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晓光
连江海上龙舟盛况。 林振寿/摄
福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如果有流水处就有龙舟,那怎么少得了海上龙舟的胜景。2019年3月,“海上龙舟竞赛(连江)”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福州传统龙舟文化独特性的又一见证。
连江的筱埕、马鼻、苔菉等地均有海上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可以筱埕龙舟为代表。筱埕镇古称小亭,又称小埕,位于黄岐半岛南侧突出部,扼闽江、鳌江两口,历来为闽都沿海重镇。相传筱埕从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海上赛龙舟的传统,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起源或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关,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朝为防倭寇侵袭屯兵于此,兵将多来自中原,端午节想划龙舟以慰思乡之情,而此处有海无河,唯有在海上划龙舟,并传承至今。
不过,从筱埕镇筱埕村的相关记载看,岛上原本是有一条水道的,横穿全岛连通两边大海。以前外海风浪大时,村民便在这条水道上赛龙舟。后来水道淤塞成为道路,被称为“龙舟巷”,1984年改“巷”为“路”,即“龙舟路”。 清朝时,筱埕村有四条龙舟,其中一条就来自龙舟巷,另外三艘分别属于西门兜、沙角头和中亭路。
筱埕镇的定海村没有水道,所以从古至今都是在海上进行龙舟竞渡的。筱埕村和定海村每年各有四支龙舟队参加海上龙舟竞渡,以村民聚居的四个不同区域来划分,分别为黄龙队、红龙队、白龙队、青龙队。黄、红、白、青是有排序的,“黄龙”地位最高,这与以“黄”为尊的传统相一致。定海村称之为“四海龙王”。
和江河里的龙舟不同,海上龙舟要比普通龙舟宽二三十厘米,船沿高度则多出近十厘米,这样的造型更能与潮汐风浪对抗,不易倾覆。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当地人就会将龙头请出龙龛,供奉一个月。筱埕龙舟的龙舟头与福州别处的颇有不同:龙鼻喷出一条水柱,长度有的几乎与龙头相当,一些水柱上还雕有龙珠。正如《庄子·列御寇》所言:“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这样的造型的确彰显了海龙的非凡气势。此外,有些老龙头更扁平些,据筱埕村的老人们说,这样的造型更匹配海上龙舟的船身尺寸,龙头扁而前探,迎风面小,能减少阻力。
筱埕村的端午海上龙舟赛于1989年恢复,至今已举办了三十余年。定海村的“海上龙舟文化节”也已成功举办十届,在海峡两岸颇具影响力。从农历五月初一到端午节当天五月初五,定海村渔民暂不出海,全力投入海上龙舟竞渡。五月初一龙舟入海,每天竞赛八个回合。至初五晨,龙舟先赛一个回合,乡民称为“平安回合”;比赛时龙舟由南向北齐头并进、破浪而来,寓意财、福滚滚来,将气氛推向高潮。初六,全境龙舟“洗港”巡安竞渡,入晚开宴欢庆,才算是圆满结束。
《福州晚报》(2022年9月5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