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进绍
晋安作为福州城区之一,正式成立于1996年,历史并不长。但晋安作为福州地名,却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就出现了。
西晋在福州 独立设郡为晋安郡
中国古代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郡县制,“县”至今仍在沿用,而“郡”在后世变化较多,其行政等级有时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有时又相当于地市级。尽管郡县制在各朝的名称、层级有所不同,但其长官通常都要由朝廷委派,以显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福州地区最早的郡,是秦始皇在福建、浙南设立的闽中郡,但那只是有名无实的虚设,秦王朝并没有派置官员。汉武帝之后,福州、福建长期属于会稽郡管辖,行政中心(郡治)在江浙。到了三国时期,福建才从会稽郡分出来,单独设立了建安郡,但该郡统辖整个福建地区,且行政中心在闽北。
直到西晋太康三年,即282年,西晋王朝将福建分成两个郡,一个是以闽北为行政中心的建安郡,另一个是以今福州为行政中心的晋安郡。这个晋安郡才真正算是福州地区独立设郡的开始,而且当时的“郡”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上面还有相当于省一级的“州”。所以晋安郡的行政等级正好与如今的福州市相匹配,其首任太守为严高。
“殷晋安”与“王晋安”
从两晋、南北朝到隋初,在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年份,福州地区基本上延续使用晋安郡这一名称。
在这三百年里,福州以晋安的名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有时是作为王侯将相的封地,如南朝宋、齐、梁、陈,基本上各朝都有皇子受封为晋安王,最有名的就是梁简文帝萧纲,幼年即封晋安王。另有一些功臣被封为晋安公、晋安男等。
当然,留名更多的是数十位历任晋安郡太守,其中严高、陶夔、阮弥之等,都是福州历史上的名人。而最具全国知名度的,要算南朝思想家、《神灭论》作者范缜,他也曾在南朝梁天监年间任晋安郡太守。
古代中国如果某人在某地任职,那么该地的地名就可能成为他的称呼,如汉末刘备曾任豫州长官(豫州牧),他就有了“刘豫州”之名。同样,有些人因为在晋安郡担任官职,也就被称作“某晋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首诗叫《与殷晋安别》,殷晋安就是曾任晋安郡南府长史掾的殷景仁。南朝大诗人谢脁有首诗曰《酬王晋安》,王晋安即是曾任晋安郡太守的王德元。
于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就有了与我们晋安郡相关联的“殷晋安”和“王晋安”的篇名人名。
晋安曾为福州代名词
由于晋安郡这个郡名存在了三百年时间,在后世自然成为福州的别名之一。唐代马戴《送李侍御福建从事》诗中即有“晋安来越国”之句,宋《三山志》也有“晋安人”的提法。
到了明代,晋安一度成为热门的福州代称。以福州人林鸿为首的闽中十才子主张诗法盛唐,他们建立的诗派即称为“晋安诗派”。福州文人流行用晋安称自己的籍贯,如郑善夫自称“晋安郑某”,谢肇淛自署“晋安谢肇淛”,其藏书印章为“晋安谢氏家藏图书”,等等。
在诗文中用晋安指代福州的,更是屡见不鲜。颇有代表性的是徐(火勃)“甲第朱门长乐郡,管弦灯火晋安城”,诗中用了“长乐”“晋安”两种福州别称,文辞庄重,气象不凡,反映了一派繁荣的闽都盛景。另外还有郑善夫“潞河今夜月,却望晋安城”,林世璧“晋安形胜控东南,碧水遥将碧海涵”,王应山“晋安有东西二湖”,徐熥“重游晋安,过访山居”等。
“晋安”两字还时常出现在书名当中,如谢肇淛《晋安艺文志》、徐熥《晋安风雅》、陈鸣鹤《晋安逸志》等,都是明代关于福州的著作。
可见明朝时期,将晋安作为福州代名词的做法在文人当中蔚为风气。清代文人仍然延续了这一传统,相关记录时有所见,福州人梁章钜就曾被称为“晋安先生”,只是后来这种现象逐渐变少了。
晋安河、晋安桥、晋安区
晋安河前身是福州古时候的护城河(壕、池),从北宋外城至明清府城,这条人工河默默守护着千年古城。至于晋安河这一名称,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出现的。当时政府组织疏浚河道,并根据河上的晋安桥,将其起名为晋安河。所以它是一条存在时间很早、起名时间又很晚的福州内河。
晋安桥古名乐游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明朝时改称晋安桥。民国时期,萨镇冰等人曾捐资重建。其位置在今福州东门塔头路附近,现在已变成现代化的公路桥梁。巧合的是,如今塔头路上有商铺以“乐游”为名,也算是对乐游古桥的纪念。
晋安区原名郊区,20世纪90年代进行区划调整更名,当时原有多个改名方案,最终选择了富有历史渊源的“晋安”。方案报上级批准后,于1996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了晋安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真正进入了“管弦灯火晋安城”的繁荣时代。
《福州晚报》(2023年7月18日 A07版 闽海神州)