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不朽的海军精神纪念碑
2023-04-2202-54-09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32

“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不朽的海军精神纪念碑

1682233136609513.png

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

  18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海战。在这两场战役中,近代中国海军将士坚决抵御外辱,忠心报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提到的马江昭忠祠,同时供奉着甲申、甲午海战英烈。“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是对中国海军精神、船政精神的最好诠释,奠定了马江昭忠祠作为我国唯一一座近代海军纪念专祠的特殊地位。

  悲壮: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嵌于马江昭忠祠前厅内壁上,为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于1922年农历壬戌八月所书。它的故事要从近代中国两场悲壮的海战说起。

  1884年,中法关系交恶。为了胁迫清王朝在外交上让步,法国政府威胁要攻占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军机构——船政。1884年7月14日,法舰以“游历”为名进入位于马尾的福州通商口岸。清政府却谕令“彼若不动,我亦不发”,船政轮船水师坐失战机。

  1884年8月23日,法舰发动突然袭击,挑起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场海战。由于被清政府的命令束缚手脚,船政轮船水师被动应战,浴血厮杀,最终全军覆没。据不完全统计,船政将士殉国者达800余人。

  10年后,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战争中,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以船政毕业生为中坚骨干的北洋海军,虽然装备落后、供应不足、缺乏应援,但顽强作战,与日军初战丰岛,鏖战黄海,最后在威海卫保卫战中苦战至弹尽粮绝而悲壮覆亡。

  “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造就海军史上‘无闽不成军’的传奇。在最为惨烈的甲午黄海海战中,上演了‘船政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的悲壮史诗。当时,北洋海军参战的12艘主力战舰中,有11名管带(即舰长)毕业于船政后学堂,其中9人还是同班同学,其中4人在黄海海战中以身殉国。”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

  面对敌人,海军将士殊死抵抗。面对绝境,他们以死明志,涌现出许多悲壮的故事。

  在马江海战中,“振威”舰管带许寿山率舰对抗3艘法国巡洋舰,以弱敌强,力战不屈,沉没前还向法舰射出最后一炮;舰沉之际,舰上士兵将一面崭新龙旗升上桅杆,表示“舰虽亡,旗还在”,号召其他军舰坚持作战。在甲午海战中,管带邓世昌指挥重伤的“致远”舰撞击日舰,不幸功亏一篑,舰沉落水后拒绝救援,以死殉国;“定远”舰遭日军偷袭重伤,为免资敌自行炸毁,管带刘步蟾自杀殉国,实践了“苟丧舰,必自裁”的诺言。

  “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船政英雄、海军英雄英勇顽强、誓死报国,铸就了中国近代海军不畏强敌、奋战不屈、坚韧顽强的传统,体现了海军之魂、民族之魂,这种精神应该被永远铭记。”陈悦说。

  曲折:甲午英烈魂归船政故里

  马江海战后,闽江沿岸军民自发组织打捞英烈遗体,并分九冢安葬于马限山沿江东南麓。1885年,船政大臣张佩纶奏请清廷修建马江昭忠祠。同年,清廷降旨在九冢东侧建祠,由新任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修建,次年竣工。

  马江昭忠祠原祀甲申战役诸先烈,甲午海战英烈缘何入祀其中?这背后藏着一段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马江昭忠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1920年,海军总司令蓝建枢令福州船政局局长、海军轮机中将陈兆锵主持重修。蓝建枢、陈兆锵都曾是船政后学堂的毕业生,同在北洋海军服过役,参加过甲午海战,经历过战友、同学在身边倒下的痛苦。当时,蓝建枢、陈兆锵等9人联名提议,将甲午死难将士入祀马江昭忠祠。

  这件联名呈文写道:“我国海军自兴创以来,甲申中法、甲午中日两役,实为沉痛之历史,而我国人所永永弗忘者也。”甲申之役后,因朝廷敕建马江昭忠祠,死难人员得以“岁时致祭,垂危常典,而甲午一役尚付阙如”,因此“恳请大总统乞将甲午一役死难将士姓名并祀于马尾之昭忠祠”,“以表风烈而励忠节”。

