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延平、铁邵武、纸褙福州城”的由来
2022-11-2510-09-4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守强

  福州有句民间谚语:“铜延平、铁邵武、纸褙福州城。”“铜延平、铁邵武”疑似语出成语“铜墙铁壁”。“铜墙铁壁”的意思是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故“铜延平、铁邵武”的含义显然是与军事有关的。而“纸褙福州城”与军事方面有没有关系则见仁见智。

  “铁邵武”与“铜延平”

  延平、邵武、福州是福建分布在闽江及其支流岸边的三个重要城市。邵武,又被称为铁城,历史上还有过“武阳”“昭武”等称谓。邵武有邵武府和邵武县,历史上的邵武府曾经管辖四个县,包括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宋朝时还管辖明溪(归化)。“铁邵武”形容的是邵武县,还是邵武府?看似二者兼有。理由是后一句是“铜延平”,而不是铜南平。延平是府,南平是县,故“铁邵武”说的既是府,也包含着县。

  邵武县,《邵武府志》说,“旧志云登高猊踞,石岐龙盘”“千山表裹,重围过一水”,足显邵武是个易守难攻之处,故红色苏区曾经在邵武府设有根据地。邵武县有近1700年的建城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境内重峦叠嶂,连绵不断。据说邵武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拔落差达1383米。邵武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入闽的重要通道,闽西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宋太宗在位时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始置邵武军。在登高山以东,紫云溪(今富屯溪)南岸筑土城(今邵武市区),长十余里。西跨熙春和西塔(今金整峰)两山山脊,凭高据险。南宋右丞相文天祥于南剑州设府,派将领吕武率兵收复邵武。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总管常璜以累石加固邵武城墙。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因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命邵武府办理联甲团防局,修筑关隘,加强防御。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城女墙加高3尺。邵武城经历代的修建,作为军事要塞之坚固不言而喻,号称“铁城”应当之无愧。

  延平府历史上曾经管辖南平、将乐、永安、尤溪、顺昌、沙县等六县。清同治年间的《延平府志》说,“古封建相延有年,秦废为郡县,其变革之祖乎”“迄为郡、为镇、为州、为军,或分或并名不一”。且不管它历史上怎么分、怎么并,重点是它的“为镇”和“为军”。

  “镇,安也”“重要,险要处”“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说明延平府的地势险峻。古人说它“激滩当天险,横肖极地形”,《福建通志》说它“负山阻水”,地势险要。而南平县,《延平府志》说,“南邑为全闽咽喉,崇岗叠嶂,倚伏缭绕,东西二水,从柘浦、樵川夹城奔汧而会”,“城踞山阻河颇称天堑”。所以,不管是延平府,还是南平县,都是易守难攻之地,故称“铜延平”一点也不为过。与之相比,闽都福州城四面环山,无险可守,则显得有点脆弱。

  “纸褙福州城”

  “纸褙福州城”,说的是福州城市部分,而不包括它管辖下的其他县。福州四面环山,中间一条江通过。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福州城自古以来就受到兵、水、火的威胁。但对于战事来说,福州还不至于脆弱到纸褙之地步。比如顺治五年,在福建的南明武装攻打福州,把福州城围困了十四个月,都没有被攻陷,城内粮食吃光,“城中民相食”。最后,李率泰奉命前来救援,抵达建宁时,知道福州还没被攻破,连忙派人抄小路飞速给巡抚传递命令,“使侦备”。所以从军事上来说“纸褙福州城”这顶帽子,戴到福州城上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说水、火那倒是不假。关于水的内容,清乾隆的《福州府志》有一些简单的记载,摘录如下:“崇祯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大水淹城及半”“顺治三年五月十八日,城中水深六尺”“康熙五十九年五月十六日,福州大水入城,市肆行舟”等等,在洪水面前,福州城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不过,“纸褙福州城”的重点恐怕还是在“火”上。清乾隆的《福州府志》记载,“南门火,延烧千余家”“延烧居民庐舍百余家”“火烧双门楼,延民居千余家”等等。为应对火灾对福州的威胁,明朝的时候,福州还特意设了消防部队,“都司所属左、右、中三卫,额有火军,专备巡警,遇有火发,督令拆卸民居,断绝火路”。火军就是消防部队,其专职就是巡逻防火,发生火灾就进行救火。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扑灭,人们在福州的于山、吉祥山、大庙山等高处,曾经设有消防瞭望台,全天候瞭望。发现哪里发生火灾就发炮为号,通知人们前往救火。过去,在不同的地方发生火灾,发几声炮都有一定的规定。如今吉祥山和大庙山的瞭望塔还在,于山的瞭望台在遗址上建了音乐厅。

  在火灾面前福州城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跟福州的气候、民居、工业体系等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福州城地处盆地中心,夏天闷热潮湿,冬天严寒湿冷。因此,福州民居多以本地盛产的木头搭建房屋,利于通风透气除湿。屋内地板也多铺以杉木板。这些材料都是易燃之物,加之年代久远,房屋结构里的柱子、木板都非常干燥,一旦发生火灾,如同纸一样快速燃烧,祸延百家千户不在话下。其次,福州制作木制品的行业很发达,生产加工过程产生很多工业下脚料,如木屑、刨花、小块木板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极其易燃的,稍不留神丢下一点点火星就会引燃大火。福州冬天寒冷,福州的木炭便宜,是过冬取暖的主要供暖能源,所以过去火笼是福州百姓必备生活用品。冬天人们手抱火笼御寒,甚至放在被窝里取暖,一不小心就引起大火。福州过去的消防条件又极其简陋,明朝设立的消防兵,其消防工具就是绳子、铁钩等拆房工具,遇到火灾只能拆房子阻挡大火延烧,消极被动地消防,故过去的“纸褙福州城”之称谓,确是货真价实,一点都不为过。

  《福州晚报》(2022年11月25日 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