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印记|舅舅为革命牺牲,外甥传承红色精神 “我的理想就是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
2022-12-1304-53-19来源:福州日报

1671094651300760.png

1671094524680809.png

潘卫兴在家中的书柜前看书。本报记者 林奕婷摄

  退休后,潘卫兴一直很忙,忙着记录红色岁月,忙着传承红色精神。

  潘卫兴的舅舅张章凎是地下党员。1948年,张章凎离家前嘱托姐姐张开雪:“依姐,我这次去执行任务,可能要很久回来。你们不要怕,天快要亮了。”

  张开雪等来了天亮,却没有等到弟弟的归来。但是,牺牲的张章凎在这个家里留下了火种。他的外甥潘卫兴正引火种为火炬,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光芒。

  红色丰碑 指引传承之路

  张章凎烈士1937年考入福建学院附中读初中时,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长期担任省委政治交通员,化名“小潘”,牺牲于1948年5月,年仅27岁。

  在张章凎的影响下,潘卫兴的父母也在1941年参加了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每当提起电影《地下航线》,母亲张开雪就会说:“这讲的是你舅舅和他战友的故事。”在母亲的讲述中,那段烽火岁月渐渐地在潘卫兴心里扎下了根。

  舅舅崇高的革命精神,像一座红色的丰碑从小感染着潘卫兴的心灵。母亲逝世前曾对他说:“你应该为舅舅写一本书,把他和战友做过的事情都记下来。”母亲的遗愿,坚定了潘卫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和信心。

  红色沃土 激励勇毅笃行

  走进潘卫兴的书房,书柜几乎占据了一面墙。上面有二手市场淘来的旧书,也有他从各地档案馆复印来的资料。潘卫兴说,这些都是他追随革命先辈足迹时收集来的“珍宝”。

  “舅舅张章凎是省委的政治交通员,与战友的活动轨迹很隐蔽。为了保密,很多资料没有留下具体的记载,母亲也不了解。”原本以为可以很快完成资料收集任务的潘卫兴,一时陷入迷茫。

  幸好,福建这片红色沃土,为他搜集、整理、记载、传播好先辈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潘卫兴自费跑遍了福州、南平、宁德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地摊与旧书市场,走访了当年与舅舅一起工作或了解他的许多老同志。

  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潘卫兴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他认为资料需要相互印证,确认无误后方能确定为史实。为了印证1962年编印的《中共闽侯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大事记》中林福永中心县委的史迹,他连跑了几趟闽侯县档案馆去查询核实。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潘卫兴这里收集的资料多且可靠。

  步履不停 传递革命信念

  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的同时,潘卫兴开始了红色文化宣传员的非凡历程。

  他在妻子的帮助下,自2014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利用这一技能,他先后无偿为福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编辑《97岁老同志陈世明讲红色闽浙赣故事》,为福清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编辑《苦难辉煌》《光辉岁月》等书册。

  “不仅要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传递下去,还要把那些红色印记保存下来。”潘卫兴将自己收藏的历史资料捐赠给厦大档案馆、永安博物馆、闽东革命纪念馆等处。厦门大学负责接收的老师欣喜地表示:“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填补了厦大内迁长汀时期的历史空白。”

  潘卫兴在红色宣传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他撰写的《穿越时空的追忆》,充实了福州地区地下隐蔽斗争的事迹,并荣获国家保密局优秀奖;撰写的《龙山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被福州市社科联举办的建党百年征文活动录用;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1948年牺牲的叶定侯的烈士证书,他拍了下来,希望能将这份证书亲手交给烈士后人;他还在今日头条申请了账号“八闽旧事”,分享与转载红色故事……

  有人问潘卫兴:“每天忙忙碌碌的,是不是有稿费拿?”潘卫兴总是自信地回答:“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有理想,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的理想就是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并一直坚守下去。”

  (记者 林奕婷 见习记者 燕晓)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