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满堂
船政天后宫老照片。
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在明清官方与民间涉海活动中得到普遍的推崇与信仰,在晚清新式海军中也得到延续。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晚清时期福建船政、福建海军与北洋海军的海神妈祖文化,认为晚清海军存在制度化的妈祖信仰。这种信仰格局是由福建船政局所奠定,也是晚清皇权国家“神道设教”的需要,属于传统的延续,无关“落后”或“迷信”。
妈祖信仰的广泛传播
妈祖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海上女神,主要功能是护佑海上交通平安,是历代船工、海员水手、渔民、商人、旅客等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有广泛的信仰,沿海许多地区都建有妈祖庙。
妈祖信仰传播,与宋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推崇与赐封相关,神阶由“夫人”到“天后”。妈祖在明清时期,还被塑造为“海上战神”的形象。在明代,协助官兵打击日本倭寇,护佑郑和七下西洋;在清代前期,协助清军安定福建、统一台湾等。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被赐封为“天后”,神阶最高。有关妈祖是水师官兵保护神,得到水师官兵的崇拜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很多。晚清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设一支以北洋海军与福建海军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新式海军也有妈祖信仰,但相关研究都较少。现在也有人认为晚清水师是向西方国家学习的产物,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新式海军信仰妈祖是非理性的落后行为,再加上福建海军、北洋海军先后都全军覆灭,晚清海军信仰妈祖的历史,相关研究很少系统述及。笔者认为晚清海军存在制度化的妈祖信仰,这是晚清皇权国家“神道设教”的需要,属于传统的延续,有其积极的信仰功能,希望由此能丰富晚清海军史与妈祖信仰史的研究。
当前有关渔民信仰妈祖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有关官方航海活动记载最多当属明清时期中国册封琉球使团祭祀海神的活动,因为每次册封史都是由科举出身的翰林担任。他们都有撰写出使笔记的习惯,这让后人得以窥见当时官方航海活动中海神信仰情况。明清时期,中国册封琉球使团祭祀海神贯穿于册封琉球始终,从不敢有半点马虎。其原因在于海上航行风险大,为战胜恐惧,祈求神明保佑成为必选项。纵观历次,出使琉球,海神信仰主要环节有:准备谕祭祈报海神文、拜祭所经之地的妈祖宫庙、造舟登舟启航的迎神送神仪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祷、使事过程中的许愿与还愿、使事完成后为海神奏请封号、题写庙记庙额、撰写海神灵应记、捐资修建妈祖宫庙等等。其所祭拜的海神除天后妈祖和海龙王之外,还有临水夫人、拿公、陈文龙、苏臣等。海神多的原因在于:一是福建民间神明崇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使团成员不同,可能带来不同地方信仰的神明;二是民间信仰的原则是多一个神灵就多一层保护,神灵越多,得到庇护也就越多。
晚清海军区别于传统帆桨为动力的旧式水师。戚其章在《晚清海军兴衰史》上认为,海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海军既包括古代海军又包括了近代以来的海军。近代以来的海军特指主要装备西式蒸汽动力战舰,军官多经国内外海军院校培训的新式海上武装力量,非使用帆桨战船的传统水师,这是海军狭义上的概念。“晚清海军”特指近代海军。晚清海军起步于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之后逐渐建立三支新式舰队:北洋海军,主要防御黄海;南洋水师,主要防御长江口;福建海军,主要防御福建与台湾沿海。具有防守京师使命的北洋海军获得特别重视,优先发展。本文在此主要讨论福建船政、福建海军与北洋海军的妈祖信仰。
福建船政与福建海军的妈祖信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科技上显著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现实,让清朝官员觉得有必要向西方学习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也被朝野所接受。曾国藩与李鸿章等发起的洋务运动随即兴起。为了加强海防和抵抗侵略,着手建造轮船、发展新式海军也列入议程。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州拔得头筹,1866年,左宗棠在此发起建设集造船厂、学堂与新式海军于一体的福建船政,掀开晚清海军发展的序幕。
