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征鲁
“侯官”前身是“候官”,“候官”的前身是“候”。
关于“候”与“候官”,陈梦家在《汉简缀述》说得很清楚:“汉代郡太守以下的军事组织,有都尉、候、候长、隧长四级官吏,其治所(即府署)分别称都尉府(或府)、部、署。‘候官’、‘城官’之官犹官署、官府之官,不作官长解,故至都尉府曰诣府,至候官曰诣官。”
东汉边境县,每每由都尉下属的候进行准军事管理。候的府署——候官竟成了边境县的名称。如东汉,《后汉书·郡国五·上郡》:有十城(县),其中一城名候官;《后汉书·郡国五·张掖属国》:别领五城(县),其中一城名为候官;《后汉书·郡国四·会稽郡》有十四城,其中一城为东部候国,据钱大昕、王国维等人考证,当为东部候官。前两个候官,后来消失了。只有东部候官留传下来。
东部候官的起始与范围有两说。其一,王国维谓:“窃意武帝初置会稽东部都尉,本治冶县,如朱育之说后徙回浦,尚留一候官于此,以其地为东候官所治。故后汉时谓之东部候官,或但谓之侯官,因以为县名,而东冶之名转废。”其起始东部都尉徙回浦(章安)的年代,据我研究,大约在东汉章帝元初二年(115年),其所统地域大约为今福建省。
其二,《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光武罢都尉,后又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按《三山志》注云:‘此为南部,建安初,始有侯官,即今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其起始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所统地大约只有四府之地。
候官之后的演化。三国东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年),改置建安郡,侯官的范围又缩小,仅为明代的福州、兴化二府地。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一统天下后,析原建安郡的候官县、东安县为晋安郡,统县八。这时的候官县与其他七县已等量齐观,为一普通的县。
候与侯通假。“侯官”最早出现于《南齐书·州郡上·晋安郡》。南齐至清初,“候”与“侯”并用。《三山志》即用“侯官”。清以降,统一用“侯官”。
其读音,候官(hòu guan),侯官两读(hóu guan)(hòu guan)。按国家地名办的最初规定,当读(hòu),然现在民间的读音正向(hóu)转化,似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读(hóu)。那么,展望未来,是重新纠正民众的读音呢,还是顺应民众的读音,一般是后者。这就叫约定俗成。这也是地名形成的法则之一。“候”与“侯”的变迁,正是未来(hòu)与(hóu)的变迁。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福建日报》(2022年12月27日 第06版:理论周刊·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