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晓春
1927年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春寒料峭,一艘“Hai Hong”(海康)船从厦门出发前往福州,船上有一群穿着整洁长衫的先生们,他们便是当时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顾颉刚、容肇祖和潘家洵等人。
作为厦大国学院的中流砥柱,顾颉刚此行有不少安排,在福州前后待了十余天。作为一个著名的“吃货教授”,“吃”当然也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福州饮食业发达,酒楼饭店众多。而这十几天里,福州市区一些有名的馆子,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既有聚春园、南轩、别有天、亦兰居等闽菜馆,也有马玉山、西来、法大等粤菜馆和西菜馆。福州的温泉汤房甚是有名,顾颉刚自然也不能放过,沂春园、亦兰亭也迅速排上日程。
顾颉刚有个好习惯,去了哪里吃了什么,日记里都会记录下来,或许是史学家、民俗学家的考证习惯所致,这也无形中为那个年代福州的闽菜、粤菜、西菜等做了一份特别的“史学记录”。
南轩
1月21日,顾颉刚在福州和容肇祖、龚明礼等人一起拜访陈衍后到南轩吃饭,饭后又到了北后街和南后街。
据刘立身先生《闽菜史谈》考证,清代至今,东街口地段一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酒楼遍布,民国时期这里较知名的酒楼饭店有南轩、聚春园、河上酒家、四海春、别有天、可然亭、江山楼、东亚饭店、南门兜菜心香素菜馆等。
南轩是这一带最大的酒楼,建于清中期,店址在南街。1934年《福州旅行指南》记载其地址为“南街黄巷口”,一共有两层,一楼是大堂、散席,二楼则是包厢雅座。“南轩”之名寓意丰富,“南”象征南方、南国,“轩”古文中有建筑物、屋檐、书斋及茶馆字号的意思,也有高扬、气度不凡之意。南轩主营传统闽菜,属“六合行”,店堂装修气派,经营规模较大,厨师队伍技艺强,经营服务对象以官场、商务为主。
1911年,南轩楼的老板在厦门与人合伙开一家酒楼,亦取名“南轩”,位于水仙宫,是厦门最早的闽菜馆之一。南轩之后因多种原因关闭,厦门的南轩酒楼也由他人接手,改名“新南轩”。
聚春园
不到两周的时间里,顾颉刚有三次是在聚春园吃饭。1月22日,他到东街口拜访蔡元培、马叙伦之后,中午王悟梅在聚春园设宴款待。第二天的中午和晚上,又都在聚春园宴请。中午是与蔡元培、马叙伦的公宴。这次宴请规模很大,同席的有三十五人,非常热闹。午餐会顾颉刚是主角,奉蔡元培之命报告厦大状况。午饭从11点吃到下午2点半,足见相谈甚欢。
当时的顾颉刚30岁出头,精力甚是充沛,聚春园午饭后应政务委员会邀请去了法政学校做演讲,主题为“研究国学之方法”。晚上,政务委员会又在聚春园设宴招待顾颉刚和容肇祖、潘家洵等人。
聚春园是清末民国东街口一带最具代表性的酒楼,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原名“三友斋”,位于宣政路(即双门前)。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春发独资盘下“三友斋”,改称“聚春茶园”,翌年改为“聚春园”。聚春园从一开始就聚集了很多光环和关注,比如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周莲为其题写横匾“聚春园”,书法家甘联灏的“冠顶”楹联“聚多冠盖,春满壶觞”,生动地诠释了字号的寓意。陈宝琛也题了对联:“半夜丝桐弹霁月;一樽竹更醉春风。”
聚春园属闽菜的“广行”,店堂装修气派陈设讲究,烹饪菜肴以山珍海鲜为主料,特别是以闽地产的原料和闽菜烹饪技艺为基础,兼收并蓄其他菜系精华特点,以官场宴请为主。
