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学堂旧址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供图
从船政学堂毕业的最早的一批学生(资料照片)
重建并活化利用的船政前后学堂欧阳进权 摄
船政留学生们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学院合影。(资料照片)
“一座学堂,引领一个时代。”
156年前的一天,彪炳史册的船政学堂建成投用,培养出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629名毕业生,在中华民族自强之道、向海图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百年船政教育薪火相传,船政后人闪耀各行各业,百年船政将加快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用人不拘一格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申请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并获准。
从1866年7月开始筹备,到12月16日赴任陕甘总督,在短短五个月里,左宗棠作为船政蓝图绘制者,为船政做了十分艰巨的准备工作。他还力荐林则徐女婿兼外甥、原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
后人评价“船政创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
沈葆桢办船政时,对近代科技并不熟悉,但他放下架子,努力学习,还派幕僚梁鸣谦深入工厂,向外国员工请教。梁鸣谦逐日把学到的新知识反馈给沈葆桢,两人逐渐由外行变为内行。
左宗棠、沈葆桢秉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起用了一批出身背景各异的士绅乃至普通百姓和华侨,担任船政提调委员、监工委员、舰长、教师等各类重要职务。
这个各怀特长的开创者群体,成为船政的中坚力量。
第一所新式学堂
百年前,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列出三项任务——造船、办学、兴海军。
1866年末,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附属教育机构,命名“求是堂艺局”,取“实事求是”“求是求实”的寓意。
1866年12月23日,船政工程全面动工时,学校同时也开始招生,最早开设驾驶专业,第一次招考考题是沈葆桢出的《大孝终身慕父母论》。
福州少年严复报名应试,当时他父亲初丧,见此命题,文情悲切,考取了第一名。
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艺局开学,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诞生了。当时校舍尚未建成,学生暂在福州城内白塔寺、仙塔街和马尾的亚伯尔顺洋行学习外语、数学等基本课程。
1867年6月,位于船政的校舍建成,求是堂艺局迁到新址,更名为船政学堂,分为驾驶学堂、制造学堂。
前学堂又称法文学堂,由法籍洋员采用法语教学,教导船舶制造和机械工程等内容,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学校。并附设绘事院,培育舰船设计师和工程制图人员,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制图教育机构。
原白塔寺、仙塔街教学点并入后学堂,又称英文学堂,由英籍洋员教导,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学校。
1868年,船政开设艺圃,招募15岁至18岁学徒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这是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这意味着船政职业教育不设天花板,应用技术型人才学习优异者可以进入船政学堂学习。”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比如陈兆锵曾经是艺圃学生,升入后学堂管轮班学习,并以“考列优等”任北洋海军“定远”舰大管轮,后来历任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成为近代中国首位海军轮机中将。
“卷王”是如何诞生的
百年前,船政学子们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进入船政学堂后,除了学习经史策论等传统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外文、高等数学和科学知识,比如后学堂驾驶专业学生要学习航海天文学、地理知识等。
船政实行工学紧密结合的厂校合一体制,同时创办船厂和学堂,规划统筹加上交叉融合。
学堂教习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学生既学习又承担生产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法语,船政第一任正监督日意格,组织前学堂教习编撰中国近代第一部汉法词典——1874年出版的《汉法语汇便览》。
去年,陈悦将偶然发现的1886年出版的船政教科书《华英译本》捐给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是目前已知第一本船政学堂教科书实物。
从假期和考试制度安排来看,船政对学生考核非常严格。学生在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和春节)才能放假,星期日给假一天但不许回家。
学员入学3个月后开始甄别考试,通过者每月发放四两银补贴家用,未通过者革退。教学开始后,每3个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一等者赏银10两,二等无赏无罚,连续三次一等,另赏衣料。连续三次三等者勒令退学。
船政学堂有三种教学模式,堂课、厂课和舰课。学生在校学习完成后,到船厂或练习舰上实习,实习考核通过才能毕业。
“船政教学‘严进严出’,淘汰率高达2/3。”陈悦说,第一届制造专业招105名学生,最后只剩39人毕业。
超强学霸横空出世
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和学生成才,1867年起,船政后学堂又从香港中央书院(后称皇仁书院)等学校招成绩优秀、具有良好英文和西学基础的学生入学船政,组成了奇特的外堂生班级。
从香港学校招生,此后成为船政学堂一项传统。
从1867年到1874年,一批中国少年以突飞猛进的学习进度成才。
船政培育出近代中国第一批舰船工程师,全面接管船政的技术性管理工作;
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专业的海军军官,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军官教育培训的基础模式;
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具备近代工业知识的职业技术工人,掌握了船政的技术生产工作。
随着第一届学生的毕业,沈葆桢感受到要全面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派遣其中的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窥其精微之奥,宜置之庄岳之间”。
1877年,船政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驾驶学堂的学生被派往英国留学,严复、叶祖珪、萨镇冰等人通过入学考试考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制造学堂和艺圃的学生被派往法国,在巴黎矿务学校及自由政治学院等学习深造。
到1911年,船政一共派遣107名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留学生们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回国后在造船、铁路、矿业、冶炼、邮电等方面贡献颇多。
再现船政文化城
从1866年末到1911年,船政学堂共培养548名毕业生,包括启蒙思想家严复,海军将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林泰曾、萨镇冰,外交官陈季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活跃在近代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和交通等领域。
船政人才的成就,远高于同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这源于船政探索了一条比较符合国情与科技规律的人才培养路径。
船政学堂教育模式和人才还传播到天津、烟台、江南(南京)、黄埔(广州)等地,衍生出近代一座座海军学校。
李鸿章评价“闽堂是开山之祖”。
而且中国近代海军历任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乃至中高阶军官大多是福州籍,或毕业于船政教育衍生的海军学校。比如,在民国初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从萨镇冰到陈绍宽一连十余位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均为福建籍。
近代海军“无闽不成军”,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
辛亥革命后,船政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后合并为海军学校,1949年迁至台湾地区。
艺圃先后改名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私立勤工学校,最后更名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销,各专业分别并入其他院校,即今天的福建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1982年,船政职业教育在马尾复校,发展成为目前位于仓山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现在位于马尾的福建航运学校和福建省船舶工程技术学校,也与船政职业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船政后人同样闪耀各行各业。萨镇冰之子萨福均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衣钵传承人,一生与铁路打交道,领衔修筑了成渝铁路。
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也是船政后裔,其曾祖父屠宗年是船政早期的宁波籍舰长。屠宗年1866年随同乡贝锦泉等人来到船政,后担任“湄云”舰管带,长期镇守辽东海岸。
如今,船政学堂旧址将再次传出琅琅书声。2022年,船政文化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三期)开工建设,对原船舶工程技术学校旧址建筑等既有建筑进行修缮更新,以及对马限山部分景观实施改造提升。
三期全部完成后,整个船政文化城轮廓更清晰,一期、二期以参观体验为主,三期有教学、研学等内容,中国船政文化城成为综合性、复合性传播和普及船政文化的大“博物院”。
(欧阳进权 杨明新 吴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