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麒
杨庆琛金笺书法扇面。
三坊七巷,道不尽的历史过往,道不尽的人物风流。其中的宫巷,人文鼎盛。这里有沈葆桢故居、刘齐衔故居、郑葆中故居、林聪彝故居——前三者是林则徐的女婿,最后者是林则徐之子。而今日我们要认识的杨庆琛,同样曾住在宫巷,他与林则徐是鳌峰书院的同窗好友。
(一)
杨庆琛(1783-1867),原名际春,字廷元,号雪茮,晚号绛雪老人。福建侯官人。
生于一个寒儒之家的杨庆琛,自幼嗜书好学,年十三入鳌峰书院,受业于名儒郑光策,与林则徐、廖鸿荃、梁章钜等人一道成了郑光策的高足,以文名惊人。
嘉庆九年(1804年),杨庆琛得中举人,但此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大挑二等,授南平县教谕,“庆琛以家贫不得已而往”。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庆琛终于考中进士,被派往刑部所属各衙署见习。他勤恳好学,被刑部尚书韩桂舲看中,命为主稿。
此后,杨庆琛历任刑部河南司主事、陕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广东司郎中、安徽宁池太广道、湖南按察使、山东布政使(代理巡抚兼署学政)、光禄寺卿等职。
二十多年从政生涯中,杨庆琛始终勤于政事,且有所作为——仅观其在刑部任职,审理疑案,就多所平反,且从未出错。他以公正贤能,量才用人,而为人敬重。
杨庆琛为官清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季,辞职归里的杨庆琛,在福州还没有自己的住宅。路过浦城时,他让儿子杨士颐先回福州租赁房子。这有其《浦城地多潮湿,命颐儿先归赁屋,口占示之》诗为证。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杨庆琛住进宫巷。
杨庆琛故居位于宫巷北侧旧9号新22号。房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同治间归杨庆琛。杨庆琛喜欢住在宫巷,曾作《宫巷》一诗:“拍肩挹袂赋仙居,拱极楼前舁笋舆。园绮衣冠图洛社,金银宫阙梦华胥。但凭善俗成仁里,自爱吾庐读我书。秋景数峰塘半亩,此中容得老樵渔。”
在杨庆琛看来,宫巷这里,邻里相处和谐,是个仁爱的安居之地,简单,平和,尤其适合清隐的他,“自爱吾庐读我书”。确实,致仕后住在宫巷的杨庆琛,课子经史或为同里后进答疑之外,更多时间都醉心于读书作诗。
杨庆琛喜欢购书藏书,家中所藏甚富,多秘本奇书。他将书斋取名“绛雪山房”,据说是因其曾在道山精舍读书,“槛外老梅一株,红苞绿萼,掩映青箱”,花开之时,他常常坐于其下读书,是为“绛雪”,“取以名其处”。闲暇时,他或与友人吟咏、唱和,或于天气晴好之时,出游名山大川。
只不过晚年之时,他失足伤了左腿后,不能远行,独居斗室之中,不问家事,每天手不释卷,有时候竟至于通宵达旦读书不止,无怪乎人称之“未曾一息废书也”。
(二)
杨庆琛交友甚广,所结交的又多是福州知名藏书家,如陈寿祺、梁章钜、林则徐、赵在田、萨玉衡、李彦章、冯缙等。
这之中,杨庆琛与冯缙尤为交好。冯缙字光敦,号笏骈,又号栖鹤,侯官人。其人好为诗,喜刻书,居所名“陶舫”,藏书万卷。相同的藏书爱好,总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二人相处总是很愉快。杨庆琛常往陶舫跑,每当这时,冯缙总会以上等好茶及永泰李干招待好友。
林则徐回福州时,也曾到冯家作诗饮酒,写有《陶舫诗二十韵为冯笏骈孝廉(缙)赋》:“冯君招我文字饮,遗迹流传话畴昨。诛茅归傍光禄台,自署巢居号栖鹤。朴学斋连兰话新,忽在楼中醉星落。”
杨庆琛曾作《金陵策蹇图》,是他任朝廷巡视官在南京时的活动图。他的多位同窗好友都为其画题了诗词。他的昔日同窗林则徐作有两首《题杨雪樵〈金陵策蹇图〉》,其一:“斜日西风万柳条,栖鸦流水旧魂消。即今仍踏长干路,官爱江南为六朝。”其二:“昨宵尊酒话枌榆,不改乡音改鬓须。试指三山证离合,五君应共入新图。”