清末郑春发执掌时期,聚春园共五厅一堂分两侧,附带有一天井,另有二层小楼一幢。据《闽菜史谈》考证,当时的聚春园以一桌或二桌独立成一厅,五厅均辟为雅座,最大一厅叫“洋花厅”;一堂特指大礼堂,专供寿庆婚典之用,二层小楼则专做散客生意。
郑春发头脑精明,推出上门为私家宴请提供烹饪服务的“出杠”业务,陈宝琛、郑锡光等都是当时聚春园的“出杠”大客户。郑春发还曾在清末民初出售一种“席票”,即礼券性质的有价证券,分为“满汉席”“鱼翅席”“燕窝席”“鱼唇席”四种,票面金额不同,用于官场、社交场馈赠。据说当时该席票在福州之外,还流传于京、津、沪、穗等地。
顾颉刚在聚春园饕餮的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末,刚好是邓世端接掌聚春园时期。《百年聚春园》一书里曾提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内战频繁,经济继续滑坡,菜馆生意维艰。为了应对时艰,邓世端等想方设法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开辟经济餐厅,将二层小楼的一层辟为经济小吃普通座,虽“普通”菜,菜却仍然雅致,主售三味鸡、二味草、荤素烩等热菜,冷碟则多为炸蹄、醉蟹、糟鳗、磨笋等“四碟仔”,备有花雕酒、绍兴老、五加皮等黄白酒以应小酌,还供应饭点。楼上辟为小食部,也卖一般酒菜。
这个时期的聚春园还特聘上海西餐名厨,增加西餐的供应,西餐每份价一至三元,一些赶时髦的阔少、小姐纷至沓来,西餐红火了一阵。另外还推出四个分档的“和菜”业务,价格从六角钱至四五元不等。和菜的出台,更加贴地气,聚春园又热闹起来。
聚春园的成名之作是佛跳墙。此外,鸡汤汆海蚌、灵芝恋玉蝉、荷包鱼翅、红槽醉香鸡、鸡茸金丝笋、雪山潭虾等都名噪一时。店里很多传统闽菜菜肴历史悠久,据考证,著名的酥鲫、全节瓜等名菜差不多是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面世的,想来顾颉刚、蔡元培、马寅初、容肇祖、潘家洵这些大先生们当时应有品尝过吧。
全折瓜,又称“全节瓜”,也是福州的一道名菜,源于西汉苏武全节归汉的故事。在福州的传统宴席上,“全节瓜”这道菜客人常不动箸,保持全鱼回馈给主人,有头有尾,象征吉利的兆头。这些传统老菜成为如今不少闽籍华侨华人的乡愁凝聚。
别有天
顾颉刚到达福州的第三天晚上,去西湖公园吃茶、坐船,又到督署前买漆器,福建协和大学的陈锡襄、郑宾于邀请至别有天晚餐。当晚下雨,饭后又去拜访了王昆仑。
别有天是东街口一带颇具特色的酒楼,位于城内妙巷,也曾是清代中后期较为有名的酒楼。其特色是酒楼内兼营戏园,以戏促销酒楼生意,宴请看戏兼具的功能让其成为达官贵人常光临的场所。
别有天和南轩、庆香居、三山座(东亚饭店)一起同属闽菜“六合行”,业内称为“汉菜”。这一行特点是延续闽菜的烹饪技艺,取材海河鲜禽类畜类,擅长溜、炒、蒸、煨、焖烧等,酒楼分为高档和中档两个档次经营,服务对象同样以官场和商场为主。
西来洋菜馆
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福州的饮食受外来文化影响逐渐增多,洋菜馆(西餐)、中西结合菜肴逐渐成为本地闽菜创新发展的新元素。番茄牛尾汤、吉列虾、什锦安列蛋、咖喱牛扒等菜肴崭露头角。
据1931年《福州便览》记载,当时西餐最著名的西餐馆,是位于南台田墩(中平路中段)的“嘉宾”。另外,顾颉刚去过的西来洋菜馆、下榻的法大旅馆的法大洋菜馆,也是比较有名气的。
田墩的西来洋菜馆地处福州闽江北岸的南台一带,是当时福州政治、经济的繁荣地段,也是饭店酒楼最高档、数量最多的区域。