福建船政有浓厚的妈祖信仰氛围,主要体现在福建船政主体建筑中配建有天后宫一座,在新船起造与竣工下水仪式中也有祭祀妈祖的仪式,水师官员也普遍崇拜妈祖。由于福建船政附设了培养海军人才的学堂,其培养的人才成为近代海军的骨干,也构建起晚清海军都信仰妈祖的格局。
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清廷:“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清廷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奏折,左宗棠开始着手创办福建船政,任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选定马尾中岐村为福建船政基地。后因左宗棠调往西北平叛,荐举沈葆桢(1820-1879年)为船政大臣接办。福建船政基地主要建筑设施有造船十三厂、衙署、学堂、水师营、外国工匠住所、考工所(工人宿舍)、天后宫等。1868年1月,福建船政造船厂建成,开始建造新式轮船,船厂配备工人2500名左右。
福建船政天后宫选址马尾婴脰山上,位于船政衙署之上,地理位置最高。船政天后宫、船政衙署与造船厂三者构成船政建筑群的中轴线。船政天后宫启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春天,同年夏至(6月21日)前后落成,共耗费工料银3082两。先后担任左宗棠与沈葆祯幕僚的黄维煊在其所著的《福建船政局厂告成记》记载天后宫的作用:“使署背山有径,上适于半岭,建天后宫一所,以期镇慑,以申祈祷。”此话意思就是建天后宫,目的在于克服不确定的风险,祈求平安。
为了提高船政天后宫的地位,沈葆桢请求同治皇帝“御书匾额,以光庙貌”。在奏折中,沈葆桢说:“我国家怀柔百神,崇德报功,祀典具备。而海疆天后,灵贶尤昭昭不可殚述,是以列圣封号叠加。纶音累贲,海宇之内,莫不尊亲。自奉命总理船政以来深维事钜才辁,恐辜负委任,夙夜祇惕,冀托神佑,以启愚蒙。每月朔望,即公所中设位行香,罔敢旷越。”同治帝亲题两块匾额“德施功溥”“天上圣母”给船政天后宫,并批赐:“天后神灵,夙昭显应,我朝封号叠加,钦崇备至。兹当闽省神宫落成,尤冀长承灵贶。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沈葆桢祗领,敬谨悬挂以迓神庥。钦此。”在之前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朝廷再次敕封妈祖,封号字数就长达64字,已远超过关公的26字,其中“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保泰振武绥疆”等词是对妈祖“护国佑民保疆”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是期望百姓、官员,以及海军官兵能学习妈祖“护国佑民保疆”的精神,达到“神道设教”的目的。
沈葆桢本人也给船政天后宫题写多副对联,对妈祖神迹大加赞扬,足见沈葆桢本人对于妈祖信仰的虔诚。沈葆桢是福建福州人,作为福建海军的创办者之一,他深受地方信仰文化的影响,他对妈祖的崇敬也影响到了福建船政。福建船政中下级官员、船政学堂学员、造船十三厂的工人也以福州籍为主,从小就深受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在这种地理与时代背景下,福建船政自然拥有较浓厚的妈祖信仰氛围。
在民间社会中,天后宫通常都是村庄所建,为乡村公共信仰空间,这类天后宫最多。在城镇地区有部分天后宫为福建商帮所建,为商帮会所,也称“天后宫”,作为商帮日常联谊、议事的地方。马尾船政天后宫是政府直接出资建造,代表政府特别的政治诉求,护佑官方航海活动顺利。如明代郑和下西洋,在驻泊地闽江口长乐建有两座妈祖庙,以感谢妈祖的护持。清代马尾亭江也有一座官方主持修建的怡山天后宫(也称怡山院,现在马尾亭江中学校园内,已改为校舍),为明清官方为护佑出使琉球顺利所建。怡山天后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一年重修,同治五年扩建,主体建筑有天后殿、观音阁、戏台等。院内有多方明清册封使谢神的碑刻,是中琉关系史重要的实物资料。马尾船政天后宫则是福建船政的祭祀空间,“神道设教”的需要,不仅仅象征得到天后护佑,也象征着帝国皇权在场。
