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岊岭古道的秋天
2022-11-2103-05-5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穆睦

20221121_A06_01_17.jpg

石岊岭古道。

  九月的长乐北山,正是芦苇飘荡的季节,石岊(jié)岭麓的芒草稠密茂盛,一路蔓延到乌柴桥边。桥下的莲柄港波光粼粼,倒映着岸上的绿,风乍起,荡漾起一池秋意,也惊醒了早已音尘悄然的古道。

  来龙过峡

  莲柄港是安静的,安静得让人忘了那段“呈继前功,后竞罢役”的往事;莲柄港又是宽容的,宽容得不愿想起曾经“十年九旱,遇雨成涝”的岁月。

  那时的莲柄港还叫“岭柄港”。民国版《长乐县志》(以下简称“新志”,民国前的版本则称“旧志”)记载:“岭柄港,在石岊岭九都,南通二都延祥湖。”岭柄的得名不得而知,只知它位于北山的石岊岭下,岭柄港的水流到这里,便因它而阻,这“柄”便有了掌控之意。民国初年把“岭柄港”美化成了“莲柄港”。

  控住莲柄港的石岊岭,是长乐县城“来龙过峡所在”,与县城正南的鳌山毗连,“新志”称其为“邑之来龙”“最忌开凿”。旧志也说:“山脉系全邑来龙,凿之为害甚巨,所当永禁也。”其重要性,堪比省会福州的“龙腰”。

  打开长乐的地形图,可以看到青绿中一条黝黑的伏脉,莽莽苍苍,贯境而过,由北到南依次是首石、六平、五马、鳌山、东阳、岱岭、董奉诸山,峰峦叠嶂,开合起伏,“使势蜿蜒如龙”。首石是龙头,“六平、五马,峙作双角”。南门外,鳌山、东阳、岱岭、董奉,紫气如盖,苍烟若浮,如一条矫健的巨龙,奔腾在古太平港(旧名马江)淤积成的辽阔的岱阳平原上。而石岊岭,就处于巨龙的腰部,正好阻挡了莲柄港的水流向“下长乐”。

  “下长乐”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我曾看过一张地图,图中将长乐分为三大片,西片称“上长乐”,东北片称“北乡”,东南片称“南乡”。北乡与南乡又合称为“下长乐”,这三大片的交界处就是北山。

  烟波浩荡的洞江水,倒吸着“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的马江潮,流经龙门、闸兜,向东汇于岭柄,阻于北山的石岊岭,导致洞江的水无法流向下长乐的金峰、漳港、文武砂一带。于是,有着洞江滋润的上长乐,被人称为“界里”,而“三天无雨闹旱灾,一夜暴雨变汪洋”的下长乐则成了旱涝频仍、地瘠民贫的“界外”。如何打通控住莲柄港的石岊岭,将界里的水引向多旱的界外,就成了“下长乐南北十三乡”民众多年的梦想。

  开山凿石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致仕回家的乡贤林安上首倡开港,以期“引马江水以灌田,利舟楫”,结果三年无成,引以为憾。“新志”记载:“与鳌山毗连者,为石岊岭,或曰邑之来龙,故山多石脊,过此岭为岭柄港,宋林安上尝开山为港,以通舟楫,因石坚不果凿。”事未谐,有堪舆家却云此举伤了龙脉:“宋林安上凿石开港,幸石坚不果,而元气剥伤已多。”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乡民呈继前功,后竞罢役”。清中叶后,“议凿者屡矣,虽竭智术,卒不成功”,可见岭石之坚,凿石之难。

  民国六年(1917年),省水利局与福州电气公司聘日本人开发莲柄港水利,不果。民国十三年(1924年),侨商林祖密集资开发莲柄港,聘美商测量,被海军阻止中辍,其时闽省军阀割据,长乐划归海军势力范围。

