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叶显荣——连江坑园曾氏宗祠
2023-05-0103-14-0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梁发平 林丽丽

1683184633621133.png

曾氏宗祠外景。

  倚笔架雄峰,拥筛园福地。曾氏宗祠坐落的连江县坑园镇坑园村,是连邑千年古村之一,古称筛园。左濒洪海,右倚颜岐,前临两屿,后靠双埕。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钟灵毓秀之福地。枕山襟海,瀚海涛声,风景清幽,俗称耕峰境。坑园村还是当地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52年就被中共福建省委认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2017年,坑园村被列入幸福家园创建村和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兴建老人幸福院、文化站等便民设施,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感。

image.png

字照壁的后侧。

  肇基坑园 枝繁叶茂

  《世本》有云:“(曾)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这记载说明,曾氏出自姒姓,以封地名为姓,太子巫被废后,因失国土“去邑为曾”,始有“曾”姓,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之说。“孔门四圣”之一的“宗圣”曾参,是曾氏开派始祖,尊为曾子。

  溯源寻宗,曾姓远祖发祥于山东嘉祥,派衍江西吉安,后迁居福建漳州。据南靖县新罗曾氏族谱2014年版记载,下龟坑房系,六十派先祖宜旺公生育二子,长子惠传、次子惠海。惠海公生一子文耀,其后代由豪冈(今高港村)迁往龟坑社定居。其六十四派裔孙见可公又从龟坑迁入福州连江坑园村。据武城豪冈2016年新修族谱记载,六十二派至七十一派资料失传,将近300年惠海公脉系传承无从考查,见可公相关记载也不幸失传。

  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坑园曾氏肇基始祖见可公携四弟时可公从南靖龟坑迁居连江坑园村,开基繁衍,接绍香烟,绵绵瓜瓞,奕叶显荣,至今420年。见可公是臣建公的次子,字一惠,号震宇。其育有五子,享年72岁,与妻子欧氏合葬于长垄山。曾氏在此地子孙蕃衍,人丁兴旺,发祥千百户,将近3000余人,是坑园当地的望族。

  古祠新貌 家风淳厚

  曾氏宗祠是曾氏后裔奉祀先祖的所在地,同时也兼具婚庆和宗族学堂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还曾是乡镇中心小学所在地。曾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虽经多次修缮整改,宗祠外观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近年,经曾氏宗亲合议,在原址的基础上拆改重建宗祠,增其旧制,历时二年竣工。宗祠旁建有一幢五层高楼,为办公待客的场所。全祠总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堂号为“三省堂”。

  走近曾氏宗祠,一座精雕细琢的石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牌坊正上方的石匾上镌刻有“曾氏宗祠”四个楷体大字。牌坊正面两侧石柱镌刻的“笔架耸峰祥光万道临福地 诸溪归海瑞气千条绕华庭”楹联,点明了曾氏宗祠的地理位置:背倚笔架高峰,俯察闽江入海。石柱背面镌刻的楹联则为“宗圣公承一贯孝道传万代 股肱臣辅三朝忠良誉千秋”。《曾氏宗祠重建碑记》记载的“承宗圣之孝道,习子固之文笔,学公亮之忠良。诚如是则父母之福,家族之幸,社稷之兴也”,与牌坊楹联相照应,体现曾参、曾公亮两位先祖的丰功伟绩和曾氏孝道传家的理念。石匾下方“双龙戏珠”浮雕与背面“凤穿牡丹”纹样相互呼应。坊顶则雕琢有“双龙戏珠”塑像,翘檐装饰石雕小兽,灵动而富有生机。

  通过牌坊,穿过小道,步入曾氏宗祠正门。只见红瓦重檐、翘脊高墙大气恢宏,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门墙石壁上有“宗圣公曾参杏壇讲学”“关内侯曾据挂帅出征”等浮雕图。朱门上方嵌镶“曾氏宗祠”门匾。门墙两侧镌刻“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楹联,体现了坑园曾氏源自南丰一脉,从闽南迁居连江。穿过福字照壁,宗祠内立有一对蟠龙石柱,精刻蟠龙衔珠,双龙盘绕升腾,似在腾云驾雾。

