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尉文
闽侯南屿清代古民居“五福临门”雕饰图案。
传统福文化是源自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祈福民俗文化。福文化中的“五福”,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尚书》的记述:“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平安、修德、多子孙。
现代考古发现,福州地区的传统福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前些年在福州屏山地铁站施工中发现的闽越国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几件保存完整的陶制瓦当,其上刻有“万岁”“万岁未央”“常乐万岁”等文字,这表明远在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居住在福州地区的闽越人就已经有了祈福文化。
由于传统福文化长期深入的影响,福州民间工艺领域的传统福文化绚丽多彩,富有民俗韵味,其中尤以明清近代各类民间工艺展现的传统祈福题材作品最具特色。
福象
在福州民间工艺相关作品中,福象类的题材最为丰富。常见的物象有福星、天官、蝙蝠、龙、凤、麒麟、象、鹿、牡丹、佛手、灵芝等,不下几十种,构成诸如福禄寿、天官赐福、五福临门、百福、三多九如等祈福图案。
“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民间常见有“福禄寿”三神并排站立,他们手中分别执抱寿桃、如意和婴儿等物,象征福、禄、寿,表达民间大众祈求幸福、向往富贵长寿的美好愿望。
“五福临门”图案,往往在中间刻一个“福”字,或是一只大蝙蝠,图案的四周各刻一只小蝙蝠。“蝠”与“福”同音双关,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民间广泛以之祈福。如闽侯南屿清代古民居的“五福临门”雕饰图案即属此类。
在福州民间的建筑构件或一些民居家具中,往往可见“天官赐福”的木雕刻图案。天官冠带齐整,手托吉祥物,笑容可掬地面对众生。此外,一些作品还有天官与地官、水官合在一起的画面,俗称“三官赐福”。旧时民间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人们往往对之崇祀有加。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屏风柱头牌堵中的“天官赐福”等雕刻即属此类。
“福寿双全”由一只雕刻成蝙蝠状的仙鹤构图。仙鹤寓长寿,蝙蝠寓福,将象征长寿的灵禽仙鹤雕刻成蝙蝠的形状,合寓福寿双全。
除此之外,在明清近代以来的各种陶瓷、泥塑、漆器、花岗岩石雕、寿山石雕、年画、剪纸、软木画等民间工艺领域,有关福象类的传统福文化作品图案也是琳琅满目。
禄象
禄在古代指官职禄位,此类图案往往使用谐音、借喻等手法,以某种物品代替字义。常见的有以鹿代“禄”,如“封侯得禄”图案中的猴与鹿等。福州民间工艺中的禄象类作品图案,常见有太师少师、位居三公、封侯得禄、马上封侯、加冠进禄、平升三级、冠带流传等。
“太师少师”寓意世代高官厚禄,由两只大小狮子组图。古代官府门前的两只狮子,左边代表“太师”,右边代表“少师”。“狮”与“师”谐音双关,寓意太师少师。中国古代官制设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及少师、少傅、少保“三孤”,太师与少师乃公、孤之首,都是辅佐天子为政的高官。
福州“读一”民间珍藏馆收藏有一件“平升三级”清代木雕。图案为一只瑞象身上驮着宝瓶、磬和三只戟,造型颇具传统色彩。“戟”与“级”谐音,三只戟寓三级,全图寓意太平有象,平升三级。
“马上封侯”在各地民间的木雕、石雕、寿山石雕、漆器、剪纸等作品中比较多见。图案多为一只猴子坐在马背上,“马上”即立刻的意思,“猴”与“侯”谐音,寓意马上要升官晋爵了。
寿象
福州民间工艺中常见的寿象类作品图案,大致有南极仙翁、麻姑献寿、群仙祝寿、童子拜寿、五福拱寿、耄耋之寿、鹤鹿同春等。此外,各地民间常见的“龟桃”粿印模,也属于祈福祝寿的传统民俗器具。
“南极仙翁”是明清以来民间常见的老寿星。仙翁弯背弓腰,脑门凸出,长须飘逸,神态慈祥。他一手托着仙桃,一手拄着龙头拐杖,其上挂着葫芦。仙翁的身边,往往还雕刻着仙鹤、灵芝、神鹿等祥瑞之物,以衬托吉祥气氛。
“五福拱寿”的图案多以五只蝙蝠与寿字构图。蝙蝠的蝠谐音“福”,上下左右四只蝙蝠,加上中间的一只,围绕着寿字或圆形团寿图,寓意五福拱寿。旧时福州各地古民居或屏风等构件中,往往可见此类图案。
