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厅风云
2022-09-0510-22-4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林双伟

20220903_A07_01_36.jpg

独立厅。

20220903_A07_01_1.jpg

独立厅内景。

  卓尔不凡的小楼

  上世纪90年代,我走塔亭路去仓山影院,发现梅坞顶一坐东朝西,双层抹灰的青砖洋楼,鹤立鸡群在破破烂烂、板皮鱼鳞木片的柴栏厝中。2010年之后,梅坞顶及周围旧屋改造,新楼前呼后拥,不断崛起,而这座小楼仍倔强原地踞守。我每次经过少不了窥探与众高楼格格不入、矮趴角落的这栋遗留建筑。

  当我首次看见小洋楼门上的牌匾写着“独立厅”,落款孙文时,大吃一惊。孙中山先生民国元年(1912年)4月莅榕,到访下榻福州许多馆所,为何唯一挥毫为此建筑物题写“独立厅”?

  随着资料寻查的深入,小楼在我眼里变得越来越高大。小楼是“桥南公益社”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机关所在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仓前山巷下路古榕书院移至此。

  光绪三十一年春(1905年)福州“益闻社”“福州蒙学堂”等一些进步社团骨干青年郑祖荫、黄展云、林觉民等,在古榕书院秘密成立革命“汉族独立会”。任务是:武装起义,使福建排脱清廷羁绊,树立全国革命之先声。口号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汉族独立会”与当时的革命党人黄兴、陈少白等密切联系。孙中山先生派人来福州与郑祖荫、林斯琛取得联系,商讨成立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事宜。郑祖荫等人表现出了不凡的历史洞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汉族独立会”基础上成立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郑祖荫任会长。

  郑祖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仓前山龙潭角草药店,少时刻苦攻读,曾应侯官童子试,名列第一。林森在上海创立旅沪福建学生会,郑祖荫为主要骨干,曾和著名侨领、革命人士黄乃裳一起创办福建首家报纸《福报》,宣传革命。文质彬彬的郑祖荫为人胸怀磊落,乐与人交游,常接待外地来朋友到家住宿,于是成为福州革命青年信任的领头人。

  郑祖荫等人为掩护革命,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以发展地方公益事业为名,联络社会上一些热心乡绅和有志士商人,向清政府注册,正式成立公开团体“桥南公益社”,公益社成员增多,聚集渐众,就从古榕书院移至梅坞顶麦园路口上这座小楼。

  公益社设有去毒社、救火会、阅报社、孤儿院等部门,名义上办理劝葬、戒烟、施医、救火等公益事业,暗中进行组织和宣传革命,创办出版发行宣传民主革命的《建言日报》。

  公益社登记发起人之一林雨时闽县尚干镇人,受其老乡、同宗同学林森影响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创立体育会并任会长,组织英华、福音、培元等书院中进步青年学生,定期在麦园顶进行军事训练,名为体育健身,实为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秘密为起义进行军事准备。

  是年丙午年,同盟会福建支会为方便开展活动,联系团结更多人,进行反清斗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在交通方便的中洲岛公开成立“丙午俱乐部”。

  同时,同盟会福建支会派遣黄光弼、林师肇等会员前往建安、莆田、泉州、厦门设立机关,扩充会务。桥南公益社小楼就此成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发号施令的总枢杻、总指挥部,福州热血男儿顶天立地的革命圣地。

  黄花岗的公益社闽魂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林觉民以他感人绝笔《与妻书》跨越了时空,成为辛亥革命中最广为人知的英雄豪杰。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的青年,都是与林觉民一样铁血壮魂撼山河、侠骨柔情动天地的顶天立地好汉。他们用青春生命铺垫了共和之路,以鲜血凝聚了辛亥闽魂。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辛亥年3月初,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的林觉民,受同盟会派遣回福建征召会员参加广州武装起义。此次归家,林觉民不像以前那样与妻子花前月下,每日进出家门的步伐都匆匆忙忙,早出晚归秘密联系革命同志、与桥南公益社同盟会核心成员开会,紧锣密鼓商讨参加广州起义要事。

  同盟会福建支会主要领导者郑祖荫、《建言日报》总编刘通、体育会会长林雨时留福州主持工作,待广州起义成功后在福州进行策应。林觉民与同盟会福建支会总干事林斯琛,于4月17日带领桥南公益社同盟会会员刘元栋、冯超骧等首批20余志士率先离闽出征广州。两日后,同盟会李恢又接陈更新、吴适等20多人奔赴广州参加起义。

  桥南公益社的同盟会员刘元栋出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福州刘厝里(盖山北园)。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的他爱拳术,拜拳师,练得一身好功夫。他生于殷实人家,父亲在仓前街开店。他常常接济生活贫困的人,特别是参加反清活动秘密训练期间,遇到同志缺乏伙食费,二话不说脱衣当掉换银两相助,被人称为“慷慨刘先生”。刘元栋加入同盟会福建支会后,被推为桥南公益社救火会会长,负责“汉族独立会”安全和发展会员的工作。

