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鼓山“喝水岩”摩崖题刻。
一座山,尤其是一座名山,一定有很多故事。
有故事的山,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编写下来,就是一部本山志。鼓山,是福州最出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乾隆时就编纂有《鼓山志》。
而今我读鼓山,却读出一部别开生面的“鼓山别记”。历代名公巨卿、骚人墨客在鼓山留下630多幅摩崖题刻造像和汉、梵文字刻,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都有。同时,题名刻、题诗刻、题联刻、题字刻、题赋刻、题文刻、题偈刻、题画刻等各类文体也是琳琅满目……好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可称为“天然碑林”。与集中我国历代著名书碑近3000方,展出1087方碑石的西安“碑林”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精品荟萃的双璧。西安“碑林”是林立在一个建筑内。鼓山摩崖石刻则无遮无挡地铺陈在以鼓山古径到灵源洞为主轴,以白云洞、绝顶峰、十八景、喝水岩、鼓岭、鳝溪、磨溪为组团的方圆48平方公里的石鼓名山。
明代谢肇淛编的《鼓山志》曾赞道:“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本文选取几方摩崖石刻以供品读。
天地巨联
我国摩崖题刻多,摩崖题联则比较少见,尤其是摩崖巨联,更为珍稀。在鼓山灵源洞喝水岩的南侧,深涧峭壁西岩上有副素面朝天的摩崖大字联。全联24字,高460厘米,宽90厘米,内容为:“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寿同广成子,住崆峒千三百年。”这副鼓山摩崖巨联,不知道是谁撰写的,联的书写者署名是“鄱阳洪革”。
联中提到的郭令公即郭子仪,唐时任中书令,曾主持官吏考绩二十四次,后人常把“二十四”考喻为德高任久的望臣;广成子是传说中的神仙,住在崆峒山中,据说寿命长达1300年。
这副佚名的摩崖巨联,是贺寿佳联,表达了作者对寿星的良好祝愿。上联祝愿其仕途得意,步步高升,久居高位。下联祝福其无忧无虑,益寿延年,长生不老。联句平仄工整,对仗巧妙,气势磅礴,是古今罕见的大字联和摩崖石刻珍品。
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说,他很喜爱这副对联的文字,也很欣赏这对联的书法,就专门请人到鼓山拓摹回家。但由于这副对联实在太大了,家中没有地方挂得下,始终无法挂起来,非常遗憾。说起来,这么好的对联还是刻在这名山之上,张挂天地之间,任古今南来北往的游客欣赏品味也许才是最好的。
蔡襄“忘归”
灵源洞“忘归石”是鼓山中最早的石刻,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所题。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人。仁宗进士,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枢密院直学士,两度知福州。蔡襄工于书,善正行、草书。论者以为“宋四家”之冠。
蔡襄出任福州知府时,喜欢到鼓山游玩,常流连忘返。一次,他又来到鼓山,走走看看,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坐在灵源洞的深涧峭壁边,蔡襄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跟随他的人提醒他,是不是得回去了。蔡襄说,再坐坐。经随从一再催促,而且确实天黑了,再不回去,就得在涌泉寺过夜了。蔡襄依依不舍,要走的时候,信手就写了“忘归石”三字。后来就刻在这里,成了一个让人一看就忘不了的石刻标志。
百多年后,来自古城汴梁的赵晋臣,在休息日,带着儿子、孙子等来游鼓山。看到这里的天然美景,读了蔡襄题的“忘归石”,颇有感慨,就题了一首诗,后来刻在了“忘归石”的对面:“登山心悦倍精神,欲往山间未有因。刚道忘归又归去,白云何不且留人。”
在“忘归石”石刻周围石壁,还有“层峦叠翠”“渐入佳境”“山水知音”“犹如天竺”“溪山清净”“曲径通幽”“洞天”“入胜”“乐处”“遐想”等石刻,值得细细品读。
卧云口书
衔笔口书题刻在国内极为罕见。石刻“静神养气”位于鼓山更衣亭西侧石壁,为清光绪年间鼓山住持卧云禅师所书。石刻为行书,苍劲有力。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福州有一家乡镇企业将此题刻拓去制成吹塑匾额,畅销全国,行销数百万张,获利甚丰。
登山至此,可以驻足欣赏题刻、书法和自然美景,也能够体会到“静神”。这里负氧离子非常丰富,沿路还有诸多文、字皆佳的摩崖石刻,不仅可以“养气”,更可以涵养浩然正气。
“喝水”论坛
“喝水岩”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楷书,字径67厘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喝”不是“喝水”的“喝”,而是“吆喝”的“喝”。相传大致在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内涧水喧哗,大喝一声,涧水便穿入岩下,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千年以来,文人墨客围绕这段典故的题咏络绎不绝,仅“喝水岩”一带的相关摩崖刻石就不下20段,有如穿越时间的一个论坛。
灵源洞壁,有清代朱彝尊题的一首《南乡子》词:“披露晓同游,竹杖蓝舆各自由。翠磴红亭三十里,淹留,行到松门路转幽。僧饭雨初收,风末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此词隽永清新,意味深长,是尊重自然生态的观点。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从小就聪慧绝人,书过眼即能复诵。十七岁就不去读八股文,而致力于古学,学习日久,博通群籍。康熙己未年(1679年)开词科,朱彝尊已届知天命之年,和富平李因笃等四人都以平民百姓身份入选,并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