福建船政在新船开工仪式与下水仪式都要举办隆重的妈祖祭祀活动。一般每造一艘军舰,在开工安放龙骨与新船下水之际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工与下水仪式,仪式过程中祭拜妈祖是最重要的环节。1868年1月18日,船政第一号轮船进行隆重的安放龙骨典礼,沈葆桢亲率局中官绅和洋员祭告天后,与周开锡、夏献纶及诸员匠共捧龙骨,安上船台,又到船厂,亲自拽绳下石,奠以牺醴。同治八年(1869年)五月初一,由福建船政制造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木质运输舰“万年清”号下水时,也举办了隆重的下水仪式。沈葆桢率大小官员祭告天后、江神、土神、船神等,后舰趁潮平下水。此后,船政局日后每制新船,均由船政大臣等共捧龙骨,安上船台,福建船政所造之舰下水前均举行祭告天后仪式以祈求平安。这种典礼仪式,成为定例。
船政天后宫作为妈祖信仰的物理空间,也承担船厂工匠与水师官兵日常娱乐功能。福建船政有2000多名工匠,工作之余也要娱乐。天后宫在春节、天后神诞、中秋节等时间也经常请戏班来演戏,既是娱神,更是娱人。此时,全厂员工放假观戏,妈祖节日也是员工难得的娱乐机会。船厂所有工人的合同规定是以五年为期,除非双亲去世或患重病,不得告假,。春秋节日各一天,新年放假一星期,平时每周劳动六天。船政天后宫唱戏也是全体工人难得休息娱乐的机会。因此,天后宫也是文化设施,具有现代工厂社区中的文化宫功能。
船政在开办之初,雇请法国人为帮办,还聘洋匠近百人,其中以法国人为多。为解决欧洲老师们的信仰生活问题,船政局内建有天主堂一座。船政天主堂位于马尾婴脰山东麓,砖木结构,占地约1800平方米,主堂为哥特式建筑,高8.5米,教堂还设有小修道院、老人院、育婴堂等。根据《马尾区志》记载,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为基础创立马尾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监督杜业尔新建砖木结构的法国式新教堂,经费据称来自福州泛船浦天主堂教徒的捐献。欧洲老师们信仰天主教,他们对于福建船政学生们信仰妈祖也就比较好理解。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福建船政所造的船舰为主体,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宣告成军,由福建船政节制,有主力战舰十多艘,全部由福建船政制造,官兵1100人。福建海军作为晚清海军近代化的一支舰队,由于福建海军从成军到全军覆灭,时间较短,没有留下海军官兵的妈祖信仰资料,但可以从侧面推测到福建海军对妈祖信仰应当是十分虔诚的。福建海军中高层军官都毕业于船政学堂。船政学堂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在其创办很长时间内,其生源以福州本地籍为主。因此,可以推测福建海军的军舰应当也像清代水师船那样安置有妈祖神龛,在出海前也有祭祀妈祖的仪式。
今天的船政天后宫。林双伟/摄
北洋海军的妈祖信仰
光绪元年(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交实施方案,基本同意创设三支海军的建议。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海军。1881年,李鸿章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并向英、德购买军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从此北洋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北洋水师”的称谓,改为“北洋海军”。北洋海军有主要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海军最高指挥机关设于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在海军制服、作战方法、武器装备、训练教育方式都是极为西方化,但是在军中也存在制度化的妈祖信仰的文化现象。北洋海军提督署设立在刘公岛上,其署衙有专门祭拜妈祖的祭祀厅,军旗中有妈祖旗,军舰上也有妈祖神龛。这些都是物化的妈祖信仰符号,还拥有相应信仰仪式。另外刘公岛上还有一座龙王庙,也是海军的祭祀空间。
北洋大臣李鸿章、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是安徽合肥人,他们本无妈祖信仰情结,但北洋海军中下级军官与水兵多来自福建,有较浓厚的妈祖信仰情结。清政府创设北洋海军,所用之人才几乎来自福建船政学堂。除了提督丁汝昌并非海军出身,北洋海军各舰管带、帮带,总兵及以下官兵绝在多数都是来自船政学堂。这些官兵不可避免地将妈祖信仰带入山东一带。晚清时期,清政府共创办五所海军学校,毕业驾驶、管轮、制造及无线电班学生等共计两千多名,其中闽籍占近八成之多。北洋海军舰艇上水兵,闽籍亦占七八成,鲁籍只有二三成。北洋海军中层军官也以福建福州籍居多,如镇远舰管带林泰曾、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来远舰管带邱宝仁、扬威舰管带林履中、康济舰管带萨镇冰等都是福州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也是福州人。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他对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看法还是较正面的。他晚年回福州定居,倡修了家乡阳岐村尚书庙就是很好的例证。
