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玉阳——永泰大洋玉阳余氏宗祠
2023-05-2910-21-1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朱同 林振寿

1685327079284384.png

玉阳余氏宗祠的院门。

1685327060764433.png

院子的旧围墙和旗杆柱。

  永泰县大洋镇霄洋村,有座闻名遐迩的玉阳余氏宗祠。据史料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在明代万历、清代乾隆年间以及1988年、2004年经历四次重修,现仍保留有明代修建的主体,即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的正屋。大埕外有一段完好的旧围墙,戴着石墙帽,这是当地古建筑中罕见的。祠前尚存六对棋杆石。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663.7平方米、建筑面积268.9平方米,2013年9月被永泰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六百年的古老建筑物,不仅留下了岁月的斑斓,更记载着玉阳余氏的祖德与荣光。

1685327103565406.png

宗祠正屋大门上方悬挂着“千七开基”牌匾。

  1 神主牌的古色传奇

  正屋大门上方悬挂着“千七开基”大匾,以纪念始祖千七公。千七公字润敬,原籍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在明朝统一大业中立下功勋,明太祖赐封怀远将军。永乐二年(1404年)奉旨入闽,屯垦于永福玉阳里(今永泰县大洋镇宵洋村),开基创业。其后人逐渐向邻近的珠洋村、荣兴村以及同安镇樟坂村开枝散叶,形成了“玉阳余氏”宗族群体。经过世代繁衍生息,现今群居在永泰县、闽清县,以及台湾省等地的族人数以万计,均成为当地的一门旺族。

  走进大门,主殿神龛上有两尊古老的神主牌,引人注目。神主牌为实木制作,高约1米,宽20多厘米,顶部与两边均为镂空图案,中间阳刻老宋繁体字,十分精致。这是玉阳余氏宗祠的“镇祠之宝”。

  左边一尊,明崇祯帝祀十一世祖国光公为“义士”,表彰其为施救族人而英勇献身的事迹。据族谱记载:余国光,学皇彬,邑诸生,尚任侠。山贼黄士华抢劫村庄,抓了余氏一族许多老少,并威胁说,如国光一人出来,就放过你们全族人。国光挺身而出,大骂黄贼,被害。其儿子名连、名应为父报仇不克,也死于山贼刀下,无愧为满门义士。乾隆版《永福县志》与民国版的《永泰县志》都记载着余国光的节义德行。

  右边一尊,清咸丰帝赐予十六世祖潜士公“乡贤”,嘉奖其博学贤德的事迹。余潜士,号耕村,出生于辅弼樟坂(今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晚清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闽道学之宗”“理学之东南重镇”。余潜士在福州鳌峰书院、寿泉精舍等处执教三十余年,参与编修《福建通志》,关注民生,重视社会教育。他人品端醇、学问渊博,遗作《耕邨全集》十五卷,刊印行世。朝廷彰其道学懿行,特赐予进士,授文林郎,身后入祀乡贤祠配祀孔庙,春秋官祭。

  风风雨雨几百年,许多先祖的神主牌都已不复存在,唯独这两尊完好无缺,依旧矗立在今人面前。它们曾经遭遇大火,火熏黑了牌座,牌身却安然无恙。而今,虽然许多字迹已模糊,但先祖“节义”的君子气质、“俊贤”的儒士风范,已经成为这个宗族的文化基因,渗入子孙的精神血脉。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里都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许多族人从百里之外,甚至千里之外驱车前来,敬一炷香,鞠一个躬,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

  2 博士匾的古韵书香

  宗祠大厅两边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匾,令人目不暇接。牌匾记述各个时期的杰出人物,如“安庆二尹”九世祖肖山公、“运思专一”余氏廿三世孙能通(1947年民国财政部部长孔祥熙所立)等。不难看出,玉阳余氏是一个尚文重教、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

  宗祠内另有两块深红底色、金边金字的“博士”牌匾,显得格外鲜艳。一块是族人于2007年7月为余道春获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所立,道春出生于闽清县刀霞村,为玉阳余氏二十世孙;另一块是2011年7月为余婷(女)获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所立,余婷出生于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为玉阳余氏二十二世孙。族人称他们为“现代进士”。

  其实,玉阳余氏子弟获得博士学位的不止这两位。现在考上博士的学子越来越多,2022年,族内同时在读的博士生就有5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到202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宗族学子共有10位之多,并出现了父子双博士、夫妻双博士的可喜现象。

  2022年理事会决定,凡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学子都要上牌匾,而且每五年举行一次隆重的挂匾仪式。族人还计划在2023年祠堂重新修葺后,专门设置“博士堂”,展现书香玉阳情景,宣扬励学上进精神,以矜式后学。至2022年已有近一百位子弟获得宗族理事会助学奖学金,每年的喜报都张贴在祠堂里,族人常驻足观赏。

1685327130499443.png

宗祠大厅的墙上挂满各种牌匾。

  3 功德墙的古风今尚

  祠堂中,有两处墙壁嵌上石铭,记载着百多名族人名字及捐款数目,大家称之为“功德墙”。这是沿用古时做法,凡捐款铺路、修桥、开渠等公益建设项目者,都为其立起“功德碑”,以褒扬乐善好施之美德。

  乐善好施,是玉阳余氏崇尚善福文化的优良传统。据族谱记载:十五世祖而师公,家境殷实,好做善事。有一年,他花重金购置坐落于溪柄的数十号山场,供族人生产生活使用,造福子孙。

  前几年,同安镇三捷村出土了两件清代文物,记载着乾隆三十三年和道光二年两次重修安捷桥捐款人的石碑,玉阳余氏十三世祖允助、允桂榜上有名。十六世祖潜士公积极倡导“行善种福田”,动员富家出钱出粮救济灾民,多做利物爱民之好事。其儿子余善承及儿媳张瑞贞传承积善成福的家风,积极参加家乡的公益活动,被称为“余善人”。他们两度开仓放粮救灾,并捐银五百两应赴国难,张瑞贞被慈禧太后封赐为“太君”。

  2021年,玉阳余氏二十一世孙余则镇、余宏各出资100万元,发起成立余潜士基金会。余潜士基金会在永泰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为民间慈善机构,从事奖学助学、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等公益活动,得到乡亲们的踊跃响应。余灵文、余林通等宗亲慷慨解囊,台湾的玉阳余氏后裔也积极捐款。三年来,余潜士基金会已收到捐款一千多万元。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以耕村书院为核心的珠洋文化中心,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福州晚报》(2023年5月28日 A08版 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