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小英
一
我们会通过名字来想象一个地方。
福建是中国唯一带“福”字的省份。在崇尚传统“福文化”的中国人看来,这个地方的祖先高瞻远瞩,起名有水平。不过,只有了解此地当年的风貌,祖先为这片土地命名时的心绪才能真正被体会。
从前的福建,堪称一块自求多福的地域。其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混合多样的动植物群落。从六世纪江淹《闽中草木颂十五首》等古代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梅、李、桃、桂、荔枝等树下,在牡丹、芍药、兰花、木槿花等花丛中,活跃着猿猴、熊、老虎、麋鹿等动物,还有成群的大象,那时气温比现在高。在这世外桃源的地方,却响起令人恐惧的窸窣之声。《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闽的门内就是蛇。这里炎热潮湿,密密的树林覆盖浓黑的阴暗,蛇虫满地,蒸腾着瘴疠和湿雾之气,是一块传说中南方偏远蛮荒的梦魇之地。
闽地背靠仙霞岭山脉、戴云山脉、武夷山脉,面向东海,独居一隅,长久以来充满神秘。古代,闽人去中原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以为闽地是没有与陆路相连的海岛,这种想法倒是切合《山海经》说的“闽在海中”。层层叠叠的山脉守护着这块土地,也屏蔽了这里。早期除了一些散碎的部落,几乎没有人烟。
近千年,这里几乎没有政权存在。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福州名称出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立福建经略军使,福建名称始现。
此次定名,是对“福”的祈愿追求,也是对“福”的具体指向——
福,建,福从建来。闽人要建立福地。
二
福,是迷人的字眼。
甲骨文中的“福”从示从畐,顺天垂象(示),腹满(畐)之义。既有来自上天的幸运,又要有人的努力,天人合力才能成全。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人,天遂人愿,天也要看人的愿。
地名反映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特质。从“福建”之名——福为名词,建为动词——可以看出闽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开拓心。
五代十国的闽国时期,是福建开发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从此,这里不再是人人视为畏途的蛮荒之地,而逐渐成为文明昌盛的邹鲁之邦。从它的建立历史,可以看出,福建的命运改变是自己主动争取来的。
唐末黄巢起义,渡江南下来到闽地。连年征战,从北到南几千里,将士们开始思乡心切,想回豫地了。归途行至建州沙县境内,百姓纷纷携酒菜、牛羊前来慰问。原来,泉州百姓在刺史廖彦若的压榨下苦不堪言,听说军中执权的王潮治军严格,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因此希望他们顺势攻占泉州城,拯救百姓。部队并未理会,在南安短暂停留后很快离开泉州地界。泉州当地豪族坐不住了,赶紧派人前来邀请起义军“解放”泉州。这次,王潮与众将领商议后,才决定回师围攻泉州。经过近一年的战斗,终于攻克泉州,杀死廖彦若,控制了泉州与漳州大片土地。王潮去世后,其弟王审知继位,后被加封为闽王。王闽政权统治福建33年,福建境外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福建境内和平安定,家给人足,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可见,在生死关头,闽地在命运的转折点主动选择了突破,闽越文化拥抱中原文化。
三
符号蕴含着宇宙运行的神秘法则。福建人以地名符号,呐喊求福的心声。
闽地山高地远,开发较迟,匪患不断,而且沿海地区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先民求福求安的心理更为迫切。他们通过地名符号的呼求,几乎是一种直接裸露的表白。
所以,可以看到,以“安”“宁”“平”“泰”“福”字为地名,比比皆是,散发浓浓的“福泰永宁,平安长乐”愿求。这里的人相信福,对“建福”满怀信心,这是“福文化”的心理深层内涵。更为有趣的是,建安年,这里设立建安郡;西晋年,这里设立晋安郡;梁朝,这里设立梁安郡——“安”住年号,即地名,不啻在保证东南一隅有安全的力量,助国泰民安。
名字开始显现神秘的应验。“福州”名称启用后,她所蕴含的吉祥福祉,很快得到验证。天宝安史之乱长达十年,中原“乾坤含疮痍,寒月照白骨”,而地处东南的福州,依然“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青”,成为北方士民南迁避乱的洞天福地。尤其,黄巢军进入福州,没有传说中的屠城杀戮,而是在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安抚民众;为东入福建开拓的仙霞岭五百里山道,本是一条带来兵荒马乱的灾祸之路,也成为福州第一条通往外省的道路,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繁荣;而起兵的王潮、王审知兄弟更是受了招安,入闽带来新政。
说来奇怪,唐以后,福州曾有过三次短暂的更名,但三次改名带来的是三次惨烈的灾难。很可能,这些都不过是历史的偶然巧合,但人们喜欢将之解释为“福州”二字所包含的某种天机。
在福建,“福”的文化符号烙刻在土地上,一代代人土生土长在福愿里。据说,福州古城格局是“福”字草书造型,古时在鼓山顶眺望可见。这样的传说想象真奇妙!
四
福建之福,来自何方?
福建成为中国“福文化”代表之地,如果只是将之简单归为占了地名有“福”之便宜,这种看法是过于片面了。福建,“福”从“建”来,福的背后是造福者的福荫庇护。
福建的祈福文化悠久、深厚,古代是一个“宗教与神话的社会”(魏应麒)。然而,这些“神明”大多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型人物的,在世时是有大德、有功于人民的英雄,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带给地方福祉,身份有可能是祖先、乡贤、清官等。他们是“妈祖”林默,“临水夫人”陈靖姑,莆田林龙江,漳州陈元光,建阳蒋大夫,清官郭显忠、颜仁郁,南平刘武秀,等等。
在世时为百姓谋了福,福建人就不会忘记,在他们死后奉为神明崇仰,这是对造福之人最高的礼节吧。
继承尊贤敬德之风,福建诞生了很多替民众坚守“福”的造福者。教书育人,福泽一方,留下多处“福”字的朱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这些造福者的“福观”是多么高尚而动人!
卡尔维诺说:“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福建的模样是什么样呢?此刻站在福州晋安河边,红艳的福船划过,红艳的福橘正熟,红艳的福道在福山盘旋……
《福建日报》(2022年9月25日 第04版:武夷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