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年:清朝唯一的福州籍军机大臣
2023-05-1403-07-1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方麒

1684134648536387.png

林绍年

1684134671224193.png

荣禄

  凤池林氏出身 世守耕读人家

  林绍年(1849-1916),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原名资举,字赞虞,号健斋,晚号榆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绍年生于酒库衕林宅(今寿山石文化城西门停车场位置)。

  酒库衕,一处东西走向的秃头弄。东为衕口接雅道巷,往北通双抛桥,往南接衣锦坊、闽山巷。衕口歪对面对小水流湾巷尾。林氏曾居此处,最为煊赫之时,在此共有五进大宅院。

  林绍年出身的凤池林氏,是福建大姓林氏的其中一支。

  据林绍年之子林葆恒纂修的《凤池林氏族谱》,这一支林氏自明代迁居闽县,繁衍至林绍年为第十二世。

  林绍年生父为林星海(1814-1874),字景畴、锡九,号寿田。国学生,候选布政司。经历敕授宣德郎,诰赠光禄大夫。林绍年行二,后来出嗣给他的伯父林景桐。林景桐(1808-1826),字梧樵,国学生,诰赠光禄大夫。

  凤池林氏是世守耕读的人家,林绍年的伯叔祖辈以能诗文、善书画称于乡里的,不在少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伯父林星章。

  林星章(1797-1841),字景芸,又字锦云,号古畬、坦甫。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官化州知州、广东乡试同考官、新会县知县等,诰授奉政大夫。他还曾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其为人“寓聪明于浑厚,慈祥恺悌之意,见于眉宇,驭众以简,律身以俭,治家和而严,内行克敦”。

  林星章旧居位于福州塔巷26号的二梅书屋(因其书斋名为“二梅书屋”,故而以此代称其旧居名)。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大修过。2006年,二梅书屋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福建民俗博物馆。

  林绍年的子侄们也很争气,能文能武,始终延续着林氏一族的忠义风骨。

  林绍年与原配妻子饶曲瑛之子林葆恒(1872-1950)有“八闽词坛后劲”之誉;与继配傅婉循所生第四子林宝锋(1909年生)为燕京大学化学科学士。林宝锋的妻子陈容贞为陈宝琛第八女,林陈两家也因此结有姻亲。

  当然,要说这一支林氏中官运最为亨通之人,还是要数林绍年,尽管其为官之路多少还是有些波折。

  直言敢谏 改革教育

  林绍年自幼苦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光绪六年(1880年)会试与光绪八年(1882年)顺天乡试同考官。

  光绪十四年(1888年),林绍年改任御史。也正是这一任职,对其后来的为官之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林绍年为人耿直正派,刚上任御史之时,便公开上疏劝谏,力阻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直言道:“生人罢弊,当以俭化天下,使疆臣爱养百姓。若诛求进献,未足以言忠;虚帑贾怨,未足以言智。请下诏停输,还所进奉。”他明确指出,花了钱,买了民怨,是不智的。

  但一意孤行的慈禧太后可不听,还为此严饬林绍年。孰料遭到当时最高掌权者申斥的林绍年,仍然多次进谏提及此事,并“屡指斥阉宦及权贵”,终于被贬外调。

  这样的耿介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有一大家人得养,还有各种利益交错,没有铮铮铁骨是不敢这么做的。林绍年此举可谓颇有古诤臣之风,升沉不问、利害不顾,也因之名噪一时。

  光绪十六年(1890年),多少有些失意的林绍年应两广总督之邀,出任端溪书院(位于肇庆,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山长。到任后,他大力发展地方教育。在其主政端溪书院的三年时间里,书院学风、文风为之大变,呈现气象万千、欣欣向荣之势。

  离任端溪书院山长后,林绍年历任云南昭通知府、云南府知府、贵州布政使、云南布政使,至云南、贵州、广西巡抚署理云贵总督。在这些任期间,他皆十分注重改革吏治,实为一股清流。

  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在云贵两省创设了昭通育英书院、云南东文学堂、云南蚕桑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还力推留学教育。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就先后派出151人留学日本,此外还有部分人员留学当时的法属越南等地——此举创造了作为边远穷省的贵州旷古未有之盛事。

  他也支持立宪改革。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绍年就已受“维新运动”启发,认为“非立宪不足以救亡,需预定政体以系人心”。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再次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却没有得到回应。

