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千年古刹 江南瑰宝(视频来源:学习强国)
千年古刹,江南瑰宝。福州华林寺大殿在晨曦下,斗拱层叠,梁柱巍峨,展北方之雄浑与南方柔美。国宝级文物,见证闽地匠艺与文保执着,续写千年传奇。
位于鼓楼区华林路78号。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为福州名刹,张浚贬谪福州时寓居寺内,称所居为绝学寮;宋高宗御书“越山”“环峰”,残碑犹存。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几经兴废,仅存大殿。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2平方米。用材规格超等,构件硕大;梭形柱,斗底有皿板痕迹,保存魏晋风格;阑额、乳栿均属“月梁造”作法,造型古朴;斗拱组合严谨、简洁,檐下四周外向用“双杪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铺作”,内向斗拱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经碳14测定,确认为千年前原有构架,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日本镰仓时期“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1986年国家拨款落架重修,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维修中采用有机化学灌浆等新技术工艺,保存了原构件各种精美造型和特色;并配建附属建筑:山门、东西配殿、回廊及工作室等。1989年10月,华林寺大殿及其配套工程全部完成,1991年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寺内存有宋高宗赵构篆书残碑一方、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民国《林森纪念堂碑》等。1982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华林寺规模颇大,松林茂密,游人络绎不绝。明朝著名文人曹学佺说它是“疏雨不曾妨客入”,足见其景色迷人。据王应山《闽都记》载,原华林寺西廊有转轮经藏,东廊有文昌阁、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为祖师殿。华林寺还有御书阁、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叫佛庵等。
唐宋木构建筑的构架,一般分为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类。华林寺大殿内柱显著高起,属厅堂型构架。内柱柱头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与四周檐柱上三层昂尾相接,形成一个不在同一标高上的铺作层(见斗栱)。华林寺大殿的构架是一种特殊的厅堂型构架,建筑风格独特,构法考究,为国内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但其主要梁架斗栱等,仍是宋代初年建筑的原物,是研究北宋以前建筑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