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九先生
“无诸城北山寺幽,蓉峰秀削传炎洲。”晋安区寿山乡地处福州城北,号称小北岭,乃古代福州往来闽北、闽东之重要交通孔道,为八闽知名文化之乡。其所产的寿山石,名闻遐迩,享誉千年,诚可谓地因石重,乡以石著。壬寅金秋,偕友历时半月,日走足二十余里,游履寿山全域二十二村。叹“闽都”之福,尽在其里;榕城之爱,尽在其中。
闽山之爱。纵览闽疆,山者十有八焉。“闽都”以内,城中有山,山中有城,遂有“三山”之谓,而“闽都”之山,自北而来。宋郡守梁克家将寿山、九峰山、芙蓉山并称为“外三山”,载入郡志。寿山,位于寿山村西,与芙蓉、九峰二山相峙,相传麒麟乃最长寿之瑞兽,故又名麒麟山。先秦《尚书·洪范》列举“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五福之首也。寿山海拔1130米,乃福州五城区第一高峰。宋大儒黄榦有诗云“: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连亘如长城。”其境如神龙蜿蜒,脉络相续,层峦叠嶂,屹立参差,或形舞凤飞鸾,或现踞虎伏狮,又有莲花献瑞、鹞山袅霞、笔架拱卫、鹅角浮云诸景,名胜之处,皆为福地洞天。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闽派文学代表谢肇淛、陈鸣鹤、徐?勃等同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历五日。兴尽返城,谢肇淛撰记直呼“:余游山多矣,未有若兹游之快者。”又言好友曹学佺常提及于其前,因而神往已久。此番如愿,甚是知足。
闽水之爱。环寿山乡数十里,溪涧纵横,流泉遍布,水分东、南、西三向,堪称奇观:东行如樟溪、下寮溪、红庙溪,合近山之水,而会于桂湖;南行者发于叶洋,下经新店而入琴亭湖,即晋安河之源也;西行则有乐坪溪、沙溪、吾洋溪等,乡传民谣“:吾洋溪,水流西,直向关口和荆溪。”越涧盘岭,宛转山半,又见银瀑飞悬,碧潭错落,有上寮之百丈漈,溪下之三叠瀑、百米飞瀑,下寮之龙门瀑、孔雀瀑、罗汉瀑等,可谓“五里瀑谷、十里画廊”。此间锦绣,既得天地造化之妙,亦得人文灌溉之功。宋绍熙元年(1190年),黄榦与赵仲宗、赵舜和、潘谦之、曾鲁仲遍游其内,诗有“:仰视流云驰,俯听幽壑鸣。“”银潢倚石壁,玉龙下山湫。”明代“词林名士”陈鸣鹤《宿九峰寺》吟有“:云边坐看长流水,松下闲抄半折碑。”清代内阁学士谢道承则在《与兴心开上人话别》中写道“:如此青山如此水,一天星月听吾言。”缱绻之情,诉诸笔端。
国石之爱。寿山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其最负盛名者非寿山石莫属。寿山之石,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对其雕琢肇始于南朝而兴于唐宋,成熟于元明而极盛于清。寿山石,山生水藏,择地而居,萃自然之灵性,以为大道之物。清初东南诗坛领袖查慎行《寿山石歌》曰“:山灵有知便合变顽矿,庶与鸿蒙混沌相始终。”赞其“天遣瑰宝”。著名诗人黄任《寿山石》称“: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寿山石,润泽而濡,磨而不磷,最是引人遐思,又为清嘉之器。许旭《闽中纪略》将众石之美尽归寿山“,赤者如琥珀,黄者如蜜蜡,白者如玉、如水晶,赤白间者如玛瑙”。名宦杨庆琛则谓“厚德合推仁者寿”,赞美山石之名本身蕴有深意。诗人何青芝在《寿山石图章赋》中直言唯有寿山石之文质,方可匹配端溪之古砚、珊瑚之笔架、玳瑁之书床。故有林则徐携“身行万里半天下“”宠辱皆忘”二印,齐白石藏“闲云野鹤“”尽携书画到天涯”诸章,又有康熙“坦坦荡荡”、雍正“亲贤爱民”、乾隆田黄三连印之“乾隆宸翰“”精惟一“”乐天”等天子图章。郑板桥、陈宝琛、徐悲鸿、郁达夫、陈子奋、林森、郭沫若、冰心等名人,亦与寿山石结下不解之缘。表心迹,抒志趣,寿山石遂成文人显贵之“标配”。向承宠爱,奕世成风。
