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帮拜妈祖
2023-03-1903-24-5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20230318_A06_02_4.jpg

天后宫。

  笔者曾在三坊七巷观看“茶帮拜妈祖”活动。着蓝色汉服青年抬着扬帆福船模型,举着“茶”字大旗和番号旗,鸣锣开道。随后挑着茶担的小伙子吆喝着茶帮号子,穿汉衣裙的年轻女子一边捧着茶叶一边“摇青”而行,“茶帮”队伍从南后街一路向东拐入郎官巷。

  笔者跟随这近百青年组成的“茶帮”队伍,进入静静坐落巷子西段南侧、紧挨绥安(建阳、建宁)会馆的“天后宫”里。

  宫内正殿、戏台及两旁酒楼木构件雕工精湛,悬钟与飞天雀替等精雕细琢且均镏金。正殿顶部有鎏金藻井,藻角呈八角形。殿正中间供奉妈祖神像。

  福州本地天后宫大都建于水滨,而商帮则“馆庙合一”,在会馆内附设天后宫。建宁人为何在福州繁华街巷中建天后宫?

  这得从它始建年代元朝说起。那时三坊七巷河道纵横,郎官巷西口与大、小水流湾相连,通罗城大濠的浦尾,可达船只。据《绥安会馆碑记》记载,“闽北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暨转运天津等处者,险历滩河,逾越海澨,莫不感戴神灵,生计日隆,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建绥安(建宁)会馆就同时建了天后宫。今衣锦华庭小区边,竖一石碑,那儿就是小水流湾,很多货物都是从小水流湾进入大水流湾天后宫,在天后宫前码头卸货。不过,随岁月更替河道变窄缩小以至消失,楼房替代,码头遗址踪影皆无了,留下了如今清代重修的绥安会馆与紧挨的天后宫,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帮拜妈祖”的活动。

  鱼贯进宫的茶帮青年整齐列队,在司仪指引下,朝鎏金藻井下的妈祖金身,行三跪九叩之礼,铿锵虔诚吟诵:“一滴洒天天清,一滴洒地地宁,三滴洒水海晏河清。”“双螭戏鼎,乌龙出海,天后佑我,四海茗扬;仙泉浴盅,重洗仙颜,天后佑我,茶路太平”,按照清朝年间茶帮独有的祭祀法式冲泡茶叶,敬献妈祖。

  “茶帮拜妈祖”民俗文化,始于清朝的闽台茶业的魁首洪天赏。洪天赏出生于台湾金门,6岁跟随伯父到福州习武学文,成年后,重操父业,投身航运。仅有木船的年代,出海祸福难料,海上女神妈祖成了航海者的精神寄托。金门人出海前,都会携带贩卖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拜祭妈祖,祈求一路平安,庇护他们勇往直前。光绪四年(1878)洪天赏开创洪怡和商号,贩卖南北土特产及各地名茶,从福州北上航行东北、南下到东南亚等地。行前,他延续金门商帮拜妈祖的习俗,在三坊七巷天后宫祭拜妈祖。

  光绪十年(1884),洪天赏将商号改名洪怡和茶庄,专业贩茶。光绪十八年(1892)送年仅9岁的独子洪发绥进福生隆茶行拜师学艺。洪发绥学成回家,父子俩勤恳经营,开办了洪家福胜春制茶厂,制作销售茶叶(八成以上为茉莉花茶),销往新加坡、印尼、美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开创了中国茶叶连锁店的模式,“刀牌烟仔洪家茶”成为两岸茶客的口头禅。1933年“洪字茶”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获得银牌奖章,创造了茉莉花茶的辉煌。今江滨西大道285号依然矗立着4层楼高的福胜春制茶厂旧址,为福州市历史建筑。

  春、秋茶采收交易旺季是农历三月和九月,恰逢妈祖诞辰与飞升之时,装载闽北武夷山茶叶的船只顺闽江下,进入三坊七巷的河道,“洪家”就组织茶帮于福州天后宫进行敬茶仪式。首批茶从水流湾运抵天后宫门前码埠卸货,茶帮的人们穿着草鞋,担着茶担,一路吆喝,进天后宫敬香,将最好的第一泡茶以特有祭拜形式献给妈祖,表达对“水上茶路”一帆风顺的感谢,也祈求经过福州的茶,进天后宫内交易后再运至大船上,沿光明港出闽江,扬帆台海、东南亚,走向世界,畅销海外。金门的“商帮拜妈祖”演变为福州特有的“茶帮拜妈祖”。福州著名学者、诗人“石遗老人”陈衍将洪天赏的故事收录在《石遗室文集》中,还为他写了墓志铭。

  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物资,水上茶路的“茶帮拜妈祖”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历史见证。东南亚以及韩国、琉球群岛等地区的华人华侨,也纷纷组团参与这海上丝绸之路信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追寻祖辈历史足迹。

  《福州晚报》(2023年3月18日 A06版 闽海神州, 3月1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