西来、法大、西宴台、嘉宾、浣花庄、快活林等洋菜馆属于福州“联益行”的流派,其主要的烹饪特色为擅长以福建物产为主料,在闽菜烹饪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外省烹饪技艺,逐渐丰富和拓展了中中结合、中西合璧的烹饪特点,体现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闽菜主流的开放和包容性。
马玉山菜馆
明清时期,福州的南台成为福建茶叶木材的出口主要集散地。当时经营茶叶、木材贸易的有不少广东商人,也相应地把广东的一些饮食元素带到了福州。《闽菜史谈》考证,明末清初时,苍霞洲开了第一家酒楼,以广字为首字取名“广聚”,烹饪技艺以闽菜为主,适时融合了粤菜等其他菜系的烹饪技艺,逐渐形成了“广记”特色的闽菜流派体系。
五口通商之后,粤菜开始较多地伴随着广东买办商人传到福州,福州主流的“雅菜”也迅速兼收并蓄了粤菜和北方菜等外地菜系的精髓。部分福州菜馆便将“广”字加在招牌上,如“广资”“广宜”“广深”“广福”等,这些菜馆吸收了一些当时流行的广东菜烹饪特点,以此吸引顾客。
有一段时期,“苏杭雅菜”“京广烧烤”成为店家招揽生意的旗号。据周松芳先生的《粤菜北渐记》考证,清末民国初,特别是广东菜曾经在福州有过一段时间的勃兴,这也折射出福州作为千年闽都海纳百川的饮食特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料记载,福州专备粤菜馆中,早年下南路有一家“广州第一楼”,不过较早歇业;30年代初,南街安宁巷口的马玉山菜馆的粤点也很知名,热菜、粤式点心和糕饼兼有出售。
涌泉寺素食
福建素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寺庙遍布,据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五代时仅福州地区就有781座,宋代的时候达到1500多座。北宋年间,福州西禅寺、涌泉寺等寺院举办的斋会盛行,而且规模不小,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福州素菜烹饪水平的高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有南门兜菜心香素菜馆、西湖公园素菜馆等提供素食的社会餐饮。当时素菜价格算是中等以上,有全席也可散点,另外一些寺庙也会为施主大众提供素菜餐饮。
顾颉刚离开福州的前三天,在陈锡襄、郑宾于、潘家洵的陪同下游览了福州名胜鼓山,在山上涌泉寺吃素菜,饭后又到喝水岩看宋元题名石刻。那时候市区去鼓山的汽车汽船还没有通行,往返大约要花两个多小时,花两三元钱坐甲板船,到鼓山边,然后再走上去。
涌泉寺有“闽中第一古刹”之称,初名华严寺,始建于783年,从建成起香火就极其旺盛,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涌泉寺可提供食宿,食材供应主要来自附近菜园自产及城里买来的蔬菜。每桌素菜价格不等,有几十元、十几元的,也有几元的。寺庙里师傅们自己制作的瓮菜,味道也很适口,点心味道也很不错。
顾颉刚1927年的这次福州之行虽说行程繁忙,但忙里偷闲,吃喝游玩他一样也没有落下。比如刚到福州的当天,中饭后他就去了沂春园剃头洗浴。“闽中温泉甲天下”,寒冷的冬天享受温泉,想必顾颉刚和同事们必定舟车劳顿全无。
除了温泉,顾颉刚还“打卡”福州著名的西湖公园。旧时的西湖公园有16景,包括水晶初月、荷亭晚唱、西禅小钟,虹桥夜泊等,有游船小艇可供游人游览,公园里也有茶馆、素菜馆、汉菜馆。西湖自产的蟛蜞蟹肥美可口,每斤大约在400文以上,菜馆、茶室都有出售,并且可以代为烹饪。
秋天菊黄蟹肥,可以说是当时西湖公园的双绝。只是当时顾颉刚他们在福州时恰逢农历十二月中旬,想来可以观赏到花,却没有口福品尝到美味的蟛蜞蟹了。
《福州晚报》(2023年7月8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