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风到日本
2023-02-1304-23-5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金穑

image.png

隐元隆琦禅师造象。林观潮供图

  如果问历史上中国茶对哪个国家影响最深入、最持久,那只有一个答案:日本。

  自隋唐时茶叶、茶籽被日本僧侣带回去后,日本茶与中国茶其实就难解难分了,一直延续到当代。历史上很长时期内,中国作为茶业高地一直向日本单向流泻,但近代中国转而向日本学习茶业。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茶业的摧残,则擢发可数。中日茶业关系史,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内容厚实的专著。

  (一)

  唐宋时,团茶和抹茶传入日本。北宋时期,据统计商船渡日有70余次。宋代斗茶成风,习气亦飘至日本。日本先是大量模仿,后将其与本土宗教结合,催生出日本的抹茶道。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须从南宋时来中国学习的荣西和尚说起。

  荣西少时磨难,而意志顽强,素有宏愿,可惜相貌“矮且丑”,颜值太低,时常遭人嘲弄。不过,荣西就以中国春秋末齐相晏婴使楚的故事来回应,令奚落者哑然。荣西两次来中国,前后五年之久,除了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佛经,还钟情中国的茶文化。他用汉语写就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与《茶经》不同的是,《吃茶养生记》甚少提及茶的科学体系,几乎只谈茶的药物性能,充斥着中国道家养生的气息。1991年,为了纪念荣西1191年从中国带回茶种,日本邮政特地发行了“日本茶800年纪念”邮票。同年,日本还组织了“茶航路”访问团到福建等地访问。

  荣西返国后,在京都创办建仁寺。有人比对赵孟頫的《斗茶图》与建仁寺的《四头茶会图》,发现四头茶会装饰的源头显然是南宋时中国的寺院,但日本文化元素明显增多,如客人坐在榻榻米上接受茶礼。

  荣西之后的七八十年,抹茶道在日本萌发,经村田珠光奠基,武野绍鸥发展,直到千利休完成,其时已是明代晚期的事了。

  明代是中国茶史上著述最丰富的时期,不少有分量的茶书,如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罗廪的《茶解》相继传入日本,对日本茶文化影响深远。日本宝历六年(1756年),日本大枝流芳推出的《青湾茶话》就毫不讳言全书内容是从中国历朝历代茶书中摘录而来的,只是加注了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即便是自个儿观点,也处处流露出中国茶文化的影子,如文人和茶叶的关系,文人怎样用茶等。大枝流芳提出的清雅观,在中国的文人雅士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几十年后的1794年,上田秋成推出《清风琐言》,亦难脱窠臼,但更多地关注到日本茶叶情况。

  1854年,中国晚清时,出身于医学世家的小川可进的《吃茶辨》问世,其中中国文化元素就几乎殆尽。这也表明日本茶文化本土化的成熟。日本茶文化成熟之时,正是中国茶业顶峰时期。20多年后,中国茶业开始走向衰落,日本崛起,如同一个跷跷板。当然,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割也割不断。明治八年(1875年),山中吉郎兵卫等为祭奠已故父亲而在青湾举行的一场茶会,过后编有《青湾茗宴图志》一书。书中每席先绘场景,复以文字述其中各物,又择要将古董器物详细摹写于后,并就其形制、铭文等做了记录。茶会陈设中,福建文化的因子随处可见,包括黄道周的松石孤鹤图、隐元的书法、黄慎的百雀图等。

  (二)

  明末,日本大量从中国输入茶壶、茶碗,福建、浙江的瓷器多从福州、宁波出口赴日。《福建航运史》载有一则1641年7月的记录,10日是茶碗5000件,22日是茶壶710件,23日茶壶1127件。入清以后,数量锐减(说明日本茶具制作技艺已经成熟)。清代的中日贸易几乎是以中国的东南沿海与日本的长崎为纽带展开的。福建的功夫茶艺也随着闽商的足迹传到长崎。日本仁孝天皇文政(1818-1830)年间的绘画《长崎名胜图绘》《唐人坊内之图》就有大量功夫茶具砂铫、茶船、茶杯等。当今的日本学者也不隐晦日本茶道中的诸多元素取自福建、广东等中国的东南沿海。可以相信,福建的功夫茶艺也是这个时候传入日本的,并最终定格为煎茶道。但是,日本煎茶道的各个流派都尊隐元为煎茶道始祖。

  隐元是福建福清黄檗山住持,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率领僧俗徒众二三十人,从泉州府同安县中左所,即今天的厦门筼筜港,乘坐郑氏海商集团的船只起航东渡,7月5日到达长崎港。隐元东渡,将临济宗黄檗派传入日本,开花结果,形成了日本黄檗宗。隐元禅师,是继大唐时代鉴真和尚之后深远影响日本宗教、文化和生活景观的高僧大德。京都万福寺系由隐元禅师所创,在日本赫赫有名,日本国内500多座黄檗宗寺庙奉其为本宗。经由隐元禅师东传日本的,除了万福寺及佛门的一切外,据说还有煎茶法及饮食习惯,在日本发展成为“普茶料理”,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煎茶道的一些流派时不时还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用煎茶道茶法为隐元禅师献上一杯茶。当然,还不忘在寺院的古泉中汲水举办茶会,因为古泉名声早已传播到日本了。

  明初,福建饮茶习俗就传至琉球,琉球王国的外事活动就沿袭了中国的点茶法。明天启七年(1627年),琉球还开始尝试种茶。尽管土地贫瘠,不适合植茶,但他们依旧屡败屡战,终于折腾出了一款“琉球红茶”。后来,他们在最早植茶的地方立了一块“冲绳县(即琉球)茶发祥之地”的纪念碑。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琉球人向秀实来福建专门学习制茶,历时2年,归国后辟园植茶。随着中国饮茶习俗的改变,琉球亦步亦趋。乾隆时期琉球人生活中的“淹茶”,其实就是源自中国的散茶盖碗冲泡法,用的茶多是福州鼓山茶。琉球灭亡后的1900年,王室世子出资建立了一家叫丸一店的贸易公司,1902年丸一公司在福州开设了分号,主要经营茶叶,有自己的工厂。福州的茉莉花茶就主要通过丸一公司运往琉球。琉球人特别喜欢福建的乌龙茶、茉莉花茶(“香片”),反而不习惯日本本土的蒸青绿茶。

  《福州晚报》(2023年2月13日 A0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