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端彬
行镇妈厝是长乐古城区的古民居,建于吴航街道石狮头村,由三座古厝组成,坐北朝南呈梯田状。前宽50米,后宽45米,长65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行镇妈厝主屋称“大座”,居中,为六扇五间七柱出游廊双披榭,前后共两进。前座称前落,后座称后落。大座东边和前落并排相连,有六扇五柱前后披榭一座,称“五柱”。五柱天井中有口四角井栏的水井,泉水清澈。大座后座(后落)东边有幢四扇古宅,叫“小落”。五柱与小落之间有座娱乐楼,为娱乐场所。主屋西边有书斋,县城文人时常聚集于此吟诗作赋。书斋北面有十间并排的边房。边房中有长廊相通,用作厨房或餐厅。边房北面即整个建筑群西北角有个酒库(酿酒场所),俗称下里店。下里店中也有口四角井栏大井,专供酿酒用。其水质纯净透明,泡茶尤佳。大座五柱的前天井左右两边均置有花坛,春有玫瑰,夏有石榴,秋有菊花,冬有山茶梅花,四时百花吐艳。此外配有两口大金鱼缸,口径1.2米高达0.8米,缸内鱼儿畅游。
整幢建筑群中所有廊、天井、庭院、门石等均用精加工的花岗岩大石板铺砌。青石磨光的柱石精雕细作。所有的柱、梁、檩、椽板的用材均取自百年巨杉,厅屋的大柱围长近2米,中檩直透22米长,且头尾直径粗细一致。柱石的石雕、窗、门的木雕,其人物花草、飞禽走兽、鱼虾蝙蝠巧妙多姿,栩栩如生。大厅的灯梁的樘座木雕前落为“双狮戏珠”,后落有“李白观书”,均是贴金的楠木,可见其珍贵。厅堂的楹联佳句笔墨端庄洒脱,充分呈现郑氏家学渊源与厚实的文化底蕴。
主屋前落大门前有大石埕,人称“行镇妈埕”。埕宽30米,深8米,石板铺面。石板埕左右有旗杆碣。建筑群东南角与西南角各立石狮一尊。石狮呈蹲卧状,狮面端庄,身高0.7米,身长宽各0.5米。双狮相峙气宇轩昂,东边那头石狮被盗,仅留西边那尊石狮。石板埕前还有正方形花园,是练武健身的场所,花园中有一口月爿池。花园西北角还有一个马房。
大座前落大门朝南偏东。门前有三级石阶,进大门就是前廊,前廊有屏风。由前廊进入天井有一级台阶。前天井深8.5米,宽13米,左右披榭各两间。天井进至厅前廊有三级台阶。厅前廊深4.5米,大厅宽5米,前厅深7.5米,后厅深3米,前后厅中有插屏门,左右可通行。前廊横楣和大厅横楣上悬挂“武魁”牌匾两面。一面是郑行镇的,一面是其五子郑茂笃的。父子两人中武举后例授武略骑尉。大厅左右有前后厅堂房和前后墙边房八间主居室。室宽3.5米,深5米,室中有楼。后廊中间直通“后落”大门,并把后廊和天井分隔为左和右。
后落与前落布局大致相同。后落设有大厅门,其廊楣与大厅楣分别悬挂文魁牌匾。一面是郑行镇长子郑茂驾国太学生牌匾,一面是郑行镇四子郑茂敦准授贡元,例授修职郎。
整幢建筑群中,各落均有0.62米厚风火墙相隔,并有门相通,东西左右墙头均马鞍翘角。行镇妈厝是长乐古城区最为雄伟最为壮观古宅。它规模之大,用料之精,远超“五第十八里”。
闽海两度沦陷,长乐县衙被敌寇占据,衙内建筑物损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县长宋庆烈将行镇妈厝作为他的官邸.当他离任赴德化时,深情地伸手敲打大厅中的大柱赞不绝口:“万把担(谷)家财容易,盖这样大厝艰难!”对大厝依恋之情溢于言表。
郑行镇(1783—1829),号芝田,清嘉庆丁卯(1807)科武举。其夫人路北村李氏(1786—1855)贤惠能干,俭朴聚财。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50年才建成这幢行镇妈厝。妈,长乐话音马,婆婆的意思,行镇妈即行镇夫人。此厝是行镇夫人呕心沥血所建。后人为纪念这位女贤人,故将此厝称为“行镇妈厝”。
《福州晚报》(2023年3月9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