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25
青白瓷执壶:900多年前的“中国颜色”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这首《青花瓷》耳熟能详,歌词中的天青色让人浮想联翩。比天青色稍淡,比纯白又多抹青色,莹润如玉,这是怎样的一种瓷色?那大概就是闽清义窑青白瓷的颜色。
闽清义窑是福建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青白瓷产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作为福州重要的“海丝史迹”,我们不妨从闽清县博物馆的这件青白瓷执壶入手,去探访那一艘艘满载着义窑青白瓷的远洋大船驶进的那段历史烟波。
A 福建宋元时期青白瓷的最大窑址
这件出自闽清义窑的青白瓷执壶口径11.5厘米、足径9厘米、高29厘米;唇口,长颈内束,溜肩,长鼓腹下收,圈足;耳式扁带执柄安于颈肩,与其相对应一侧为弯管长流;邻侧颈间部对称粘拱圈系;胎骨灰白坚致,器表施釉,釉色青白,均匀光亮;肩部饰两道弦纹;圈足素胎,显火蚀窑红。
青白瓷器,由江西省景德镇窑首先烧制成功,因其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故名“青白瓷”,又称“影青”。影青是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釉色晶莹润彻透明,青白中带有点深浅不一的浅湖色。
这种白中泛青、独具风格的瓷器,慢慢被各地区接纳并应用,福建的青白瓷器的烧制也是由此而来,且影响闽清义窑最大。
1958年11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闽清考古调查时,先后发现五处宋代窑址,分布在义由村、青由村、大箬村、安仁溪村一带。这是福建宋元时期青白瓷的最大窑址,后以闽清义由村命名,统称闽清义窑。经过1983年、1987年、2015年多次抢救性考古挖掘,共发现100多处古窑址,收获了大量闽清义窑标本。特别是义由村下窑岗遗址中还有两座保存完整的宋元窑,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B 为什么是闽清?
闽清义窑窑址数量、窑炉规模以及堆积厚度都十分庞大,产品数量惊人,不仅在国内沿海许多城市、港口遗址均有发现,在国内外许多沉船上亦有大量发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闽清自古以来制瓷业的兴旺发达?
不久前,记者驱车行驶在探访闽清义窑古窑址的路上,但见从义由村至青由村,沿安仁溪一带的古瓷窑群遗址连绵十多公里,龙窑一条接着一条“群居”,蔚为壮观。闽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多、水足、矿富,为义窑的形成和发展、为闽清千年“瓷都”的塑造和沉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闽清位于闽江中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多为闽江水系的山区性河流,主要河流有梅溪、安仁溪、金沙溪等多达16条。水流常年不断为制瓷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发达的水路,又让从义窑生产的青白瓷可由产地直接运出,经闽江顺流而下,抵达福州港,或直接扬帆远航,或再次转运国内外其他港口。
这里群山环绕,四季繁茂,方便义窑就地取“柴”。丰富的森林、泥煤和铁矿资源为制瓷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资源。
和中国南方的众多古瓷窑一样,闽清义窑也是龙窑构造,依山而建。这里处于戴云山脉,地势起伏,山势产生的高度差带来了窑内蓄积的凶猛火力。百米左右的龙窑在闽清义窑的古窑址里并不少见。
制瓷最重要的原料高岭土是闽清县内蕴藏量最大的矿产资源,不仅矿点多,且质量好。据专家研究发现,闽清义窑与景德镇和德化所生产的青白瓷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原料的不同,在制釉工艺上并非一味地模仿和借鉴。义窑生产的青白瓷在工艺上的改良减少了烧成时的变形,增加了瓷器的强度,从而改善瓷器质量。这也解释了“瓷实”的义窑青白瓷为何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出口瓷器中的“主力军”。
C 海丝史迹,最远抵达非洲肯尼亚
许多人说,古代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就坐落于海底。闽清义窑的青白瓷就曾大量现身于南海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韩国新安元代沉船、爪哇岛沉船,显然这是运往东南亚各地的大宗贸易品。不仅如此,在日本博多一带、马来西亚、菲律宾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考古遗址中,也均发现过闽清义窑瓷器的踪迹。
史料方面,曾任福建路市舶提举的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多次提到“番商兴贩”用“瓷器”“青白瓷器”和“青瓷器”等博易,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凌牙斯加、佛啰安、细兰、阇婆、南毗、故临、层拔(今非洲索马里以南一带)、浡泥、麻逸、三屿、蒲哩噜等国及附属一些地区,其使用之广可见一斑。
“闽清义窑的外销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依托福州港,北上到达朝鲜、日本等地;二是通过福州港、泉州港等港口驶向南海,到达东南亚一带。事实上,闽清义窑青白瓷最远到达了东非肯尼亚。”闽清县博物馆原馆长林跃先说,从目前闽清义窑发掘的遗迹可推测出义窑始于北宋末期至明代中晚期断烧,宋元时期是闽清义窑烧造的黄金时期。这也正好印证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开放、福州港和泉州港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福建沿海地区制瓷业的兴盛和大量外销。闽清义窑作为民间日用青白瓷,在这一时期乘风破浪,成为当时对外输出数量最多的商品之一。它连同当时其他类别的输出和输入商品贸易,共同构成了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生产、转运、贸易和消费网络。这也是一条中国陶瓷行销海外、沟通东西的海上大通道。
2018年,闽清义窑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生产基地,被列入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名录,这对福州讲好海上丝绸之路故事、讲好中外交流互鉴故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品宝
古代闽清窑产出的宝贝
特邀专家:
闽清县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馆员 林跃先
执壶亦称“注子”,最初是由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它是一种酒器,也是一种斗茶用具,盛行于唐代和宋代。
“闽清窑”是一处宋元时期烧造青白瓷的外销产地,其产品以碗盘等日用瓷为主,同时也烧造执壶。而历经千载风雨沧桑,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执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这件闽清窑烧造的青白瓷执壶,通高达29厘米,这般硕大的执壶,不仅在闽清窑中难见,就是在同时期的其他窑口也是难得一见。
古代烧造瓷器,首先是窑工进行手拉坯成型,而后施釉,再入窑焙烧成器。但在制作较大器型时,对坯体的厚薄、干湿、火候、窑温等必须熟练掌握和有效控制,否则就可能造成变形、垮塌。因此,这件执壶器型规整,保存完整,既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者 管澍 林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