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是一部闽系官兵史,打上妈祖信仰的烙印,也是必然的。北洋海军这支四五千人的军队,有人描述他们平时经常吃西餐、喝红酒、说英语、举行圣诞宴会,看似是西化非常严重的军队,但另一方面又虔诚地信奉妈祖,比较奇怪。如果考虑到北洋官兵多福建籍的背景,那么,北洋海军的妈祖信仰也就不难解释了。
北洋海军提督署也称海军公所,是北师海军陆上行营,为海军提督、总兵、副将、参将议事办公场所,位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清廷创办北洋海军,将大连湾、旅顺口、威海卫、胶州湾辟为屯泊口岸,以威海卫刘公岛为基地。这里除海军提督署之外,还有威海水师学堂。
北洋海军提督署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工兴建,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为古典宫廷式建筑,为内前、中、后三进院落。现在北洋海军提督署整体辟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陈设。提督署第三进院的中厅为“祭祀厅”,正中供奉着妈祖神像,是北洋海军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以保佑在海上的官兵平安。妈祖神像两旁则挂有龙旗和红底黑字的“天上圣母”旗。祭祀厅的两侧陈列着北洋海军各舰船的模型,祈求妈祖能够保佑这些军舰航海平安。在妈祖像前摆放舰船模型,是北洋海军妈祖信仰的固定仪式。威海水师学堂开办于1890年,是清政府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学堂之后创办的第四所培训海军军官的学堂,甲午战争后停办,只招一届46名学生,其生源也以闽籍居多。
刘公岛龙王庙也是北洋海军的重要信仰空间。该庙始建于明朝末年,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侧,是岛内百姓和南来北往商人十分尊崇的一座神庙。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成军后,海军提督丁汝昌及陆军将领戴宗骞、张文宣等捐资,重修了龙王庙与戏楼。北洋海军出海之前一般要到龙王庙祭祀,以求平安。沿海居民信奉龙王,旧时农历正月初一或六月十三龙王生日这天,岛里岛外渔民纷纷进香跪拜,祈求龙王保佑平安。节日期间,常有戏剧在此演出,驻守在此的北洋官兵、北洋水师学堂学员也会来看戏。在1895年威海卫保卫战中,包括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在内的很多重要将领陆续以自杀的方式殉国,这些烈士的灵柩一度就寄放在龙王庙内。后来灵柩运走后,岛民在此设丁汝昌牌位,四时祭祀,故龙王庙又称丁公祠。现在刘公岛龙王庙也是北洋海军的重要纪念建筑。
威海以西的长山列岛中的庙岛显应宫,为主祭妈祖的天后宫,也是北洋海军的祭祀空间。庙岛显应宫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北方地区最早的妈祖庙。路过此地的南来北往商人与渔民经常登岛拜祭妈祖,并有向庙岛显应宫供奉船模、祈求妈祖保佑的习俗。当年北洋海军曾在此供列过舰船模型,以此祈求妈祖的庇佑,但这些舰模现在早已经荡然无存。甲午海战之前,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巡防庙岛群岛海域时专程到庙岛天后宫进香,祈求妈祖保佑作战胜利。
近代以来,海军军舰上悬挂的各种旗帜是有具体含义的。为了便于本舰官兵掌握本舰艇动态,同时也有方便海上他国军舰辩识来意,因此海军彩旗被统称为国际信号通信旗,也称万国旗。北洋海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妈祖神诞日都会在军舰上挂“天上圣母”旗,这在当时已是一种律例。妈祖旗形状呈长方形,横挂,红底,上面写着“天上圣母”四个大字。当时军舰上使用最大号的龙旗长4.32米,而最大妈祖旗为5.51米。妈祖旗大过龙旗,从侧面可以看出北洋海军将士对妈祖信仰的虔诚。北洋海军农历初一与十五升妈祖旗,这与福州地区农历初一与十五要进社庙烧香、拜社区神的习俗是一致的。这种初一和十五升妈祖旗或许就是福州籍将士将当地的信仰习俗带入北洋海军中的。