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家族堂号——致远堂
2022-09-2703-52-4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沈蕾

  2020年8月的一天下午,我正赶往医院陪同母亲进行康复锻炼,突然收到身居澳大利亚的堂妹沈玮发来的微信。她问我:“你知道沈家的堂号吗?”并解释说,是她在台湾的堂弟沈维宁询问沈家的堂号。我当时被她问到“懵懵晕——头尾冇块趿交”(福州话俚语,意为懵头晕脑,找不到头绪)。我只知道福州宫巷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沈氏家族自称“武林沈氏”。

  1981年我从艺专毕业时,曾请五伯父沈祖彝(沈葆桢玄孙)在我送给尊师陈滨生先生的毕业留念相册上题字。五伯父在落款处下方加盖了一方小闲章“家本西湖”。我对此我很不解,当场求教。在五伯父的耐心叙述中,我明白了五伯父印章中的此“西湖”并非福州西湖,而是杭州西湖。沈葆桢家族原籍河南仓基,自宋南渡,先祖由汴迁入浙江湖州祝墩村,明末清初始祖天祥公由湖州移居杭州,继由子常公由杭迁闽。历史上杭州有别名“武林”,所以宫巷沈葆桢家族称为“武林沈氏”。至于堂号之说我还闻所未闻,是因为在我出生和成长的年代,已经没有长辈敢提及属于“四旧”的堂号。

  何为沈家的“堂号”?

  若是沈家真有堂号,作为沈氏子孙不可不知。我立即致电给比我年长多岁的堂哥沈达先(沈祖彝次子),向他寻求答案。最终我被告知沈家的堂号应当是“致远堂”。达先哥告诉我,他曾见过十九叔公(沈葆桢曾孙沈权,我叫做伯公)所使用和保管的沈家祀事用品箱上写着“致远堂”。他还说在台湾的沈祖馨叔叔(沈葆桢玄孙,我叫做伯父)用过这个“致远堂”堂号。祖馨叔叔已谢世,达先哥建议在台的亲戚可以去询问一下祖馨叔叔的儿子。于是在短时间内我就把沈家堂号为“致远堂”的答案和一些有关“致远堂”的细节电告给堂妹沈玮,再由沈玮转告给在台湾的堂弟沈维宁。

  由此,“致远堂”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还不断地问自己:“致远堂”是谁创建的?为什么命名为“致远堂”?在日常的阅读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对有关沈家堂号的信息多了一份留意,有机会见到长辈也趁机询问,以此来完善有关沈家堂号的信息。

  致远堂之旨趣

  有一段时间,我常在养老院见到沈师桦姑姑(沈权幺女)。她是现今沈家在世且经历过民国的、为数不多的辈份最高者。我向师桦姑姑说起了沈家堂号“致远堂”,希望得到她的确认。师桦姑姑说,宫巷11号(现26号)故居大门屋宇上先前挂有两盏写有“武林沈”的大红灯笼,而“头落”的“大厅堂”内,梁上悬挂着“致远堂”的灯笼。在逢年过节、祀祖事宜、喜庆之日,那些从后厅五间排“观心楼”上搬下来的箱子确实写着“致远堂”。后经堂姐沈季璎(沈葆桢嫡玄孙沈祖牟的四女)追忆,装满大烛斗和其它祀事用品的的木箱上有“致远堂”三个浅浅的木刻字。

  据查,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堂号具有强力凝聚家族和训诫子弟勿忘家族之志的作用,对家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那么,“致远堂”堂号又是怎么来的呢?沈觐宜在《林沈两家的姻娅关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与堂号较为直接的表述:“按少穆公(林则徐,字少穆)晚年家居,集戚族中子弟约期会文,亲自命题,除治膳款待之外,并有物质奖励。此种组织名为亲社。后来幼丹公(沈葆桢,号幼丹)仿其遗制,创设致远堂,亦集亲属子弟为之。”“少穆公平生对于家书极为重视,尤喜欢子弟多发议论,借以观其见识的进展,又素性好客、广交以吸引人才为己任,此种风气,沈家亦得其遗传。”

  沈葆桢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常以林则徐作为楷模,对孩子们经常讲述林公的故事,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在晚辈中相传。从“致远堂”的由来,以及家族零散的笔述和口述故事中,我感悟到:沈葆桢及沈家对“远见”的推崇最终都映射在了对后代教育的重视上。

  致远堂之践行

  判断一位后生囝是否能被教育成才,标准便是你能否超前判断一位后生囝的潜质,并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位后生学子,特别是这位后生学子尚未出仕还是一介贫寒布衣之时。沈家有两对翁婿特别符合这个标准。第一对:林则徐-沈葆桢翁婿,第二对:沈瑜庆-林旭翁婿。

  林则徐-沈葆桢这对翁婿的故事广为人知,我就多说一些沈瑜庆-林旭这对翁婿的故事。沈瑜庆(字爱苍,沈葆桢四子),少年时就豪放洒脱,饱有才学,与众不同,行事风格颇有林公当年的气概。沈家长辈认为,“幼丹诸子中承继外祖少穆公衣钵较多者当推爱苍公”。我们从林旭与沈鹊应的婚事中便可得到沈瑜庆卓识远见的佐证。寒门子弟林旭,年少孤,但沈瑜庆不嫌其贫寒、慧眼识珠,将自己才貌双全的长女沈鹊应许配给林旭。林旭是“戊戌六君子”中,年纪最轻、上书言事最多的一位。他以23岁的生命,流星般耀眼地划过中国历史的漫长夜空,其娇妻亦殉亡。沈鹊应去世后,沈瑜庆将林旭、沈鹊应夫妻二人安葬一处,墓联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据《武林沈氏迁闽本支家谱》载,沈瑜庆葬在福州北门外义井何家山。沈瑜庆《涛园集》附录年谱又说沈瑜庆、林旭、沈鹊应翁婿女三人同葬一地。可惜几经寻访,如今只听说义井有“何厝山”,未曾见过“何家山”。

  沈家“致远堂”的实体已荡然无存。有幸的是,我从十二伯公沈觐宜的遗稿中了解到关于“致远堂”的创设由来,并在陈俱表哥赠与我母亲和我的《陈叔常印存》一书中,寻觅到两方“致远堂”印章。篆刻家陈叔常系螺洲帝师陈宝琛侄孙、船政大臣沈葆桢五世玄孙女沈师箴婿。 

  《福州晚报》(2022年9月27日 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