  冯超骧,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南平城关的军人世家,自幼果敢倔强,读书用功,成绩出众,擅书法文章,又善骑马狩猎,随延平协营把总的父亲冯福保奉调福州军门。他曾目睹清兵耀武扬威打人欺凌百姓,于是愤慨中组织一些少年在于山路旁截击痛打几名清军头目,并与林觉民等人组织“汉族独立会”,加入中国同盟会,同时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转长门要塞炮术学堂学习,毕业后分配闽江口炮台任职。

  林觉民联系冯超骧家时,冯母已去世,冯父重病垂危,妻弱子幼,家中无人照料。林觉民劝冯暂缓启程,冯坚决要立即动身,冯父也在病榻上撑起身子支持:“儿第去,为国努力,勿以我为念。”赴广州途中,冯父离世噩耗传来,他痛哭呕血,悲恸欲绝。

  陈更新,好击剑、精马术、能诗词、工草书、善曲艺。幼年父母先后去世,傍姐家生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桥南公益社加入汉族独立会,同年东渡日本留学入同盟会。得知革命党人将举事,就告别形影相伴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跟李恢星夜乘船前往广州。他曾说过,大丈夫应当视死如归,怎能如此瞻前顾后,像个孩子似的悲悲戚戚?如果全国同胞能因为我的死而受到鼓励,那么,神州大地必有光明之日!

  广州起义失败了。战斗中,冯超骧奋勇当先攻入督署内,未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复杀出,遭遇清水师兵,胸部中弹,受伤十余处,于东辕门壮烈牺牲。刘元栋“吼怒猛扑,所向摧破,敌惊为军神,望而却走,鏖战方酣适弹中额遽仆,血流满面,移时而绝。”陈更新攻打两广督署,铅丸无一虚发,击毙清军管带金振邦及哨弁兵勇等数十人,与战友杀进杀出督署,战友被冲散擒获、伤死略尽,他孤身奋战相持三个昼夜,因弹尽力竭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1周岁。

  还有“连江九烈士”“仓山郭宅四烈士”…… 同盟会福建支会四十余生龙活虎的青年为民生、民族、民权的共和梦想,为推翻封建专制大清王朝以身殉国,埋骨黄花岗。辛亥年,福州男儿掷地有声的慷慨之举和壮烈悲歌,让中国人刮目相看。

  泛舟闽江定大计

  秋高气爽,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宣统三年(1911年)11月5日夜晚,皓月当空,万寿桥到泛船浦江面上,千舸辐辏,渔火点点。革命党主要领导人郑祖荫、林斯琛、黄乃裳等与军界孙道仁、许崇智几个要员,在一艘夹板船上,载茶晚移舟,密商起义军事方略。

  广州起义失败,许多战友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回福州,桥南公益社众人悲痛欲绝,誓为死难烈士报仇。险死还生的林斯琛、吴适等往上海、武汉等地联系陈其美等中国同盟会领导人;郑权遂与江南一带革命同志秘密联络;同盟会福建支会广泛加紧在士兵和下级军官中发展会员和争取军警。

  这天白天,同盟会福建支会,在城外树木荫蔽的白泉庵古庙,召开重要秘密会议,成立由郑祖荫等组成总机关,以桥南公益社为起义发号施令的总机关部。此刻,夜幕降临,他们与孙道仁、许崇智等军界要员泛舟闽江……

  孙道仁,是中法战争时驻台湾清军名将、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之子。因在中法战争中立有大功,被刘铭传保荐嘉奖,20余岁就官至四品,曾受过慈禧太后单独召见,获赐世袭骑都尉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任新军陆军第十镇统制,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福建提督,手中握有福建主要军事力量。以孙道仁的出身和经历,要其主动率军反清确实甚为其难。因此,武昌起义爆发后,孙道仁仍在犹豫观望。

  为策反孙道仁,新军第十镇第十协参谋许崇智饮茶推杯把盏间,亮出同盟会身份,告诉孙道仁第十镇官兵均已加同盟会。许崇智为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十七年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次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炮兵科留学,留学期间,与孙中山、廖仲恺等往来密切,毕业回国任协参谋,加入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同时任教福建陆军武备学堂、福建讲武堂。这两所学堂是近代福建新式陆军的摇篮,许崇智后又兼任福建讲武堂监督(校长),利用师生之谊在新军下级官兵中秘密宣传革命,吸收进步官兵加入同盟会。