北洋海军对妈祖的崇拜还表现在军舰供奉妈祖神龛,以护佑军舰航海安全与战斗胜利。在日本福冈东公园内“元寇”史料馆保存着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从威海掠夺的实物,有一件铭牌标明“中国·妈祖神”字样的神龛特别引人注目。据该馆编写的《元寇物语》一书介绍,神龛为北洋舰队“靖远”号上的遗物,木制品,高94.5厘米、长45厘米、宽22厘米,神龛内中央的牌位上刻着“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上圣母”的字样。这些字样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对妈祖的敕封字样相同,有点差别是原敕封用“天后”,这里用“天上圣母”。“靖远”号妈祖神龛遗物是晚清北洋海军妈祖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遗憾的是现落在了日本地方博物馆内。由此实物来看,当时北洋海军每艘军舰上都会供奉妈祖神龛。妈祖作为晚清海军将士心中的“战神”,但晚清海军却在历次卫国海战中屡屡失利,甚至全军覆灭。这也不能抱怨妈祖护佑不力,而是晚清政府腐朽无能导致的。
晚清海军的制度化妈祖信仰
通过对福建船政与北洋海军有关妈祖信仰资料的梳理,可以断定晚清海军存在制度化的妈祖信仰,主要体现在陆上基地有宫庙祭祀空间、军舰上有妈祖神龛和妈祖旗等,以及重大活动过程中的祭祀仪式等。晚清海军的制度化的妈祖信仰发端于福建船政局,福建船政局奠定了晚清海军妈祖信仰格局,这是由于受时代社会环境与清朝政府对于妈祖信仰推崇的影响,并非福建船政最高创办人沈葆桢个人所带动。由于福建船政附设了培养海军人才的船政学堂,其培养的人才成为晚清海军的骨干,从而也构建起晚清海军信仰妈祖的社会基础。晚清海军崇拜妈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是皇权国家“神道设教”的产物。妈祖在两宋以后,就被慢慢塑造为具有“海上战神”的形象。她的信仰崇拜史,处处关系到国事与天下事,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海防与外交的安危。因此,妈祖也被称为“公务之神”。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夫人”“天妃”到“天后”,在清代咸丰年间达到至尊境地,其功绩主要是“护国庇民、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其在清代所建立的“武功”足可以与“武圣”关帝相媲美。晚清海军崇拜妈祖深受皇权国家祭祀制度的影响,妈祖也代表皇权在场。
晚清洋务运动过程中,除福建船政内建天后宫、威海卫刘公岛上建妈祖厅、重修龙王庙之外,同期的北洋海军大沽船坞在建设过程中也重修海神庙,开平矿务局则兴建窑神庙等。近代工业与军事基地配建传统祭祀建筑,反映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理性主义精神尚未完全形成,还企望有神圣力量发挥作用。这一切都与晚清帝国皇权专制制度存在着关联,皇权专制需要“君权神授”理念保驾护航,完全“祛魅”之路还比较长。当然,祭祀空间并非只有祭祀功能,还有休闲娱乐功能。宫庙中都配建有戏台,宫庙也是文化娱乐休闲设施。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重合,反映在近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还存在张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险,人们还期望有神圣力量的存在,以解决社会群体心理焦虑的问题。
理解晚清海军的妈祖信仰功能,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妈祖信仰,对于军人个体而言,可以增强勇气与信心;对于军人群体而言,有助于军队团结,提高军队战斗力;对于军人、军队与国家之间关系而言,可能构建军人服从军队指挥、忠于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妈祖信仰对于晚清海军官兵有着积极的鼓舞作用,提供一种精神支柱,保佑海上航行安全和战斗胜利。另外还有引导官兵忠君报国,具有道德教化等功能。
虽然中法马江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都以大清帝国海军失败而告终,但是官兵们英勇作战、报效祖国的精神与妈祖的护国佑民、扶危济困精神是相一致的。两者的积极精神都应当值得肯定。展望未来,国家富强,洗刷近代以来受到列强侵略的历史耻辱,更要全体国民发奋图强,用爱国主义、理性主义指导强国强军之路。
严复晚年倡修的阳岐尚书祖庙。
《福州晚报》(2022年10月24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