“麻姑献寿”是寿象类作品图案中常见的题材之一。麻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寿仙,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曾于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献于王母,此即民间传说中的“麻姑献寿”。后人根据这些传说,创作出许多麻姑献寿的艺术形象,民间常以此作为祝寿的吉祥图案。
“四多”的有关作品往往以佛手、石榴、荔枝、寿桃构图。佛手寓多福,石榴寓多子,荔枝寓多利,寿桃寓多寿,合寓多子多福,福寿绵绵。
喜神
喜神是古人想象中的一种神灵,为古代民间传统意义上的吉神,一般并无特定的神像。喜神往往与其他喜庆类图案结合,涵盖了民间社会的诸多方面,如喜结连理之喜、连生贵子之喜、登科出仕之喜、升官发财之喜等。各地民间传统喜庆类作品,主要以喜鹊、麒麟、梅花、牡丹、莲花、石榴、灵芝、如意、龙凤、鸳鸯等象征物入画,构成诸如喜上眉梢、双喜临门、麒麟送宝、榴开百子、瓜瓞绵绵等图案。
“喜上眉梢”图由喜鹊和梅花构成。喜鹊是民间传统报喜吉祥鸟,梅开百花之先,为报春之花。梅梢与“眉梢”谐音双关,喜鹊立于梅梢,寓意喜事来临,喜上眉梢。类似的还有双喜临门、喜鹊登梅等传统祈福作品图案。
“榴开百子”由一颗裂开露出许多榴籽的石榴构图。石榴果内籽粒繁密,籽与“子”为同音双关字,有关作品都寓意多子多孙,子孙后代繁衍昌盛。
“瓜瓞绵绵”作品往往以一根瓜藤上长着大小的瓜构图。《诗经》曰:“瓜瓞绵绵。”古代大瓜称瓜,小瓜称瓞,后人多用以祝福子孙昌盛,如瓜瓞藤蔓绵延万代。
太平吉祥
自古以来,广大民众心怀的传统理念,就是希冀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平安康宁、健康长寿。这些美好的愿望也体现在众多太平吉祥类传统题材作品图案之中。福州民间工艺有关此类题材的作品,常见以龙、凤、麟、象等吉祥物组图,构成诸如太平有象、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花开富贵、岁岁平安、年年有余等图案。
“太平有象”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大象古为瑞兽,象征吉祥。象驮的宝瓶,传说是观世音的净水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
龙乃传说中的神灵,翔于天,行于水。“二龙戏珠”由古代传统的舞龙灯演变而来,民间以此祈福。
“花开富贵”作品图案往往以凤凰和牡丹构图。凤凰为传说中的瑞鸟,被誉为“百鸟之王”,见则天下安宁;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花”之称。相关作品寓意花开富贵,吉祥如意。
祈子祈福
花灯是福州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一种喜庆灯具,主要用于元宵、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花灯所寓意的传统祈子祈福习俗,是福州民间工艺与传统福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民俗风情。
唐宋以来,每逢元宵节,福州城内主要街衢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无数游人前来观灯。宋淳熙《三山志》载:“上元旧例,官府及在城乾元、万岁、大中、庆城、神光、仁王诸大刹皆挂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琉璃屏及列置盆燎。惟左右二院灯各三或四,幷径丈余,簇百花其上,燃蜡烛十余炬,对结彩楼,争靡斗艶……通衢大路,比屋临观。仍驰门禁,远乡下邑,来游者通夕不绝。”
元宵节期间,福州南后街灯市,各种彩灯、花灯异彩纷呈。旧时灯市还有诸如天官赐福、送灯添灯、转三桥等活动,都与民间传统祈福祈子习俗有关。闽方言“灯”与“丁”同音,民间也将送灯、添灯寓为送丁、添丁之意。明代长乐人谢肇淛所著的《五杂俎》说:“闽方言以灯为丁,每添设一灯,则俗谓之添丁,故家家元宵必买灯。”民国《藤山志》也有类似的记述:“元宵,女子已嫁未生男者,母家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谓之送丁。已生男者,母家送以各式的灯,谓之添丁。”
《福州日报》(2023年5月3日 003版 闽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