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荣春
茶园山宋墓出土的宋纱罗对襟女上衣。林双伟/摄
宋代,福州地区纺织业较为发达,生产有用粗丝织成的绢(绸),用蕉、麻皮、葛织成的布。用蕉皮织成的布曾作为贡品入贡,用麻皮织成的布诸色有之。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蕉《大观本草》闽人灰理其皮,织以为布,旧尝入贡。麻,诸色有之,织其皮为布。连江以北,皆温之于溪旁,为坑藏灰,束麻纳其牛,石覆而水沃之,良久乃剝。今连江及福清、永福出麻布尤盛。葛可缉为布,长溪等县有之。”“红蕉花布:大中祥符二年,以二百四为额。天圣六年,令其半浅色,余仍旧。元丰三年,条次贡物,于原额外增贡二十四。元祐元年,定以常贡,深浅二色,如天圣之数。”
南宋时,福州的颜料印花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当时福州被称为“丝城”。元胡三省注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绵丝布福州较江南丽密。”明王世懋《闽部疏》:“红不逮京口,闽人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八闽通志·帛之属》:“此地蚕桑差薄.所产者多颣,民间所须织纱帛,皆资于吴航所至。”
宋初,福州各县以绸、裨布、小麦折钱纳夏税。《三山志》列举诸县以紬绸、裨布抵税数字:闽县一百一十六匹,裨布一千一百四十匹。连江县九十一匹,裨布八百九十五匹。侯官县一百二十七匹,裨布一千二百六十匹。长溪九十六匹,裨布九百六十四匹。长乐六十匹,裨布六百一十匹。福清一百八十一匹,裨布一千八百二十五匹。古田七十匹,裨布六百九十九匹。永福五十五匹,裨布五百五十匹。闽清县三十九匹,裨布四百十五匹。宁德三十九匹,裨布四百九十匹。罗源三十三匹,裨布三百三十九匹。怀安九十二匹,裨布九百十三匹。(每匹原折产钱六百五十文,裨布每匹原折产钱二百四十四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先后出土一批宋代丝织品。福建省博物院保存黄墓出土的衣服及丝织品353件,福州市博馆保存茶园山宋墓出土200多件丝织品。
茶园山宋墓,在北郊茶园山东麓,东向偏南2度。1986年7月27日民工挖土时发现,8月5日至7日,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进行考古发掘。
墓为二圹,埋有无名氏夫妻二人。封土为三合土结构,封顶面宽460厘米、纵深310厘米、厚90厘米。墓室为花岗岩条石构筑,距地表250厘米。两室并列,中间用一堵厚45厘米的青砖隔离。两室面宽310厘米,纵深295厘米。墓室四周用三合土夯实;顶部夯八层三合土。墓室底部为三合土,上铺边长30厘米的方块砖数十块。
左墓室葬男,右墓室葬女。每室均有棺椁相套。椁与石墓室之间灌注松香,松香厚5-17厘米。
男椁长256厘米,头档宽115厘米、高112厘米;男棺长227厘米,头挡高91厘米、宽83.5厘米。女椁长218厘米,头档宽86.5厘米、高86厘米;女棺长196.5厘米,头挡高76厘米、宽72厘米。
男尸保存完好。湿尸,肥胖,肌肉富有弹性,体内灌注水银。身高175厘米,体重74.5公斤,年龄约50岁。解剖发现死者椎盘断裂1.5厘米,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棺内随葬品有铜镜2面、宋“明道元宝”铜钱19枚、团扇1把、佛珠1串、梳妆漆奁1件,衣裙、挽幛等丝绢品200多件,还有其它器具。在一件帛幡墨书:“军民
泪持杯送,无福登消好帅君。端平乙未仲冬吉日……陈□送。”端平乙未(1235年)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死者是“帅君”,“军民”为其送葬。另一件帛幡墨书:“嬊门日日望君来,鄂渚人怀去后思。争似早登黄阁去,普天霖雨总无思。进士吴宁雷……”送帛幡者是个进士。两件帛幡虽无写明死者的姓名,但从帛幡题字说明男姓死者应具有将帅之类身份。
女尸保存完好,瘦弱,肌肉已收缩,关节灵活,缠足,体内灌有水银。身高147厘米,体重23公斤,年龄40多岁。解剖发现死者有胸膜粘连、卵巢脓肿。棺内堆满随葬品,其中有金柄角梳5把,上刻“贰分贰”等字样;金发夹2枝;镂空鎏金佩饰1件;耳坠、头簪各2件;漆奁1件,内藏有银盖罐、银盒、粉盒、棱花镜等物,棱花镜面直径13.5厘米,镜面光亮,背文:“湖州真石家十五叔照子。”为典型的宋镜;绣花荷包1个,内存15枚“明道元宝”铜钱;佩带1条,上有金丝锈花图案。此外还有200多件丝织品。
宋代墓葬的棺椁相套形制在福建较为罕见,它是我省通过科学发掘首次发现男女尸体双双保存完好的宋墓。宋代无名氏墓男女古尸及墓中出土的文物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笔者曾参与茶园山宋墓考古发掘。)
《福州晚报》(2022年12月1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