他的同僚好友、民族英雄邓廷桢(1775-1846),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官至云贵、闽浙、两江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工书法,擅诗文,作《江城子·题杨雪椒观察金陵策蹇图》:“卢龙山下系轻桡,柳条条,路迢迢。十里青芜,宛转度裙腰。认取鞭丝春影瘦,浑不似,玉骢骄。前头弓样石城桥,曲波摇,蕙烟销。待觅东风,燕子话南朝。纸醉金迷多少事,都付与,过江潮。”
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学识渊博,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著作传世。作《杨雪茮以〈金陵策蹇图〉属题,盖嘉庆戊寅事也。兹适陈臬湖南临行过此,即以赠别》云:“石头城外柳条条,烟雨长干衬画桥。十九年前骑马客,鞭丝曾拂绿云骄。”
这些读书、藏书、交友、出游等精彩生活,都被杨庆琛一一写在了诗中。
杨庆琛酷爱作诗。他八岁解声律,“诗学从太白入手”。考取生员后,作诗日多,“以词翰驰誉里中”。在京城任职时,他与梁章钜、李彦章诸名人参加诗社活动,组织荔香吟社,时有唱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杨庆琛还与李彦章、曾元海、元澄、叶修昌集社于西湖。
为宦的二十余年,杨庆琛结交了极多诗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余服官中外二十余年,获交海内外谈诗诸君子并同乡诸公,或躬聆论诗,或文字往来,受益不浅。”
杨庆琛一生所作诗数千首,或敦厚缠绵,或悲壮淋漓,或潇洒豪宕,皆明白晓畅,发乎心情。后结集而成《绛雪山房诗钞》《续钞》,共26卷,附试帖3卷,共10册,合计有诗3309首,流传于世。
《绛雪山房诗钞》,记录下杨庆琛遍游之地,省内外的名山大川,尤其是福州的名胜古迹,更是“无不见于集中”。诗集中,还有许多反映他与福州名人的诗作。对陈寿祺、梁章钜、林则徐、冯缙等名家,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诗书交友,看着杨庆琛的生活,真是一派闲适自在。实际上,辞官住在宫巷的杨庆琛,家中生活实在清贫困苦。后来家中人口日多,开支就更见艰难了。不是没有改善的机会的,福建巡抚郑祖琛曾延请杨庆琛主讲福州鳌峰书院,他以年老辞;徐宗干请他掌教凤池书院,他也不去——以其年老,不愿浪费国家钱财之故。
杨庆琛致仕的那一年,其昔日刑部的同僚刘韵珂来福州“督闽”,虽是故旧,但杨庆琛从“不以私事谒有司”。杨家亲戚中有从事盐业的人,愿以千金托杨庆琛在刘韵珂面前帮忙进言,以方便办事,被杨庆琛回绝:“吾一言岂值千金?然千金不能买吾一言也。”
徐宗干是杨庆琛曾在山东布政使任上竭力举荐过的人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宗干任福建台湾兵备道、福建巡抚。甫一到任,徐宗干即执弟子礼谒见杨庆琛,见其“粗疏自给,刻苦殊甚”,提出或者可以为杨庆琛的儿子们安排一些适合的差事。杨庆琛断然拒绝:“吾深信多财损志之语……吾但求诸子循分读书,不望其役役禄仕,至若谵泊自奉,则为吾性所安。”
“生平淡素自甘,无事不衣帛食肉”的杨庆琛,其品格操守令人感佩。
杨庆琛十分关心人才培养。一如前述所言,他热心于为同里后进答疑,乐于为他们讲解,“弗倦弗厌”。此外,他还曾与沈葆桢等知名人士联函建议,将专门刊刻出版古籍文献的正谊书局改为书院。后该建议被镇闽将军英桂所接受。后来,正谊书院确实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林纾、陈衍等。