  宗祠共三进,大厅横梁高悬乌漆厚金“三省堂”匾额。大厅正中立有大型神龛供奉曾氏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右侧石壁镌刻宗圣曾子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这是曾氏子孙持家治业的圭臬。大厅两侧石壁上雕绘十八位曾氏先贤的事迹和画像,教育子孙后代学习先贤,立身行道。

  在宗祠大厅,“硕士”“博士”等朱底厚金匾额与“继往开来”“钟灵毓秀”等乌漆鎏金横匾一同高悬堂中。其中“文魁”匾最引人注目,它记载了坑园曾氏文魁曾振绅刚正不屈、品性高洁的一生。曾振绅在咸丰辛酉(1861年)考中举人,未曾出仕。他才高行洁,不趋炎附势,以“布衣”身份终老坑园。

1683184666518052.png

大厅横梁上乌漆厚金“三省堂”匾额。

1683184683784543.png

三省堂前的天井。

  承贤明理弘扬非遗

  行过曾氏宗祠,来到曾氏“文魁第”。“文魁第”坐落于连江县坑园镇耕峰路八号,坐东朝西,门楼位北向南,占地面积42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67平方米。正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将近150余年,保存基本完好。穿斗木石构造,进深七柱双层,俗称“七柱出游廊”。两侧厢房门扇刻有松鹤、如意、龙凤等多种吉祥图案。

  正厅门联镌刻“天下之达道五 古人有不朽三”,传达了我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润泽世代曾氏子孙的心灵。正厅上方高悬“文魁”木匾,“文魁”匾右竖镌“钦命兵部左侍郎提督福建学政徐树铭为”,左竖镌“咸丰辛酉科乡荐中式贡生曾振绅(立)”。

  前厅中柱镌刻44个字颜体楷书长联“溯洙泗渊源一贯薪传所赖地脉钟灵蔚起英贤绵道脉 望熙宁宰辅并持枢政惟愿书声继响叠膺诰命振家声”,赞颂祖德荣光,期待子孙后代承前启后。曾振绅为后代留下了“巨室傍名山看玉印金牌绕屋奇珍尽是升平瑞色 华堂仍故里听鸡鸣凤哕盈庭雅调即为盛世元音”“燕翼拓鸿规看此际鸟草飞奂焉大启尔宇 云巢临月地卜他时嵩生狱降允矣长发其祥”等八副楹联,均蕴涵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曾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年正月游神民俗活动前,曾氏宗祠有“接大王进宗祠”的习俗。“接大王”相传起源于筱埕,每年十二月初一,当地居民就开始建造木质官船,船上画龙雕凤,彩旗飘扬。船舱立有文武太平王神像和一众兵卒塑像。等到正月初五早上,备好完整的船上生活用品和工具。夜晚,村民抬着文武太平王的神驾,将“大王船”放于海上。每年都有许多乡村派大批人员到海上争接“大王船”,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代表了连江当地淳厚朴素、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非遗进宗祠”使得宗祠文化和地方非遗交融发展,薪火相传。

  坑园曾氏族裔重教崇学,奖学助学蔚然成风。2015年坑园曾氏梦圆教育基金会成立,宗亲们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基金会每年都会开展金秋奖学助学活动,表彰曾氏学子,几年来已累计捐资60多万元,奖励98名考取重点高中及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家族学子,资助10名特殊困难家族学子,并编印出版了《连江坑园曾氏梦圆教育基金会纪念册》一书。坑园曾氏族裔重视历史传承,2018年发起续修族谱,曾氏子孙一同努力,共筹资150多万元,历时两年圆谱,宗族历史渊源再次得以系统延续,家声悠扬、世泽绵绵、奕叶流芳!

  《福州晚报》(2023年5月1日 A08版 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