宋时赵希𢖺也有题刻“:尊者何年向此禅,一声喝断水之源;如何有许神通力?犹计当年寂与喧。”他对神晏喝退泉水的“神通”提出了疑问。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一带山林风景绝佳,只是缺少泉水的声响。如果我当年侍候在法师之旁,就会劝他别把泉水喝走。例如宋时徐锡之在洞南壁的题刻:“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坐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有的人是赞颂,认为神晏佛法无边。诵经是正音,流水声是凡音,“正音”压倒了“凡音”。例如清代龚松年在洞东壁的题刻:“如狮吼出无声旨,声到群峰皆耸峙。那许凡音入正音,特特一声众声止。”
有的替古僧辨解,认为神晏喝退泉水的目的,是让它保留清冷之气,不至沦入人世间的“混流”。例如清代鼓山住持僧慧周在洞西壁的题刻:“展事神僧幻迹留,从教一喝即回头。出山泉水由来浊,不许清冷入混流。”
也有人换了个角度,认为喝退了泉水,留下了遗憾。希望那些“安禅者”,别把这里(龙头泉)的水再喝走了!例如清末魏杰在龙头泉西壁的题刻:“久断泉声迹尚留,教人何处觅源头?吟题寄语安禅者,莫喝石龙口上流。”
还有的人想弥补遗憾,希望能再有一个高僧,把泉水重新“喝”回来。例如清何奕鼎在洞东阶旁岩壁的石刻:“灵源归去后,惟有白云流。安得高僧者,还将喝回头。”
有的惋惜,泉声没有了,只好以松涛声来代替。如清时何际述的题刻:“悬岩双壁峭,乱石一桥横。下雨无流韵,松涛作水声。”
也有人表示出一种逆向思维,干脆在洞壁显目处题上“无水亦佳”。
总之,围绕“喝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特别的是,清顺治年间佛门弟子苕水闵题在洞壁的一偈:“自性本空,缘何有水?大地山河,缘何喝得?点滴也难消,何况潺潺雪。祖师捏怪束,千季流倒歇。咄!太行有路六月寒,壮士无情三尺铁。这春光难漏泄,蛟宫黽鼓齐噤声,愁杀天魔不敢说。”偈中说,佛家主张一切皆空,为何担心水声干扰?大地上江河自然奔流,你怎么能喝得退?就是点滴的流水也难喝走,何况是如雪般的潺潺流水?但是祖师大声一喝,千年的流水竟然退走了。这究竟是祖师爷的法力无边,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偈语的下半部闪烁其辞,含混不清,给人一种“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的意味。
“朱赵”深情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赵汝愚是宋朝宗室右丞相,曾任福州太守。两人的题刻是鼓山记录的宋代文坛一段佳话。朱熹与赵汝愚的题刻在鼓山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相互紧挨。一方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所书。当时朱熹从江西来福州拜望赵汝愚,不料赵已调任四川制置使去了。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了一方高202厘米、宽113厘米的潇洒飘逸的行草题刻,表达了强烈的思友之情:“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三年后,赵汝愚再度任福州郡守时,看到朱熹的题刻,特别是“有怀四川子直侍郎”,“死生契阔”之情油然而生,在朱熹题刻旁边留下自己的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祗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故人”指朱熹;“禅客”指鼓山方丈元嗣,当时已圆寂。朱熹和赵汝愚在福州一直无缘相会,却用题刻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后来,朱熹又游鼓山,见到赵汝愚的题刻后深为感动,就取其中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镌刻在绝顶峰的石崖上,并注“晦翁为子直(即赵汝愚)书”。
“欲罢不能”
清乾隆年间,李拔任福州郡守,曾多次徒步登鼓山,留下许多饶有趣味的题刻。这些题刻中,以六方“配套”的题刻最为著名:
一是“声满天地。乾隆壬午郡守李拔题”,刻于鼓山古道的进口旁。二是“云程发轫。乾隆辛巳,郡守李拔”,刻于登山古道观瀑亭西侧,此喻美好的登程刚刚开始。三是“欲罢不能。乾隆丙午,郡守李拔题”,刻于半山第五亭即茶亭附近。登山至此,人已疲劳,往前走,路途尚远;往后退,又不甘愿。题刻道出了游客进退两难的心境。而一旁周宝臣在光绪辛卯四月题的“宜勉力”,更有鼓劲的作用。四是“毋息半涂”。刻于上山第七亭即更衣亭附近,鼓励登山者坚持到底,切勿半途而废。五是“登峰造极”。原来可能是刻于绝顶峰岩石顶端,现已佚失。六是“欲从未由”。刻于绝顶峰,表示到达绝顶,进入无从效法的境界。
从字面上看,这六方题刻说的是登山,但实际上都蕴含着求学、崇学、为学的深刻哲理。正如李拔在《游鼓山记》中说:“不观沧海,不知丘壑之微也;不登大山,不知天下之小也。吾今乃悟为学之道矣。故题‘登峰造极’于岩端,题山足曰‘云程发轫’、半山曰‘毋息半涂’……以志自勉之意。”
的确,为学犹如登山,没有坚强的毅力、艰苦的攀登,就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南宋时福州著名的学者黄幹登鼓山题诗首句“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崖更千仞,壮志须万里”也阐明了这个道理。
鼓山摩崖题刻是古往今来人物的游鼓山记。读这些游记,就可以与前人对话,感受他们记游的心情和体会,领略他们书法的绝妙,乃至欣赏刻工的力度和恒心,从而在登山游玩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历史人文的滋养。
《福州晚报》(2022年11月19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