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赤潮激荡的闽东
2023-03-0503-08-3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吕南勋

  闽东地处福建东北部,包括今宁德市的福安、福鼎、宁德、周宁、霞浦、柘荣、寿宁、屏南、古田九县和今属福州市的连江、罗源两县;北携群山,南濒东海,古称“闽浙之左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闽东各县相继成立党团组织,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建立和发展群众组织,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军入闽的大好形势下,闽东地区工农革命运动走向高潮。福州“四三”反革命事变,特别是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刚刚兴起的闽东革命斗争遭到反动派的残酷摧残。

  一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这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付出沉重代价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八七”会议唤醒了转入低潮的中国共产党人,闽东地区的革命斗争烽火在反复的组织重建中重新点燃。

  1931年4月,从闽西苏区调到福州市委担任农村巡视员的邓子恢亲临福安,帮助整顿建立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福安柏柱坪报恩寺,邓子恢作出“大力建党,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决定,提出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等“五抗”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口号。“五抗”斗争在广大农村得到热烈响应,赤色农会、贫农团等农民组织象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同年10月,邓子恢到连江指导杨而菖发动农民开展秋收减租抗债斗争。长期受地主奴役压迫的贫苦农民一下子挺直了腰杆,第一次敢于对地主豪强们说“不”。十多天下来,百分之九十佃户的田租减了下来,斗争取得了胜利,并掀起了为保卫减租减息斗争成果的连江“透堡暴动”。这是一场震动全闽东的农民暴动,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点燃的革命星火震慑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唤醒了人民大众,揭开了闽东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推动闽东革命烽火从此走上燎原之势。

  二

  1932年1月,富有斗争经验的陶铸调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他在大力恢复发展党组织、组织城市工人运动、开展抗日民主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他主持召开福州中心市委扩大会议,作出“连江、福安两县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在农村中进行解决反动武装,帮助及发动农民起来斗争,要在这样的斗争当中,去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的决议。随即,陆续派出任铁锋、叶飞、曾志、江平、赖金彪等到闽东,充实加强党的领导。

  1932年6月,陶铸来到福安、连江,指导当地党组织建立工农游击武装。6月19日,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支队(也称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连江县官板镇合山村观音亭成立,林炳光任队长,杨而菖任政委。9月,福安中心县委发动“兰田暴动”,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詹如柏任队长,马立峰任政委。两支队伍一经成立就主动出击,一支队活跃于福安、寿宁、周宁等边界地区;十三支队开辟合山、长龙根据地,主动出击罗源飞竹,积极开展连罗山区的游击斗争。

  随着打土豪、分粮食的武装暴动不断兴起,一支支游击武装纷纷建立。1933年春,闽东遭受国民党军队的残酷蹂躏,农村普遍出现饥荒。然而,地主土豪劣绅却拥有大量的存粮积谷,趁机抬高米价,牟取暴利。闽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游击武装随即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粮食斗争。5月,叶飞、颜阿兰在宁德组织霍童暴动,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10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甘棠暴动,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五支队。至1933年底,闽东共建立了7支工农游击队。他们将一系列武装暴动没收的地主粮食和财产分给农民,使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闽东党组织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发展了为解除反动大刀会对革命威胁破坏的群众性自卫武装组织——红带会。1932年底,第一支红带会在寿宁大安乡成立,继而迅速向闽东全境发展,人数最高时达10万人,出现了“红带到处飘,号角震天响”的轰轰烈烈斗争局面。红带会是闽东革命斗争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创举,为闽东革命斗争历史增添了丰富内涵,在福建乃至全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在大力发展陆上游击武装的同时,海上游击队也积极创建起来。闽东海岸线蜿蜒漫长,港湾、岛屿、沙礁密布。为在沿海取得立足点,打开海上通道,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于1932年五六月间,率先在宁德三都澳建立海上联络站,至1934年,相继在福鼎到连江沿海一线建立了多个交通站和海上游击队。其中有1934年1月曾志赴霞浦西洋岛收编柯成贵队伍改编的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独立营和3月中共连江中心县委组建的闽东红军海上游击队连(江)罗(源)总队两支较大的队伍。海上游击队在交通站、联络站的配合下,活跃于闽东苏区的千里海域,截击敌人海上交通运输,购买武器弹药,护送红军伤病员和来往同志过境、传递情报、输送日常物资……成为闽东苏区武装斗争的重要力量。叶飞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我人民海军的前身”“真正说闽东苏区与其他苏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有海上游击队……”。

  三

  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和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闽东各地工农红色政权的建立。自1933年5月到这年年底,相继成立了连江、寿宁、福安、安德等县级红色政权和数以百计的村革命委员会以及局部地区的区、乡苏维埃政府。农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遍布全区农村。1933年底的“福建事变”又暂时削弱了闽东反革命力量,闽东党组织充分利用这一时机,领导发动了全区性的工农武装暴动。各地游击武装一举攻克马鼻镇,发动赛岐暴动,两度围攻霞浦县城,占领柘洋、秦屿,攻陷寿宁南阳镇……革命风暴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全区。

  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正式选举成立了以马立峰、叶秀落为正、副主席的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福霞、安德、安福、福寿、霞鼎、连江及随后成立的罗源、周墩、霞鼎泰9个县苏维埃政府和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面积达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领导近百万的苏区人民。

  苏区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田运动。曾志同志参照闽西苏区的分田政策、经验,起草闽东苏区的分田大纲,并在福安柏柱洋进行试点,而后全面推开。当时,“全区分田的地方遍及柘荣、宁德、霞浦、寿宁、连江、罗源等县”,五六十万农民分到了土地,打破了这一地区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与此同时,苏区政府积极抓春耕、夏种、秋收,发动群众养鸡鸭、养猪,发展工商业,举办“列宁小学”和各种补习班等,推动苏区建设进入“黄金时代”,成为全国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闽东苏区的创立,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配合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随后,闽东苏区的反“清剿”斗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闽东党和红军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在新四军成立之初的1.03万名将士中,闽东将士共有近1700人,占16.5%。闽东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全闽东有1031个村庄被毁,4万多名群众被敌杀害,被灭绝户1.73万多户,被烧拆毁房屋13.1万多间;宁德市登记革命烈士7326人,连罗地区登记革命烈士763人。闽东人民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福州晚报》(2023年3月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