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寿(左)在海边采摘海石花。
海石花
海石花制成的海草冻
昨日是立夏。这一节气,福州人有“做夏”的习俗。在连江沿海,渔民立夏吃“海草冻”——由长在海中、“开”在石上的海石花制成。
连江渔民立夏吃“海草冻”
据了解,一碗冰冰凉凉的海草冻,可带走闷热之气,是连江渔民的消暑佳品。这既美味又解暑的美食,是如何制作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苔菉镇横塍村,找到正在制作海草冻的林振寿。
据他介绍,海草冻是用生长在海边礁石上的海石花制作而成的。海石花名字虽带“花”,但其实是一种海藻类植物,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生长在岩礁上。
“每年农历2月至5月,是采摘海石花的季节,颜色越深代表成熟度越高。”林振寿根据潮汐变化,熟练地将海石花刮下,放进袋子。
“采摘回来的海石花,往往附着海蛎壳等杂质,需要手工一遍一遍清洗干净,去掉海盐。这一步极费心思,没点耐心是不行的。”林振寿说,经过挑选、去除杂质、铺晒后,取适量海石花干,加水,用文火熬煮45分钟,再倒进纱袋过滤。滤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就变成了剔透无味的海草冻。
会吃的连江渔民,喜欢在海草冻里淋上冰冰的红糖水、蜂蜜等提味,这样一碗口感丰富且清爽的海草冻便大功告成。
据了解,海草冻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且具有消痰平喘、利尿、降血脂降血压等功效,被渔民誉为“海中燕窝”。
福州人“做夏”习俗多
福州人对立夏颇为重视,通常这天要“做夏”(过立夏节之意),如煎“夏饼”、炊碗糕、煮“鼎边糊”等。这些美食多数以大米加水磨成的浆液为主要原料,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其中,立夏煮“鼎边糊”(锅边糊)习俗,盛行于明末清初。清代郑东廓所著《福州风土诗》便写道:“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福州的老人们常说,旧时立夏预示步入了农忙季节,在这一天煮“鼎边糊”,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后好下田劳动,还要互赠邻里,体现“金厝边银乡里”的情谊。
吃“夏饼”习俗,有品尝劳动成果和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寓意。福州民间还流传着这一天吃碗糕、井糕,眼睛会明亮的说法,所以碗糕、井糕成了福州立夏敬老爱幼的食品。
(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孙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