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风华
孙一谦,明万历(1573-1619年)年间为南都(今南京)司狱,连江天王前街人。他在南都任职期间,严明狱规,处事仁道,囚犯敬仰他,也深受感化。孙一谦清廉持正、德行高尚,被誉为明代廉吏。他的事迹载入明纪神宗十七年本纪及福建省志。
《县文物志》载:“据旧志记载其故居在县西铺天王前街,已毁于火,故址仅余石阶、旗杆碣,在今爱国路中段。”其故居所在位置,即连江县天王前街被称作“白虎堂”的大厝。“白虎堂”大厝,是孙一谦后人孙柏府所建,“柏府”谐音为“白虎”。大厝六扇五间,规制庄重。据说,旧时宅院有围墙严密挡住,旁人只能通过侧门进入。墙内悬挂一面图腾旗,神秘又威严。另有传说,当时厅堂悬挂一幅大白虎的画像,虎面威风,象征当年司狱官清正严明的形象。大厝门前仍留有石阶、旗杆碣。因孙司狱的端肃美名,称之为“白虎堂”,极为契合。
在古代传统官员制度中,司狱官一职颇为特别,司狱官仅设于刑部以上,在县级以下不设置司狱官,由知县兼管。司狱官的官阶虽然不高,但掌管狱中所有囚犯的生活日常,实际权力也不小。
《明律》虽然规定应给予狱囚衣服、粮食、医药,但实际上监狱在施行上都没有按律行事。明代的分监制度与监狱管理极其混乱。监狱环境极其恶劣,存在不少陋习,狱卒借机酷虐狱囚,对囚犯敲诈勒索等。孙一谦到任后得知囚犯们所承受的悲惨生活,对监狱管理制度进行整顿,严禁狱卒欺诈行为,给予囚犯衣物和粮食,做到每个人都能吃饱,公平合理。他关怀囚犯,发现他们衣服破了,便安排人补好。由于狱规制度严明,狱卒再也不敢向囚犯索取分文。他在任三年,从未有囚犯因冻饿或被凌虐而死于大牢。上司来视察监狱,询问囚犯有什么意见,囚犯们感激涕零,答道:“孙司狱在这儿,让我们吃饱穿暖,我们都深感荣幸。”他的上司王世贞(明代名臣,太仓人,官至刑部尚书)对孙一谦极为赏识,作诗赞曰:“微官远道不须论,过里先高驷马门,非闵狱吏生来贵,为由于家有子孙。”孙一谦在南京任职三年,后转到灵山任职。临行前,囚犯们极为不舍,流着泪为他送行。
孙一谦的清廉善政,闻名朝野。明南京兵部尚书吴文华等官员俱为感动,皆题诗撰文加以赞颂。吴文华《咏孙一谦公》,诗云:“仕宦崇卑讵足论,于公贻庆自高门。莫云天道终玄邈,享未当身定子孙”,“三年司狴贯诚居,一片冰心只自知,赢得白云声价在,特勤司寇八行诗。”刑部郎中蔡献臣曾撰《送孙司狱之灵山所幕序》一文,对他的德政予以赞许。
1619年,他告老返乡,在鄱阳湖的归舟上,隐约听见有人请他去管理一方土地,他也恍惚答应了,身旁妻子听得惊恐。数天后,孙一谦病逝。因此,民间传说他去世后就成了地主神,护佑百姓。司狱官成神的传说,说明了民间百姓对他的敬仰。
明代侍郎董应举《崇相集》中的《三司狱传》,对孙一谦的厚德治狱、仁恤宽容作了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还提及一个司狱官苏梦赐,苏梦赐以孙一谦为榜样,处事仁道。狱卒告诉他,孙一谦虽有善举,但仍然没有得到升迁,他答曰,“善则善矣,何官之云?”于是,他在监狱中设置一锣,避免囚犯被私自虐待,并且请求上司以棺材收殓死囚犯。可见孙一谦的德政在当时影响巨大,成为朝野官员的楷模与荣耀。
《福州晚报》(2023年2月7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