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初越
严复(资料图)。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先生溘然长逝于福州城郎官巷宅中。百多年来,对严复先生的各种评价可谓纷繁,前总理李克强在参观严复故居时,一番话说得何其温和而真挚。他说:“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天演论》手稿,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是的,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而且,如果不怕古文深奥、不认为古文过时的话,我们还应该完整、公正地阅读严复。作为一个公认极重要的原创型思想家,他的作品、书信全集,一直要等到2014年才得以正式出版。之前,他的很多思考,其实是长期处于被遮蔽、割截之下。譬如在“文革”末期,严复从批孔反儒的法家斗士,忽然沦为复辟帝制的思想落伍者。多数人认知里有两个严复,一个是进步、开明的中年严复,另一个是保守、颓废的老年严复。这种机械、武断的评价至今存在相当多人印象中。很可惜,这对于我们理解真正的思想家是无益的——即使我们貌似尊敬他,其实也只是尊敬一个被漆饰过的偶像而已。
我们今天敬重严复,首先是他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严复曾获评价:“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说的也是这层意思。其次,尤其难得的是,在中西两种文明上,严复都有得天独厚来自第一手、来自生活与专业上的深入体验与研究,所以他对晚清民初的情势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都有一种深切著明的观察,由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深刻的洞见——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文教方面,严复的见解都是不流俗、不媚势、不媚时且洞烛幽微的。
正因此,鲁迅也佩服他“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历史学家雷颐先生向笔者感慨道:许多严复同时期的思想家与政论家,当初的学问水准在今天看来,多有不足之处;而严复先生,一系列预言虽然当时响应者寥寥,百年后无一不验。这实在令人惊叹。
第三点,我们要说,比起另一位可敬的匕首投枪型的思想家鲁迅,严复更是属于未来的先知。严复不仅仅是黑暗中启蒙导路的思想家,更是文明火光的呵护者与守望者。在他学术生涯与教育生涯中,他并不一味峻急地摧枯拉朽,而是更注重对既有道德的精心扶植和民族精神的长远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政府任命严复为第一任北大校长可谓知人善任。
严复在《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1914年)一文中,将“忠孝节义”四端视为中华民族之特性,认为应以此为“立国精神”,广布学校民间,让人民传诵讲习。他临终在寓所手书遗嘱第一条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位老校长的精神视野,其实是较后来新文化运动诸公更为通情达理与睿智深厚的。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语)。随着时代演进,我们会愈来愈发觉,这位北大老校长当初被嘲为落后与陈腐的地方,往往是源于他内心深切、忠厚的家国之爱与人类之爱。
这里,我们不免要提及《天演论》。这是一部半著半译的书,是严复最初成名的著作,但他最遭后人曲解与误用的也是这本书。百年来,严复所发明的“天演论”被风急火燎的爱国人士简化成军国主义版的“进化论”,进而是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却不惜毁弃人伦道德、破坏自然生态的极端的功利主义、丛林守则。似乎不让主体无限强大起来,就会被天道所弃,这种逞强斗狠的哲学贻害无穷,但并不符合天演论宗旨。天演论主张适者生存,并不是一味推崇强者,以为唯强者才有资格生存。严复对知识界流弊早有所预见,故在其后来著作与书信中,反复申言极端功利和一味追逐富强的危害。严复重视真正的品德教育,所以给门生熊纯如信中直率地说:“教养两字,虽亡国亦不可无,不可不加意也。”他不满意知识界中弥漫的速成救国论,提醒“一蹴而就之治世不可得”,他厌恶卢梭的民约论本源荒谬——“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晚年严复还曾严厉批判军阀内战:“以不义之夫,执杀人之器,此吾国今日所由赜赜大乱,而万劫不复也。哀哉!”
严复在与其江西门生熊纯如一系列通信中,对我们熟知的共和、民主、自由、革命等一系列理论及其现实演化都有深入观察与讨论,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笔不亚于《天演论》的精神财富,值得参照中国近现代史反复咀嚼回味。
近年来,对严复思想的开掘,研究成果是越来越丰厚了。一个面貌多元、照古腾今的大学问家展现在面前:高度重视体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严复;第一个提出著权版权保护的严复;主张男子的德智体教育女子也应完全接受,是为“女学”先行者的严复。对国史尤其是宋元史高度重视;主张从基督教中借鉴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为中国海军教父,第一次正式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的现代海防观念……此外,严复的诗学、印学、译学乃至堪舆、战术、建筑学无一不精,更写得一手“池塘青草,春水芙蓉”般的行楷。严复用一生著述证实了“阔视远想”“统新故,苞中外”的治学理念并非不可企及之事。
“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严复语)。中国要真正融入世界,就要确立自身、认识自身,要培养出有尊严有自信的国民,敢于对古往今来一切人类文明的成就,作冷静的鉴定、合理的取舍——正所谓“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严复语)。今日之中国仍然需要严复这样的独立思想家和译界巨擘。请记住严复,请重读严复。
《福州晚报》(2023年4月23日 A06版 二梅书屋·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