名刹之爱“。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石之兴起,亦受于境内佛寺之盛。芙蓉寺,唐大和七年(833年)置“,五代时,高僧灵训辈各辟道场,聚众千数,丛林福地,为一时之冠”。雪峰义存谒侍其侧,玄沙师备落发其间,后衍五大禅宗之云门、法眼二宗。九峰寺,创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宋普光禅师兴法,云集千数”。宋《三山志》载“:咸通二年(861年),号九峰镇国禅院。柳公权书。”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寺额,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为“闽都”有史佐证的“柳体”唯一妙迹。寿山广应寺,唐光启三年(887年)置,被誉为“寿山石文化祖庭”。瑞峰林阳寺,始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现为“福州五大丛林”之一。石牌华峰,朱子题匾;芹石翠微,文肃留诗。又有贵洋菩提、沙溪松庵,承续宋明法脉。八大梵宇,庄严巍峨,“大非人间境界”。明代宰辅叶向高题林阳寺名联曰:“安知往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明初“闽中十才子”之首林鸿《夜宿芙蓉峰》吟有:“香刹瞰林丘,逢僧信宿留。”闽剧鼻祖曹学佺《华峰寺》:“一雨悬秋意,孤灯接夜谈。道粮资茗笋,僧爨杂烟岚。”往来虔者,络绎不绝。
福味之爱。福之所至,在于祈,亦在于食。其境山水环抱,物产丰饶,山肴野蔌,食香满园。月子鸡汤、笋干爆鸭、酒糟羊肉、寿山炖猪脚、香油溪虾、清蒸宽鱼、北峰炣豆腐、北峰炒白粿,今“北峰八大碗”是也。烟火至味,可慰风尘。宋庆元五年(1199年),黄榦拜访林宪卿有诗云:“主人敬客至,杯酒罗堂前。诸孙竞劝酬,烹羊杂鸡鲜。”明谢肇淛《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记》载有:“凡十余里,止一畲人家,杀鸡为黍,采笱蕨以相劳也。”民国黄赞中《芹石归隐》:“山深林密托幽居,倚竹凌岩结屋庐。疏种菊松通野径,多收芋粟作家蔬。吟风语月樽饶酒,课雨谈天架有书。自是出尘潇洒士,抛将簪组乐耕锄。”逸士骚人“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闲放自适,不负清欢。
古道之爱。“东楼谁记倾春碧,北岭空思擘晚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忆同友人朱孝闻共啖荔枝于北岭。北岭,今北峰之旧称,分大、小北岭。小北岭,又名长箕岭、桃枝岭,“左对莲花峰,右接升山。其上为岭头,约分三路,左右皆支路,中为官路”,乃“闽都”四大省际官道之福瓯路。宋《三山志》载:“崇宁元年(1102年),废西门路,行北门。”是时,郡人出北门,经新店、赤桥,越小北岭至岭头,过菜岭、下寮、上寮、聂头,折入闽侯大湖,循雪峰达古田、建瓯,旋入浙赣;下寮分支而北,过芹石、长基、日溪、罗源,与福温路汇通,乃至闽东、温州。《宋史》称闽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朱熹也说:“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福州府历有26位文状元和3200多位进士,震烁华夏,被誉为“海滨邹鲁”。而“闽都”学子的赶考之路,多发于此。宋代理学家陈藻《过桃枝岭》“:七十五翁方过岭,回头旧事总成尘。”明代诗人傅汝舟《北岭晓发》“:星月高苍茫,我梦犹未已。”千百年来,古道承载着无数先贤的理想和家国情怀,生生不息。