  紧接着性格强悍的湘军高级将领彭定太儿子彭寿松,对孙道仁高声激昂说,他也是同盟会会员,还是福建军警特殊同盟会会长。彭寿松湖南长沙人,跟随左宗棠与其父亲带领的湘军入闽,他目睹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哥老会组织,投入推翻封建满清王朝革命活动中。彭寿松1911年3月加入福建同盟会,并于5月成立了一个由其担任会长的福建军警特别同盟会。在船上的协统新军、中国同盟会会员林肇民、萧奇煊等军官也同声劝孙参加起义。

  自从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江西、陕西、山西、云南、江苏、浙江甚至上海都宣布光复或独立,从有关情报上看,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也都蠢蠢欲动,革命烽火已燃遍神州大地。看到驻防福州的两支新军和大部分警察都加入到福建同盟会,且福建同盟会领导都同意革命成功后拥戴孙道仁出任福建都督,于是他顺应时代潮流,宣誓加入同盟会,表示支持起义,不过提出要付20万元的军饷才答应参加起义。

  关键时刻,侨领黄乃裳毫不犹豫答应孙道仁,先紧急筹集军饷5万元以便起义之用,其余起义后再付清,孙道仁才点头答应。

  闽江上空月朗星稀,万点灯光簇钓艘,众人最终商定以桥南公益社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为辛亥福州起义的总指挥部,是指挥学生军、商团、民团救火队,联络军警,配合新军作战的总枢纽;花巷警察公所(今尚有堂)设立起义革命军总司令部,推举许崇智为总司令,统领驻福州的新军及所有起义部队;起义时间定11月12日。

  夜桥灯火连星汉,闽江泛舟定下大计,革命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光复福州之战

  凌晨5时前,天刚蒙蒙亮,黄花岗烈士三位遗孀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刘元栋夫人邹爱华、冯超骧夫人陈氏,在丧夫的痛伤悲愤中,继承烈士的遗志,把秘密精绣赶制的第一面民主自由的铁血十八星旗,送到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总机关部。

  已过花甲之年,时任福音、培元、英华三书院的教务长黄乃裳,激动地对大家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已经63岁,剩下的日子不多,就让我为大家当一回旗手吧!”说完,他与同盟会福建会长郑祖荫,走在队伍的前面,高举崭新鲜艳的十八星红方大旗,率领桥南公益社同盟会会员和青年学生组成的洋枪队、炸弹队以及福州体育会、南台商会等成员大队人马,从仓山的福建同盟会会址出发,浩浩荡荡冲过闽江唯一进城的万寿桥(现在的解放大桥),奔向城里。据说当时沿途两旁挤满了群情激奋、鼓掌欢呼的市民百姓。这是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九,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

  郑祖荫和同盟会福建支会的领导,原来希望不流血的和平革命,先礼后兵。他们于11月6日(农历九月十六)发布通告,劝谕满洲八旗官兵投降。然而,闽浙总督松寿、福州将军朴寿认为有强大的军队,区区秀才的革命党人何足惧,不仅拒降,命驻防八旗加强戒备,还调闽北延建邵巡防统领徐镜清率巡防营来榕增防。他叫清军协领文楷组织杀汉团,镇压革命,策划在革命党人起义前,围攻桥南公益社的同盟会福建总机关部。

  起义机密时间泄漏,同盟会机关火速与起义军总司令部商定,形势紧急,决定提前起义。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拂晓,孙道仁发出起义密令,起义前敌总指挥许崇智,以于山为总攻阵地,下令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兵分头进人阵地。他亲率步兵一营、炮兵一营(携6门克虏伯过山炮)登上于山,在于山观音阁大士殿内设立前敌总指挥司令部,从于山俯瞰旗下街的清八旗兵,呈高屋建瓴之势。

  林雨时将平时参加过军事训练的体育会青年,改编为炸弹队、洋枪队,率领洋枪队为一大队巡防仓前山,保护领事馆、教堂及外侨;洋枪队三个小队分别占领大清银行福州分行、电报局、邮政局、水亭厘金局等机关局所。

  郑祖荫和黄乃裳在津泰路福建武备学堂操场,把崭新鲜艳的十八星红旗高高地升起,而后身先士卒带领炸弹队几个小组,随彭寿松守候于山和旗汛口一带前线阵地,配合大部队作战。

  许崇智指挥起义部队从于山开炮轰击,命中福州将军署(今福建省立医院院址),震动全城。清军惊慌,妄想占领于山,杀汉团文楷率冲锋队由观巷猛扑向山上,另一队从太平街山麓白塔寺爬山而上,企图合围革命军。许崇智指挥革命军炮火痛击,学生炸弹队投掷炸弹,冲上山的清军被击退,许崇智令步兵营乘势向下冲锋,重创杀汉团,迫其退回九曲亭。

  在津门路、秀冶里、高节里一带的革命军也发起攻击,与旗兵展开激烈巷战。在学生炸弹队的配合下,击溃高节里等处的旗兵。杀汉团旗兵溃退时,于旗汛口、高节里、鳌峰坊等处放火。同盟会急调民团救火队灭火,并以军政府都督名义,电令长门炮台统领陈恩焘派兵400名,运炮4门前来助战。

