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云
摩崖单字榜书古石刻在福州为数不多,有“寿”“福”“龙”“佛”等,十分醒目且有着不同的寓意。本文介绍其中部分古石刻。
于山“寿”字
于山风景区,“补山精舍”西,有株古榕,长于峭壁上南向,一个高2.23米,宽1.26米,丰润饱满的行书“寿”字占据了岩壁的大半部。传说道光十四年(1835年)秋日,有几人在此摆筵席为古榕树祝寿,一个叫奎联的满人写下这大寿字,因此得名“榕寿岩”,岩石背面刻有这三个字。
因“寿”字而成为吉祥树的这棵垂须盘错的古榕,根生石隙,根裹岩,岩围榕,榕岩相抱,长得“龙头凤尾”,岩旁的三个躯干构成似一个龙头,垂落的树须,像嘴边龙须,石旁错落有致地重叠交缠在一起树根如凤尾。绿荫枝叶三分之一覆盖补山精舍,三分之二伸向岩下挹翠园,若悬岩菊,亭亭如盖,翠绿葱茏,与“平远台”“补山精舍”构成天然罕见的古建、书法、树根艺术统一体。
乌山“寿”字
乌山有两个“寿”字,黎公亭西侧有一巨石,北宋熙宁年间福州郡守程师孟的手迹“霹雳岩”,正面题刻是王倩的草书“寿”字,红色字体,南宋淳熙年间刻石。另一“寿”字,半米多长,“躺”在邻霄台区域景观巨石上,刻于清朝光绪年间,与鼓山“福”字同款,均是清代画家章寿彝所作,2021年,拆除乌山顶原气象台周边建筑,才重见天日。
鼓山“寿”字
鼓山“寿”字,在灵源洞前蹴鳌桥下,深涧靠西山岩壁上,巨大的一“寿”字,正楷,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旁款题“晦翁”,即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所书,是鼓山单字最大摩崖石刻,也是福建省少见大字摩崖石刻之一。
“寿”字藏在桥下,“藏寿”谐音“长寿”,寓意藏“寿”显“福”。相传朱熹福州地区写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福”在乌山;“寿”在鼓山;“康”在长乐;“宁”在福清(康、宁二字未找到),“寿”字最大也最为有名。
鼓山还有一笔完成的“寿”字。鼓山服务部下方“望奎楼”下,石刻一笔不间断的“寿”字,神龙般飞舞引人瞩目,不少人用墨拓去,然后制作成中堂悬挂。
鼓山“福”字
鼓山“福”字石刻位于灵源洞内,东向,行书,字径64厘米,此字流畅率意,生动活泼,在省内有很高知名度。题字者为清代画家章寿彝。
乌山“福”字
《乌石山志》载:“在双梦峰下,宋朱文公楷书‘福’字丈余,镌石。”原先的福字坪位于乌山双梦峰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坪上建了一座大型的水塔,“福”字从此便长眠池底,年久被毁。为使“福”字重现在市民面前,2009年在乌山北坡公园白猴洞左侧的大岩石上,新刻朱熹手迹字径4.25米“福”字摩崖题刻,旁镌朱熹晚年字号“晦翁”二字,赤红的大字,从紫清园入口便能看到,双梦峰下的“福字坪”也被挪到紫清园,景区内建“榕亭”,绿化以桃树为主。
福州福山郊野公园福字坪上巨大的“福”字,拓自乌山上朱熹所书的“福”字,高约4.4米,气势雄伟,是迄今福州最大的“福”字摩崖题刻。
鼓山“龙”“虎”字
鼓山上山古道的更衣亭西侧壁岩,在巨大摩崖石刻“慧日辉煌”下,有独特的清光绪年间戴定邦一气呵成的一笔草书“龙”“虎”题刻,笔势飞动,跃然于石上。“龙”“虎”对称,似虎踞龙盘,字高约1米,宽约0.5米。
戴定邦,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一生追随“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左宗棠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时,戴定邦为总兵官、提督,曾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戴定邦挽:“千载证丹忱,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中兴论元辅,湘乡一人,湘阴一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戴定邦游鼓山,草书题刻一笔“虎”。
另一个单刻“虎”字,也在更衣亭西侧壁岩上,南向,草书,字高157厘米、宽94厘米,龙城秦篪于同治癸酉年孟冬月勒石。秦篪的一笔“虎”草书写得十分生动。传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此“虎”字便会变成真虎,常常出来伤害周围的百姓和牲畜。为了防止虎再伤人,人们便在字的旁边围筑石墙以圈之,自此此虎不再伤人。
鼓山的其他单字石刻
“心”与“佛”字在鼓山更衣亭东侧东南向,一块直径53厘米圆形岩石上,楷书,字径49厘米。更衣亭东侧“眼底浮云”石刻上还有一个大大的“佛”字,刻成一尊佛的形象,高0.71米,宽0.42米,此佛似在诵经。像上右刻小字“南无佛陀”行书。
“忍”字刻在鼓山十八景达摩洞口,西向,篆书,字径17厘米。“梦”字镌刻于鼓山十八景蟠桃林岩上,东向行书,字径38厘米。
《福州晚报》(2023年2月13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