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双全”话闽都
2022-09-0209-46-1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祝福贺寿常用的吉祥语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东海是代表“福气浩大”的地标,古人以左为东,福州“吻海”,亦以东海代称。人说福州是全国独有有幸姓“福”的地级市、省会城市。我想,福州的福,是得天独厚,亦是赋普天之福;福州是福文化的孕育地,开光地,“打卡”的首选地。

  古时地理方位以左为东,故东海又称左海。从闽都古城内最热闹的南后街往南,在澳门路上,有座林则徐纪念馆。石拱门上的横额题为“左海伟人”,赞颂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是福州人,史称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反毒禁毒先躯”,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任两广总督时,他在厅堂题下富有哲理的著名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今,上联成为福州的城市精神。而他的诗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成为家国情怀的圭臬。

  左海,还是清代福州大儒陈寿祺的号。陈寿祺曾主讲鳌峰、清源书院多年,培养了张际亮等一批杰出人才,著有《左海全集》。林则徐与陈寿祺过从甚密,而陈寿祺的邻居就是梁章钜。林则徐赞誉梁章钜“卓然当代伟人!”同处闽都,林、陈、梁是关系密切的好友,“金厝边,银乡里”,经常吟咏唱和、题诗赏画,谈古论今,满腔爱国爱乡情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闽都名人俊杰,彪炳史册。

  福建,简称闽,地处太平洋西岸。“闽”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换句话说,作为福建省会的闽都,是东海的儿子,是在“天风海涛”中砥砺成长的。闽都“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宋代,因城内有于山、乌山和屏山鼎足而立,别称“三山”。其中的乌山,又称乌石山、道山,唐代就是游览胜地,旧时山上有三十六奇景。山上的道山亭是宋福州知州程师孟在任时建的,他的后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有感而发,欣然作《道山亭记》:“……以登览之观,可比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乌石山有长生不老药只是神话。山上的先薯亭,是为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那俗称“地瓜”的番薯确实是造福百姓的粮食,比仙丹更实在。

  乌山现存摩崖题刻200余处。其中有唐朝李阳冰,宋朝曾巩、赵汝愚、朱熹、李纲、蔡襄,元朝萨都剌以及明朝叶向高等留下的。寺、观、亭、台、岩、林,儒释道并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融合。不仅乌山,闽都城乡大地存有石刻近3000段,其中市区有1300多段,风格多样,蔚为奇观。比如,鼓山就有630多幅摩崖题刻造像和汉、梵文字刻,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形式有题名、题诗、题联、题字、题赋、题文、题画等各类文体,是一座天然石刻书法艺术宝库,满足着古往今来人们的眼福。在登山古道的更衣亭东侧,有一幅“福城东际”摩崖石刻,是清咸丰甲寅年鼓山涌泉寺第119代住持光耀题的,就称闽都是“福城”。

  从小生活在闽江边。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流域也是华夏古文明的摇篮地之一,是先秦闽文化的发祥地。喝闽江水长大的我,对“上善若水”有自己的心得。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生命是所有“福”的创造者、享受者和传承者。

  青山出绿水。闽江之水,源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之武夷。“问渠哪得清如许”?深谙“天人合一”的朱熹自问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闽都文化之源,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朱子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自孔子之后的又一座文化丰碑。朱子的衣钵传给了其女婿即福州人黄幹。黄幹晚年在家乡办书院,广收生徒,传承并宣扬了朱子理学,成为一代大儒。福州也成为朱子理学最重要的研习和传播中心。闽都文化中蕴含了福文化的丰富内涵。

  历史上,福建的第一位进士是闽都长溪(今福安)人薛令之。唐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考中进士,是闽人以诗赋登第的第一人。薛令之一生清廉,去世后唐肃宗将他居住的村庄敕名“廉村”。宣扬廉洁守正,已成为福文化的优良传统。而永泰县在南宋乾道年间,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接连考中状元,成为我国科举史上罕见的“连中三元”佳话,更是福运当头。

  福州是“海滨邹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代读书、著书、藏书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很多。陈宝琛的妻子王眉寿过生日时,朋友赠贺寿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说她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是工部尚书王庆云,丈夫是宣统皇帝的老师,弟弟王仁堪为光绪三年状元。其助夫教子,努力发展闽都教育事业,映射出洋溢福气的闽都才女现象。

  明末以来,闽都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和官宦人家的妻女,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得闺阁文学的风气,才女辈出。如冰心从小受故居楹联“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等影响,成为现代“文坛祖母”。这里也是林徽因的老家,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功勋,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福如东海。闽江和台湾的浊水溪都汇入东海,闽台同胞有福同享。福建和台湾自然地理相连,两地人们血脉相通,文脉传承,缘深源远。清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设立的台湾府,就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后来台湾府升为台湾省。鼓山涌泉寺圆通宝殿至今还挂着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清代福州的鳌峰书院,是台湾学子梦萦魂牵的科举圣地,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澎湖的县树和福州的市树,都选择了榕树。榕树,能扎根大地、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尤其是防旱抗涝,保持水土,遮阳挡雨,清新空气,造福一方,福荫后代。宋时建瓯人张伯玉62岁到福州任知州,了解到福州旱涝灾害和社区生态,就组织“编户植榕”。三年初见成效,张伯玉却调去了越州。继任知州程师孟接着植榕护树。一任接着一任,成就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遂有榕城之实。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则以榕树比喻做官,谓“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为官者就要以造福地方、造福百姓为己任。这是福文化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福建得名,是因为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福州得名,据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据《长乐市志》记载:董奉山原名福山,为纪念董奉而改名。董奉是三国时吴国名医,为人治病,不收财物,只要种杏树表达心意。后来“杏林”成为中医的代称,有了“杏林春暖”等典故。有福之州,福乃天赐,更是如董奉那样造福百姓。

  闽都有“福山”,最神奇的是,域内还有“寿山”。天下山名寿山的不止在闽都,但产寿山石的寿山,福州独有。寿山石雕为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品,田黄是“石中之王”,在多次国石评选中都名列榜首。闽都古城冶山麓有座仁寿堂,是中国近代海军元老萨镇冰晚年居所。仁者寿,萨老致力救灾施善,享年94岁,人称“活菩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福如东海,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好生活的冀望。仁寿如山,是人们对幸福长久的祝愿,是对生命保质的期盼。“福寿双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福”的理想境界,闽都则是“福寿双全”之州。那福与寿是天、地、人的和谐,那海和山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象征。

  《福州晚报》(2022年9月2日 A15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