贤哲之爱。清同治七年(1868年),博物学家郭柏苍游外三山时,称“其气厚,未必为科而动”,所谓人杰地灵,不以功名为念。宋《勉斋集》也称其境“蜿蜒扶舆,徊复磅礴,有清淑之气,居其间者,多秀民杰士”。南宋时,“紫阳先生”朱熹讲学前洋、石牌周环。闽中之士,如赵宋宗室大臣赵汝腾、赵师恕,状元郑性之等,皆来受学,一时人文蔚起。又有乡人林宪卿者,自曾祖始四代贤厚,受业朱子之门,创栗山书院“,诲乡之子弟,必以理义,从容谈论终日”,人称“存斋先生”。其徒吴宗万、林士蒙俱知名。其时,“勉斋先生”黄榦尝假馆于栗山,诸生云集。乡人曾鲁仲、林仲则、林端仲、林良夫与之私交甚笃,林学之、林行之、林子牧、林子扬等从学之。朱熹去世后,其孙朱钜、朱钧亦从学于此。士习雅饬,举止端方,儒风之盛不减都邑。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载,宋嘉定十年(1217年)林宪卿以疾终于家,乡人哀曰:“吾师逝矣,吾谁与归?”以其所居创“存斋祠”祀之。嘉定十三年,黄榦于长箕山创高峰书院;翌年三月,终于所居之正寝,葬于江南竹庖牺谷。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过黄榦墓时,作诗凭吊“:倥偬戎马越闽关,感慨当年国事艰。凭吊宋儒文肃墓,英豪终古扼权奸。”贤场之范,百世瞻依。
先烈之爱。黄榦任安庆知府时,为抵抗金兵,建城御敌,是为“安庆之父”。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薪火相传榕北之上。1934年9月,桂湖“二三革命”爆发,包括芙蓉、中楼、芹石等地相继成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后为捍卫革命,熊元榕、雷正禄等汉畲斗士慷慨就义。解放战争打响后,中共地下革命活动发展至小北岭,于上寮高山顶建立据点,并先后成立小北工委、芹九寿支部和小北岭游击大队。其间,乡人张经仙、王金钿、王振祥、王汉平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8月17日,解放福州第一枪在猪蹄峰打响。人民子弟兵刘新堂、李云才、孙立文、杨家寿、孙德俊等数十人,在枪林弹雨中,用生命铺出了一条解放福州城的血路。今“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园牌坊联书:“强攻猪蹄峰,血喋榕郊,事迹光昭开国史;迅克桃枝岭,功垂闽峤,姓名芳勒在山碑。”枪声远去,初心如磬。
芳华之爱。“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听从祖国召唤。”一句口号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榕城知识青年与中学生纷纷来到北峰实践学习。仅岭头公社与红寮公社,前后接受知青人数达1500人左右。福州市属中学在境内建立的分校更是多达十余所,有福州一中、四中、十九中、福高、延安中学等,分布于吾洋、贵洋、九峰、山头顶、上仑、芹石、优山、大坂等村。这些知青告别城市,顶烈日,冒风雨,滚泥巴,战天地,用青春和热血开垦着这片土地,用真诚和善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智慧和才华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金色年轮,岁月如歌。再约第二故乡,春风十里,皓首怡然。
四季之爱。“凡游山者,胜事无常,而山灵之秘,或不欲令人人见之。”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闽垣名士魏杰游历此间,遇山水争奇,晴阴变幻,如历四季。而梅兰竹菊者,占尽春夏秋冬。“山寺别时风带醉,寒梅开处雪含羞。”林阳有梅,剪雪裁冰,坚贞傲岸。“篱园黄菊凌霜艳,座对芳兰向日香。”芹石有兰,空谷幽芳,清雅脱凡。“竹影摇空金碧瓦,莺声啼破蔚兰天。”庭前有竹,挺拔劲节,清峻不阿。“柴桑美酒竟陵茶,备办禅堂赏菊花。”篱下有菊,凌霜飘逸,淡泊致远。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周而复始,风物成诗。
美哉!山川能语,草木有声;天道不息,仁人无停。然寿山乡历史人文之绚烂,亘古至今,非一纸短书所能道尽。今谨列举十爱,以为一得之见。
《福州晚报》(2023年1月29日 A06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