  未料到的是,这封呈文很快被驳回,因为当时政府内部有人回忆起,清末时海军曾在天津建有一所北洋海军昭忠祠,认为没有重复建祠的必要。经过调查,天津的北洋海军昭忠祠是在甲午战后由海军统领叶祖珪申请,后于宣统年间获准建设,但是建成后还没启用就经历辛亥革命,此后被私立觉民中学占用,海军部与之磋商收回无果。鉴于天津海军昭忠祠收回无望,1922年4月,海军部批准甲午英烈入祀马江昭忠祠。

  “关于入祀英烈名录,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王晓芹说,早前,海军部发现甲午海战船册及请恤卷等档案丢失,导致英烈名单无据可查。1918年开始,海军部下令在舰队诸人中征集甲午海战死难人员名录。为让英烈“登列牌位,以示不朽”,1922年,陈兆锵在《福建省长公署公报》刊登启事,发动英烈家属和知情的亲朋好友提供资料。

  1922年农历八月十八(甲午黄海海战农历纪念日),合祀仪式隆重举行,包括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左翼总兵林泰曾、右翼总兵刘步蟾在内的244位甲午海军烈士入祀,同时还一并将1900年庚子事变中牺牲的海军将士入祀。为合祀事宜进行的修缮工作竣工后,陈兆锵挥笔写下《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以今岁夏历八月十八死难之日,奉栗主以进,其时忧愤自殉,暨夫庚子拒敌被难者皆传之,昭公道,重同气也……”

  如今,一代代船政人仍在努力调查、补充英烈名录。经多方考证、补充,马江昭忠祠的甲午英烈名录匾现已收录277人,甲申英烈名录匾收录854人。

  专祠:

  近代中国海军的精神圣地

  百年间,马江昭忠祠虽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1920年重修时的格局。在那次修建中,陈兆锵对马昭忠祠做了整体规划,重修了祠堂建筑,添建戏台、楼阁、花厅、回廊等,在东侧加盖一座二层小楼,还在烈士墓前立“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墓碑,用舰船铁板制成一座碑亭,以此为英烈遮风挡雨。

  1920年8月,重修工程完成后,陈兆锵提笔写下《重修马江昭忠祠墓记》。碑文原本刻石两块,后世留存墓记文字只有后半块内容。2021年9月17日,王国平、陈悦等研究者将从台湾找到的墓记完整底稿送到马江昭忠祠,让残缺半个多世纪的碑文,首次得以全文亮相。

  在墓记的开篇,陈兆锵从汉高祖祭祀战死者讲起,指出:“事不论成败,官不校崇卑,其为国效死者,必使其千秋万岁后,仍立于不朽之地。”

  这次的重建和合祀确立了马江昭忠祠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纪念专祠的特殊地位,它也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精神圣地。

  1933年2月13日,南京政府海军部将每年的8月23日(甲申中法海战公历纪念日)及9月17日(甲午黄海海战公历纪念日)定为海军纪念日,规定当天由在闽海军最高长官率领海军人员到马江昭忠祠致祭。1936年7月28日,海军部颁定《马尾昭忠祠甲申、甲午海军阵亡将士祭典仪序》,马江昭忠祠的祭典首次有了法定的祭祀仪轨。如今,马江昭忠祠依旧沿袭着公祭日的传统。

  昭忠华夏,碧血千秋。马江昭忠祠见证了船政和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也见证了近代中国海防自强梦的演绎。如今,它依旧伫立在马江之畔,提醒着世人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继承先烈的爱国精神和向海图强、振兴中华的宏图之志。

1682233286734834.png

马江昭忠祠

  □专家品宝

  石碑奠定马江昭忠祠的地位

  ■特邀专家: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 王晓芹

  甲申、甲午两役皆有船政学堂毕业生身影。一座学堂,两只舰队;一群将士,两场海战。这曾是近代中国试图富国强兵的努力。马江昭忠祠合祭的是中国近代海军两次抵御外辱的阵亡将士之灵,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一往无前地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自始至终焕发着中国人民、中国海军不屈的精神。

  “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不仅是两役英烈合祀的记事碑,还是一块海军英烈纪念碑,由此奠定马江昭忠祠在中国海军史、海洋史上的地位。

  (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吴丹红 记者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3年4月22日 A08版 榕博探秘 镇馆之宝)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