  他为政有方,整顿吏治。在昭通一年,劾文武官员不称职者5人,惩革吏役过半;在河南时,劾道、府以下不称职的近百人;巡抚广西时,慎选良吏,招集流亡,宽文法,严考成,优予津贴,酌予经费,做到僚佐勤廉,吏治清明,大得人心。

  位极人臣 宦海高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林绍年奉召入京任侍郎,充军机大臣(军机处,于1729年设立,1911年裁撤,历时180余年,是清朝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决策中心。军机大臣均为兼职,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选用,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实际上,担任军机大臣就等于进入了清朝最高决策层),兼署邮传部尚书,旋授度支部右侍郎。

  清朝福州京官中做到军机大臣的,只有林绍年一个。此时的他位列正一品中央大员,可谓位极人臣,达到了宦海生涯的最高峰。

  可惜好景不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林绍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为言官说话而开罪庆亲王奕劻,再一次被调任为河南巡抚。此后又历任民政部右侍郎、署学部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

  尽管最开始因直言极谏触怒了慈禧,但后来林绍年的仕途却并未就此断送,笔者猜想,这或许是与晚清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武卫武军总统的重臣荣禄有关。

  荣禄(1836-1903),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因祖荫进入官场,久直内廷,掌握军权,深得慈禧与皇帝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有“前有和珅,后有荣禄”一说。

  荣禄的少年时代是在福州度过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咸丰二年(1852年),也就是荣禄5-16岁时,是随其继祖母颜扎氏居于福州的,直到咸丰二年四月才奉召回京。他在福州期间,寄读于忠义之将饶廷选家。对此,福州人何刚德有记载称:“时文忠(文忠为荣禄谥号)尚幼,寄读于饶提督廷选家,即林赞老之岳也,故于闽人感情加厚。”

  上述记载中的“林赞老”即指林绍年。但何刚德的记述或许有误,饶廷选并非林绍年的岳父,而应是林绍年妻子饶曲瑛(1847-1881,二十岁时嫁给林绍年,后诰赠一品夫人)的祖父。林绍年的岳父是饶堃,林绍年应是饶廷选的孙女婿——这一点也得到了饶廷选将军后人饶世忠的确认。

  饶廷选(1803-1861),字枚臣,又字梅臣。其未冠入伍,一路积功升迁,曾任漳州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玉山总兵、衢严镇总兵、赣南镇总兵、浙江提督,两次参加台湾平乱,并在与英国侵略军和太平军作战中屡立战功。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围攻广信城(今上饶市区),时值任广信知府的沈葆桢外出征粮、办饷,沈葆桢夫人、林则徐次女林普晴(1821-1873,字敬纫、俊兰)只得血书一封向驻扎在玉山的饶廷选求援。饶廷选以广信失守,玉山难保,也出于对林则徐的敬仰,于是背城出击,发兵救援,解了广信之围。但因未有军令赴援,他被撤职留用。

  饶廷选一生征战,最后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革职留用提督的身份战死沙场,卒赠太子太保,谥“壮勇”,入祀昭忠祠。

  会说福州话的荣禄,因在福州生活过,故而对福建籍士子青眼有加;而其本人又曾寄读于饶廷选家,对饶的孙女婿林绍年多加照拂,想来也是极有可能的。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林绍年在弼德院顾问大臣任上以病乞休,避居天津。其辞官后不久,便传来了清亡的消息。林绍年本愿以死尽忠,但求死不得,所以离开京城,去了杭州、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游山览胜,稍微释解心中的忧郁。

  1916年10月初,林绍年病逝于天津侨馆,后归葬故里,逊帝溥仪谥以文直。

  林绍年逝世时,林纾曾侍于其侧。后林纾为其作墓志铭,陈三立(1853-1937,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为其作神道碑。此外,还有一众的祭文、诔词、敬挽诗词、回忆文字的题咏,这些材料由林绍年之子林葆恒辑录,题为《林文直公荣哀录》,1920年刻行于世。

  林纾为其写的墓志铭,内容情深意切,叙述了林绍年一生的功绩,也道出了他与亡者的友谊。林纾尤其指出清亡后,“公(指林绍年)至病在心,久不以生为荣”。陈三立也在神道碑铭文中言其“国变后痛愤自挝,形神囚瘁。崇陵泰安,哭临还,益坚祈死之志”。林绍年对于清朝廷的忠心,可见一斑。而这位敢于谏言、一生刚正不阿,又始终忧心国事、洞悉天下的名士,不论是为学还是出仕,都是那个时代敏锐的开拓者,值得我们铭记。

  《福州晚报》(2023年5月1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