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的紫阳炉子
2022-10-0303-03-0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守强

  20世纪50年代,在徐家村到砌池的福马路的两边和乡村里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晾晒着很多马粪。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晒马粪做什么用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用来制造泥土炉子的。原来紫阳过去竟然是福州地区制造泥土炉子的重要产地,有人甚至说它是“福州造炉业的中心”。

  紫阳,即紫阳村,曾经也称为紫阳大队。该村位于六一中路(旧福新街)东侧、新的福新路南侧,长乐路西侧,南面是上元村。20世纪30年代以前,福州并没有紫阳这个村的名字。1937年版的《福州紫阳村经济调查》记载:1933年3月,徐家村、砌池、俊伟、讲堂前四个村的村民“以讲堂前是宋代朱紫阳讲学的地方,自动请求把四村合并,改称紫阳村”,此后才有了紫阳这个村名。

  在20世纪30年代,紫阳村四个村庄总共仅有174户人家,而从事制作炉子的人家竟达到74户,约占总户数的43%左右。这些制作炉子的人基本上都是砌池村的人,故如果把紫阳炉子称为“砌池炉子”恐怕更符合实际一点。

  紫阳炉子的制作材料是用泥土和马粪混合制成的。由于马粪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所以,跟泥土混合均匀后,泥土有了比较强的韧性,用这样的材料制成的炉子不容易被火烧裂。

  炉子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先用黄土造出炉子的炉模,将炉模晾干。炉模干了以后,再用黄土与马粪混合均匀,做成炉子用的材料,然后把它贴到炉模上,做成一个炉子形状后,再把炉模拿掉,把初步制作好的炉子放到太阳下晒。炉子稍干以后,用木片把炉子凹凸不平的地方刮平。然后在炉子里面放上泥土做的或铁片、铁棍做成的挡板,这样一个炉子基本上大功告成。

  根据用途,泥土炉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的炉子一般是被市民买来,用于烧火做饭。中型的炉子既可以烧柴火,也可以烧木炭,使用很普遍。尤其是经常被用作流动肩挑商贩的加热工具,比如过去肩挑的小食摊贩,他们一头挑着装着食物、水、柴火、木炭等的担子,另一头挑着一个像柜子一样的担子。担子分两层,上层放泥土炉子和汤锅,下层放杂物等,然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小吃,如鱼丸、扁肉、清汤面等等。小型炉子用处比较多,比如下雨天烘干衣服、熬中药、冬天取暖等。据说一般的人一天能制作五个炉子。大型炉子当年的价格约在一元左右,小型炉子可以卖到四五十文。

  紫阳炉子曾经是紫阳村部分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后来经历了社会动荡,导致经济萧条,购买炉子的人少了。再后来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使用的燃料更新换代,到20世纪50年代末,泥土炉子就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福州晚报》(2022年10月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