此外,诗中的“三伏”,即指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而诗中的“河朔饮”,是一个典故。“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饮”指饮酒,说的是北方人每逢炎热夏天,则以饮酒欲醉而不知暑来度夏。北周庾信《庾子山集》诗有“欣兹河朔饮,对此洛阳才”。明代王应山也借北周名人庾信以自比,在闽山庙里邀友饮酒消夏传为美谈。
“转三桥”奇俗
福州民间时令节日活动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福州民间的元宵节,又以观灯为重,因为福州方言“灯”不念为“登”音,而念作“丁”。“丁”即“丁口”“人口”,象征人家兴旺、发达。明代名人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自十一夜已有燃灯者,至十三则家家灯火,照耀如同白日。富家之贵,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市上则每家门首悬灯二盏,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闹,竞夜乃散。直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喧呼,谓‘求饶灯’,大约至二十二夜始息。盖天下有五夜,而闽有十夜也。大家妇女肩舆出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贫者步行而已。”明代徐火通《幔亭集》中有“良家女伴转三桥”,邓原岳《西楼集》中有“邀来女伴转三桥”,清代刘萃彬诗中也有“转遍三桥犹未返,闽山庙里看鳌山”的记载。从民俗诗中可以发现,福州民间妇女把元宵观灯,视为求子添丁,所以那天晚上富家未生育,或想再生育的妇女,纷纷坐轿子出门,或结伴而行。一方面观灯,另一方面坐轿子从“三”座桥上转绕而过,这里面有一种含意,因为福州方言“三”意味“生”,“灯”又意味“丁”,这样便成了“生育添丁”。
更有趣的是当这些求生育的妇女坐着轿子或步行作“绕三桥”转绕时,便有许多儿童会跟在她们的后面一边看热闹,一边高喊:“求饶灯了!求饶灯了!”所谓“求饶灯”的“饶”与福州话“到”谐音,“求饶灯”就是“求到丁”。同时,“饶”有多的含义。此外,少年儿童还趁着人群拥挤,往往会捡到看热闹的妇女头上掉下来的首饰。清代陈世程在《闽中摭闻》中,录有宋代方孝能的一首“转三桥”的诗:“灯火风摇沽酒帘,月中人数卖花钱。少年心事如飞絮,争逐遗香拾坠钿。”这说明闽山庙里的这种“转三桥”活动从宋代到清代延续了八百年之久,起到为今人留住记忆、钩沉乡愁、保护古迹、延续文脉的作用。
《福州晚报》(2022年8月14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