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奇人许铁堂
2022-11-2209-45-0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建

  邓廷桢赠送白鹤给林则徐饲鹤养性,三坊七巷光禄坊的许厝里族人常常蹬墙观奇,拉近“近邻”情谊。许氏几代人都在许厝里石林涛园读书,并且常常邀请亲友来此集会,饮酒赋诗。当时福建地区的许多知名文学家都在此留下了佳作。从晚明到清中叶,“侯官许氏,世以工诗画名。闺阁亦娴翰墨,风流儒雅,一时称盛”。尤其许珌早负诗名,交游广阔,诗风豪迈,晚年入仕甘肃定西,享“闽海奇人”“一代廉吏”之美名,林则徐为之敬仰。

  时隔二百年后,林则徐被遣戍新疆时,途经甘肃安定,与当地官员谈及这位老乡名宦,也倍加赞赏。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陕西巡抚张祥河捐资,命安定知县胡存夔利用修葺城垣之机,建许公祠供人瞻仰缅怀。祠成,临祠街、巷命名为“许公街”“许公巷”。

  (一)

  许珌(1614-1671年),字天玉,号铁堂、星亭、天海山人。陈衍《闽侯县志·文苑》谓:“豸群子弟以才名一时,曰友(许友),曰珌,其最著也。”民国《福建通志·文苑》载:“珌性豪侈,裘马金钱,缘手立尽。”许珌性情豪爽,颇有世家子弟之风。关于许珌在明朝时的情况,现存材料不多,仅知其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居住许厝里,现在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58号(现辟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这是至今发现的福州城区最早的古民居,建筑年代大约是明朝初年或元代,原建筑面积830平方米。

  入清后,许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之心。据其《铁塔寺作七歌有序》可知,“慈父见背岁改元……此时海氛家难作”,其父在明清之际逝世,家境亦在世变中衰落,以至于“咄咄天壤饥乞食”。另外,妹夫遭牢狱之灾,“每欲救之囊无钱”。或许正是因为生存所迫,许珌在母亲“昨日来书教勿仕”的情况下,仍屡屡进京应试,只是从未中榜。北京待选时,许珌结识了不少名士。与桐城方文及待选诸友陆卿等交游,又与到京参加殿试的王士禛订交,经常唱和往来,曾同赋《双松歌》,一时齐名并称。王士禛对许珌颇为推许,在《慈仁寺双松歌许天玉》诗中赞曰:“千秋万岁知者谁,闽海奇人许天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许珌再次公车北上,过扬州,又与周亮工、徐延寿等名士游。王士禛时任扬州推官,许珌与之相见时,告知旅资匮乏。然王士禛亦无钱,其妻张宜人慷慨解下手上金镯以赠。许珌曾作长歌《广陵岁寒行酬贻上》记此事,诗中赞王士禛与张宜人,曰:“使君清名世所无,条脱双遗宝光紫。虫须鸟翼嵌乌丝,戗漆施铅图百子。此物自是内闺珍,廉吏倾囊至钗珥。夫人中丞之女孙,名阀咏雪称贤媛。视墉发笥佐君子,使君乃得追平原……何期闺阁有祖风,肯散香奁助交际。感激悠悠岐路人,祓佩岂是寻常惠。”

  (二)

  清康熙四年(1665年),时年五十一岁的许铁堂被朝廷录用,出任巩昌府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县)知县。在安定任内,许珌清廉自持,济民助学,断案如神,卓有政声,有“许青天”之誉。

  曾有属下看到他生活困苦,建议适当增加赋税,从中抽取部分用于其修缮房屋、改善生活。许珌听后大怒:“为官不能清正,其祸如虎。为官清廉在于俭,自己尚且不能做到,何以服众?”下属听后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提及此事。《安定县志》称其“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在安定任内,许珌与同乡好友孙学稼还常常召集当地诗友社集,在安定创办书坊,兴教助学,尤重激励士人志节,表率民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也促进了闽中与陇中的文化交流。

  许珌恪尽职守,为民建言,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安定地处西北,清初的反清势力在这一带连年起兵抗争,直至顺治十年(1653年),清军才完全控制这一地区。连年的征战导致民生凋敝,且此地自然灾害较多,屡见诸史志。在许珌任内,正逢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作为地方官员,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赋税、征徭役的任务,又不能过度盘剥和催逼百姓,以舒缓民力。两难之际,他忧心忡忡,经常深夜“忧来揽衣起”,叹息“连年遭旱暵,退公常蒿目”,祈望“莫求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维时稍休豫,庶无黍食禄”。

  康熙六年(1667年),许公上书,请求朝廷赈灾减负,因有逆上意,被解职罢官。离任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解组后别安定父老四首》,诗中“作吏爱令名,赋畀勿乃迂。金钱若夜来,奚由逭殛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为官之美德、做人之情操,读来掷地有声,正气凛然。罢官后,许珌一度客居甘肃提督张勇府上,并作《河西铙歌》十二曲献之,备受张勇称赏。

  (三)

  许珌生活节俭,却乐善好施,经常用自己有限的俸禄济贫助学,还兴教倡学、铺路架桥、治理污水等。他为官将近三年,作为一县之长,清贫如一介贫民。曾流寓临洮,以卖字、教书为生,又因无嗣,乏人照顾,娶一老妪相倚。最后,许珌终因贫病交加,颠沛流离,无法回归故乡,于康熙十年(1671年)客死陇上。当地老百姓将其安葬在安定县东山之麓,岁时祭祀。

  王士禛《寄许天玉》中有句“许生潦倒作秦赘,岑牟单绞渔阳挝”。后一句用的是祢衡的典故:岑牟是古时鼓角吏的帽子,单绞指苍黄色的单衣。曹操曾命祢衡着岑牟单绞于宾客前鼓《渔阳三挝》。祢衡从容鼓毕,面不改色。曹操笑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王士禛以此喻指许珌虽穷困潦倒,却不移其高洁品质。

  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间,安定知县应际咸、许宗崃、进士孙昭等感念许珌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先后为他重修墓园,撰文立碑予以褒扬。每年清明节,历任县官率士民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祭祀,此风一直延续至1946年。作为一名“七品官耳”,能享如此冥福殊荣,在福建历史名人中,实为罕见。

  许珌创作许多诗集,著作中包含了修身、勤学、清廉、劝善等多个方面,借以教导后人乐守清贫、书香传家。许珌书法亦工,以小楷、行草见长,有颜平原的遗风流韵,为后世所推崇。

  定西一带有三座祀奉许公的祠堂:一为许公祠,已迁到山上改建为许公纪念馆;一在新集乡仁义村;一在通安驿镇冯河村。后二祠还供奉其他人。时至今日,仍经常有人 来拜谒许公。据当地老人称,许公已成为他们所在乡的城隍爷。定西许珌墓更是被扩建为纪念馆,并获得“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称号。

  许珌在当地还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当地戏剧陇曲也有《许铁堂》,结合史实和民间传说,分《上任》《平冤》《整饬安定》《减负》《罢官》《送别》六场,歌颂了许珌为官清廉、关爱百姓的形象。特别是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许铁堂》,用历史温暖现实。许珌虽然逝世,但他的惠政和高贵品质仍为安定地区人民所颂扬。

  《福州晚报》(2022年11月22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