  负责桥南总机关部保卫工作的刘通,远远听到南校场传来的激烈枪声,对战斗的渴望和学生们担忧,使他按捺不住,也奔赴南校场(今五一广场),冒着危险,毫不犹豫抓起同伴身边手榴弹向清兵连掷三颗,被传为书生“投笔从戎”美谈。

  经过起义各方力量充分发动和组织,驻闽新军和军警全部起义。闽北调来福州的徐镜清巡防营,经孙道仁派人争取,由洪山桥开进城内参加起义,革命军声势大振。1911年11月9日下午,革命军对旗界清兵的围攻愈紧,清兵多次反击均受挫。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微服出署,至盐道前(今鼓西路)高开榜画店吞金自杀;将军朴寿则躲到蒙古营(河东街)副都统明玉家中,后被搜出处死。旗界官兵见主帅逃走,决定投降,一面在水部城门上竖起写有“将军出走,停战议和”的白旗,在于山天君殿前榕树上挂起写着“请求停火,全部缴械乞降”的白布,并派人到于山指挥部和花巷司令部请降。孙道仁、许崇智当即下令停火,清八旗兵集中到南校场呈缴武器,福州光复了。

  11日上午10时,桥南公益社的同盟会福建总机关进驻旧闽浙总督署,宣告福建革命政府成立,称“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推举孙道仁为都督;郑祖荫、刘通、彭寿松、李恢等10人组成参事员会,林斯琛任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许崇智指挥有方,战功显赫,年仅25岁被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黄乃裳任政务院副院长、军政府的交通部长兼筹饷局总办;林雨时任命为保安会会长,率商团、警察及福州救火会消防队,日夜不息地巡逻戒备,维持社会治安。

  现于山大士殿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大殿三进一间大厅,我看到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指挥中心会议室,据说这是按照当时的样貌布置:厅中间摆放了一张大会议台,会议台两边排列着十多张藤椅、八仙椅,正前方设有主席位。主席位的后墙上,挂着一面红底、黑九角轮和十八颗小黄圆星组成旗帜,这是当年鼎鼎大名的“铁血十八星旗”,我们都没见过。红底和黑色的九角轮寓意“铁血精神”,而十八黄星代表当时汉地十八省,武昌起义后,一时之间取代了黄龙旗,成为了民族革命的旗帜。我仿佛看见,林觉民等三烈士遗孀绣制的星旗在其中,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空。

  前敌总指挥部外面庭院,一门铁炮架地上。牌子介绍,这是当年于山上轰击清军将军署的四门铁炮之一。铁炮虽锈迹斑斑但仍掩盖不了百多年前的威武,加以大殿其他展室众多影像图片,令我热血沸腾。

  孙中山留墨宝

  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的福州,碧波荡漾,春光明媚。孙中山先生有感于福建许多革命志士追随他从事反清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辛亥年广州起义作出的重大牺牲,决定在回粤途中赴闽访问榕城。孙中山先生偕孙科、胡汉民等人由马尾乘船抵福州海关埕码头登岸后,首访烟台山梅坞路9号的“桥南公益社”——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

  据载,这天,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和光复福州战役人员欢聚桥南公益社,聆听孙中山教诲。得知黄花岗起义福州籍幸存者还有严骥、林斯琛、李恢等同志时,孙中山先生十分激动,抓着生还义士和与会同志们的手,询问烈士遗孤的情况。因此,当天下午,孙中山出席福州南门兜“明伦堂”二十个团体代表3000多人举行的欢迎大会,先进应接室小憩,亲切接见陈更新烈士夫人王碧等。得知她家境困难,孙先生当即赠与500银圆,以示抚恤。在桥南公益社,孙中山与同盟会员合影、发表演说后,即席挥毫,题写“独立厅”三字,为桥南公益社增光添彩;后制匾额悬于社内,因此得名“独立厅”。

  1949年后,“独立厅”成为福州卢镜明眼科医院、仓山区文化馆。1983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旧址”列入市文保单位。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这里2011年修复,除正立面壁柱外,保留历史原貌作为展览馆,内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像,展出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同盟会福建部分会员合影图片等辛亥革命史料。大门上“独立厅”牌匾,是复制品,原匾毁于1914年袁世凯心腹汪声玲任福建民政长之时。

  梅坞路,三个字让今人脑海浮现:烟台山古时是“藤山南北万株梅,十里浮香璧月来”的“琼花玉岛”。同样,“独立厅”可以使人重温桥南公益社的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历史,让我们铭记住这些福州仁人志士用生命铺垫民主共和之路,用鲜血凝聚辛亥革命之光。

  《福州晚报》(2022年9月3日、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