  转机出现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海军部因北山系海军陆战队驻防之地,水阻易为患,遂派轮机中将陈兆锵(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筹备开港一事。船政局改称海军马尾造船所后,事又移给新任所长马德骥。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海军莲柄港溉田局在二都龙门高氏宗祠成立,局长由马德骥兼任,所需经费,主要“向闽厦各银行息借钜款,以成其举”。辞职回乡的陈兆锵听闻此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出面向江南造船所借款20万银元,又用养老金两万作保,向“裕昌钱庄”贷款,充作开港经费,他的外孙女沈苏也捐出了压岁钱。

  尽管以机械化替代了人工,石岊岭的开凿仍是最艰巨的任务。《海军莲柄港溉田局第一期报告》写到:“该山长约1200余尺,最深之处有43余尺,石质坚硬,非常难凿,此次由上海金宝寿五金公司承包开凿,费时将近一年,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皇天不负有心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岊岭终于“苦凿初成”。尽管陈兆锵将此工程与“关中郑国渠、渭中白渠”相比,称“他日吴航之人弥望时,必有喜郑白之再生者。”但因规模较小,所设的两座抽水厂,并不能满足十三乡百姓所需,还因苛征水费,酿成了为祸半年的“十三乡乱”与“莲花山惨案”。

  好事多磨,直到1972年3月凿通了长达841.2米的朝阳洞后,这条长乐的水利命脉,才真正实现了陈兆锵乐见的“郑白之再生”。从此,马江的淡水经由界里的莲柄港,源源不断流入界外的桃枝湖、壶井港、十八孔湖、洋下港、演屿港、百户港、前塘港、西湖,真正让十三乡人摆脱了空有膏壤却要觑天种田的命运。

  下乡之路

  从长乐县城南下北山,有两条古道,其中被“新志”称之为“南乡道里”的石岊岭古道,又被叫做“下乡之路”。《艺文录》云:“石岊,岭名,达十一都、十二都、十九都、二十都等乡。”

  古道的起点是县城东关的岭口,终点是二十都的松下,全长130里,是长乐境内最长的古道,其中“岭口过石岊岭,至北山三里”。

  岭口处有一座利行桥,“新志”称它为“中桥”,九溪的水从桥下过,微浪迭迭,经鳌头溪,流向河头浦,注入马江。因是里人陈亨平所造,又称亨平桥,这座桥在长乐东关改造前尚存。而鳌头溪上的另一座明代的南溪桥,也随着道路的建设消失无踪。

  南溪桥是明万历年间曾任兵部右侍郎的陈省所建,《福建通志》记载:“拟舫轩,在县南溪桥侧,明陈省筑,六月登稼时坐卧啸咏其上,以避暑而观割也。”如今这一片“登稼时”“观割”的田园风光早已不复,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及田地间建起的吴航中学。听说早年间还能在学校中见到部分五尺宽的石板条,那都是通往石岊岭古道的残存。

  登上石岊岭,已寻不到石板条的痕迹。有人说是村民盖房子时取走,有人说是十几年前盖南山公园拆的,也有人说是上湖部队训练时撬掉的。倒是在“新志”中有一段故事,颇为应景有趣:

  同治初年,石岊岭“附近小民,辄在岭上开挖粪池,蔓延日甚,有识者深以为忧,而苦于道谋之无成也”。同治七年(1868年),福州海防同知彭光藻到长乐权知县事,上任伊始,他就“丰裁严峻”“摘奸发伏”。当他听闻石岊岭上粪池成灾,遂“博采舆论,两次亲临诣勘”,制定了征收补偿方案,以“每口粪池给工值二千”价格的代价,在十日内填平了二十二口粪池,并“勒石永禁”:“照得石岊岭一带,系县城来龙,所有附近居民粪池,现已给价填塞,嗣后严禁,毋再开凿,违者重究不贷,特示。”