同治三年(1864年),杨庆琛与廖鸿荃等人赴京“重宴鹿鸣”,奉旨赏加二品衔。林昌彝《海天琴思录》有记:“同治三年甲子,举行大比,吾闽重宴鹿鸣者凡二人,他省无之。寿列九五福之首,可谓难矣。一则杨雪茮方伯庆琛,年八十二。一则廖玉夫尚书,年八十四。方伯加二品衔,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见《邸钞》。”
三年后,也即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杨庆琛因病逝于宫巷家中。
(三)
杨庆琛儿孙众多,其有子十一人,女十五人,可谓一个大家庭。我们在这里简单认识几位杨庆琛的后人。
杨庆琛的女儿杨秀珠,字碧如。诗皆近体,清秀无俗韵,著有《筠青阁吟稿》一卷。
杨庆琛的孙子杨溶,字遹甫,号砚农,出生在杨庆琛致仕归里的同一年——即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五。他的父亲正是前文提到的杨庆琛的儿子杨士颐。杨溶于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后曾任河南固始知县。
杨溶有二子崇祺、崇萱;三女。他的次女,也就是杨庆琛的曾孙女,嫁给了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侄子、陈宝瑨三子、陈宝琦嗣子陈懋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杨庆琛的玄孙杨绰庵。杨绰庵是过继给其大伯杨孟芳为子的,其伯母(也是他的嗣母)叶氏来自福州塔巷叶家。
在杨绰庵很小的时候,其祖父母、过继父母、生父生母就相继离世,杨绰庵与台湾继嗣母(叶氏逝世后,杨孟芳娶的台湾继室)常住塔巷叶家,赖叶家亲戚照顾。后来杨绰庵也是在叶家资助下,前往北京考入法文学堂学习。1919年,杨绰庵与叶仲鎏次女叶可风在福州成婚。杨绰庵、叶可风成婚后,返京定居,住在叶可风堂兄叶可樑的家中。
叶可樑(1888-1972),字肖鹤,侯官(今福州)人,海军将领叶伯鋆之子。英华书院毕业后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1907年赴美深造。1911年学成归国,任外交部参事,又应学部考试,列一等第四名,授予“进士”出身。1912年,应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所聘,出任北京大学农科学长。严复离任后,叶可樑调回外交部,先后任驻美使馆秘书、驻温哥华领事馆领事、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领事等职,为维护华侨权益做了不少工作。1925年,他奉召回国,在外交部任事至退休,定居南京。1972年7月,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南京。
叶可樑的妻子何纫兰是严复的外甥女,杨绰庵也因着这一层关系,得到了严复的教导。严复极为爱重是名门之后且谈吐不俗的杨绰庵,还取“绰绰有余裕”之意,改杨之原名“裕聪”为“绰庵”。
在严复的指点下,杨绰庵勤读中西文史名著,且其行事作风都受到严复的深远影响。严复次子严叔夏就常对人说:“绰兄作风乃吾父之翻版也。”杨绰庵自己也承认:“吾办事之才,得益于英人斯氏,而研治中西学问与修齐之道则受惠于严公。”
杨绰庵一生任职经历丰富,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帮办、福州市印花税局局长、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科长、重庆市政府秘书长、哈尔滨市市长、财政部次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绰庵留居大陆并加入民革。1955年,逝于北京。
《福州晚报》(2023年4月26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