  建粪池不一定会拆石板条,但古道,确实不在了,碑也不见了。

  石岊岭亭

  除了彭光藻示禁碑外,石岊岭麓还曾立有“请用国货”碑。碑高0.75米,宽0.45米,隶书,花岗石质,两侧有款,楷书,分别是“民国十年”“长乐学生会”字样。同样的碑在下橹桥头也有一块,都是民国十年(1921年)旅榕爱国学生焚烧没收的日货后所立。张善贵《长乐金石志》记:“‘请用国货’四字隶书,在下橹桥,上款民国十年,下款长乐学生会,款字楷书,北山岭头店,亦立同样一碑,今皆亡矣。”碑虽亡,但字里行间承载的民族自尊、团结力量,却难以磨灭。

  立碑的长乐学生会,是长乐旅榕学生董炳森、郑祚鹿、张统领、郑文荣、游家运、郑学铭、林冠彬、陈国珍等十余人所立。他们在日本政府就福州“台江事件”赔偿、道歉后,回到长乐,借城隍庙为据点,在下橹桥畔宣讲演说,呼吁民众“抵制日货,打倒奸商,惩办卖国贼”。他们发动民众检查沿街商铺,责令店家封存并禁售日货,一经发现存匿日货抗拒检查的,一律没收上交学生会。七月初在下橹桥畔燃起的是星星之火,唤起的却是长乐人民反侵略意识的觉醒。

  除了碑,石岊岭上还曾有一坊一冢一亭。坊是为林德彬妻陈氏所立的节孝坊,冢是同治间置的寅社义冢。文革过后,标榜封建的节、孝、义都被扫入历史的尘埃,留在古道上的只有石岊岭亭的半扇墙体。

  登上岭顶的时候,石岊岭亭正在复建。它坐东朝西,对着原来三台案的方向。“新志”记载:“石岊岭亭,在九都,雍正间,生员陈林美建。”初建时,不过一小小的歇脚亭,供登岭的路人休憩乘凉,供奉观音后,因威灵显应,信众益多,香火日旺,渐渐扩成了四扇三间、前后两进的宫庙,当地人都称它为“石岊岭观音亭”。

  据当地人介绍,清末民初,亭里请来了一尊唐大中年间所雕的青石观音像。整尊佛像,造型精美,意态雍容,高1.17米,前宽0.61米,侧厚0.28米,通高1.26米,重约150公斤。佛像原供于长乐西郊的天王寺,清末寺废,先移于北关龙峰寺舍人庙,继移于石岊岭观音亭。亭虽破,尚能遮风挡雨,后亭圮,佛像先迁沙京龙泉寺,再移梦楼观音殿,地渐沦为乞丐栖身之所,荒草丛生,墙垣坍塌,仅存的柱础、廊石、古井、磨盘,也一一佚失。如今虽已重建,却少了点古朴韵味。

  站在新建的石岊岭亭旁,可以看到绿树如屏中逶迤蜿蜒的山形,当地人说那就是三台案。三台案原来是三个大土墩子,由来众说纷纭,敦是敦非,不得而知,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长乐状元陈谨与石岊岭的渊源。

  陈谨是闽县(今长乐营前)人,母亲陈卓氏是九都北山卓厝里人。北山人都称他为“北山外甥”,还说他就是出生于外婆家,童年住过的“姑厝里”,六间排小屋,至今尚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状元及第,消息传回福州,北山人就将陈谨往返营前与北山的石岊岭称为“状元岭”,还立了一块碑,碑早就没了,只有卓家族谱中有记载。

  五尺宽的石板条没了,但古道的痕迹尚存,相思树的叶子落了一地,层层叠叠,踩在上面沙沙作响。从废弃营房边走下石岊岭,芒草挡住了通往乌柴桥的路,莲柄港上又建了座新桥,供人车通行。

  倚栏望向乌柴桥的方向,九月的风,将寒未寒,却有一股落寞油然而生,诚如这南北通衢的古道,一朝弃了,若想再见,便只有埋首故纸堆了。

  《福州晚报》(2022年11月21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